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气象网络访谈:权威声音更要亲切表达

赖敏
2019年04月11日13:23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气象网络访谈:权威声音更要亲切表达

提要

政务类访谈就像用料考究的传统“宫廷菜”,制作过程严格且精细。

天气类访谈就像一道家常味道的“快餐”,不一定经过精雕细琢,但却是旺火爆炒,以最快速度送到食客面前。

人物访谈因故事性强、个性特点鲜明、语境轻松活泼,往往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好比炖菜,不同人物特点就像不同的食材,经过文火慢炖出来的“滋味”,令人久久回味。

气象网络访谈因内容和受众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在主题设置、组织方式、展现平台、传播手段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呈现出内容多元化、平台多样化、传播分众化等特点。笔者认为,有三种类型的访谈是气象网络访谈中特点较为突出且有代表性的:政务类访谈、天气类访谈、人物类访谈。每一个访谈从开始的组织策划到最后上线推出的过程,就好比进行一次烹饪,烹饪什么菜肴(主题设置)、选择什么食材(嘉宾选择)、控制在什么火候(推出时机)、用什么餐具装盘(平台展示)、用餐对象(访谈受众)是谁等,都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

政务类访谈:

最考究的“宫廷菜”

政务类访谈是政府门户网站必备特色,就像用料考究、形色美观的传统“宫廷菜”,具有相对严格的味调,制作过程严格且精细。作为众多访谈中相对严肃、政治性最强的一类,中国气象网政务类访谈发挥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作用,是政务透明化、决策民主化的有效促进和补充。每一个政务类访谈的策划实施,都有其当下的时政背景和必要意义。

例如政策解读类访谈,此类访谈既便于让网友更好地理解、领会、掌握气象政策的实质,以推动政策不折不扣贯彻和执行,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同时也通过解读更深层地反映出中国气象局党组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过程中所思、所谋、所为的贯穿背景,弄明白“为何做”的问题,对当下的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鲜明的指向意义。2018年,中国气象网刊发局党组重要文件精神解读稿件8篇,其中有4篇是通过专访的形式呈现。

政务类访谈同时是基层气象工作向外展示的平台。中国气象网从2014年5月以来共计推出“基层领导谈气象”系列访谈60期,约70名基层领导干部参与。这其中既包括地方气象局局长、气象扶贫干部、科技带头人,也包括了市长、县长等地方政府领导,客观展示了各地在气象事业改革发展中的创新性做法和成效,全面反映了地方气象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动实践和典型探索,不仅为公众了解基层气象工作提供了平台,也有助于兄弟省份、地市(县)之间相互交流借鉴。

就像“宫廷菜”面向特定食客一样,气象政务类访谈因行业特性等原因,在受众面、关注度、传播力方面具有其局限性,传播方式大都以网站专题页面的形式展现,受众更多地面向各级政府及行业内部,但也并非全部。基于“大气无国界”这一理念,中国气象网不时推出国内外气象专家访谈,积极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在国际上的传播交流。例如在2017年中美大气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20次会议期间,中国气象网推出美国国家天气局局长专访,他对中国的发展给出了“中国气象现代化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高度评价,访谈推出后得到积极反响,极大提振了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信心。

天气类访谈:

最家常的“快餐”

天气类访谈就像一道家常味道的“快餐”,在中国气象网的所有访谈中天气类访谈占比最大。2018年,中国气象网共计推出天气类访谈59期,占全年访谈总数的72.8%。这类访谈具有时效性强、受关注度强、快速传播等鲜明特点。

天气和老百姓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天气变化时刻牵动着公众的心。每当面临重大转折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时,中国气象网在发布常规天气预报产品,以确保预报预警信息权威、准确、及时发布的同时,还会配套推出专家解读访谈,进一步加强宣传信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中国气象网也会在各个节假日尤其是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前夕,推出专题天气解读访谈,为公众安全顺利出行保驾护航。

与天气预报产品相比,访谈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助于解疑释惑。一般天气预报产品篇幅有限,且有较为固定的格式,讲究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肃性,难保网友有不明白的地方。比如在指向“某省东南部”等区域时,如果专家能再进一步补充说明为“覆盖某市某地区”的话,就更加清晰明了。二是有助于催化理解。访谈中专家不仅会对天气情况、发展趋势等做出预测,还会通过成因分析、特点解析、数据及案例对比等,将天气过程极其可能造成的结果用更加通俗化、形象化,更具针对性的语言表述出来,便于网友更好地理解。三是有助于科学知识普及。专家会在访谈中根据网友的疑问,及时对“副热带高压”“东北冷涡”“冷锋、暖锋”等一些气象专业术语进行讲解,对“飑线”“强对流天气”“龙卷风”等一些罕见天气现象给予解释,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提出针对性的应对要点和灾害防范建议。

人物类访谈:

最有滋味的“炖菜”

人物访谈因故事性强、个性特点鲜明、语境轻松活泼,往往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好比炖菜,不同人物特点就像不同的食材,经过文火慢炖出来的“滋味”也各具特色,令人久久回味。目前,中国从事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和教育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数量约10万人,有非常多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特性的典型可以挖掘。

人物访谈需要通过主持人或记者与受访人物的深度对话,抽丝剥茧地挖掘“人”本身在性格特点、精神面貌、内心世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质,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反映出气象行业的特点和状态。2013年4月,拐子湖气象站职工受中华全国总工会邀请进京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系列庆祝活动,借此契机,中国气象网将其中3位职工请进网络直播室,开展面对面人物专访。拐子湖气象站坐落于内蒙古阿拉善盟,是国家一类气象艰苦台站,也是我国仅有的2个沙漠腹地气象观测站之一,曾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访谈中,3位嘉宾通过对真实生活与工作场景、极端遭遇的细节描述,还原了气象人在“死亡之地”上艰难生存、创业的情景;通过对家庭故事、同事关怀以及未来畅想等的动情讲述,展现了他们积极乐观、淡泊名利的内心世界。他们质朴无华的言语背后,反映出执着坚守于艰苦一线的广大气象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忠诚于党的伟大情怀,感动了广大网友,拉近了公众与气象人之间的距离。这种先进典型人物的访谈,既迎合国家对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也符合了气象部门面向行业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气象精神的需要,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导向和传播意义。

近年来,中国气象网推出的人物访谈覆盖气象行业各个领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风云气象卫星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孙家栋谈航天精神,著名气象影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得主宋英杰谈气象与生活,全国党代表、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谈天气预报,这些年龄不同、岗位不同、贡献不同的人物访谈通过不同的侧面向社会展示了气象事业发展的进程以及气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延伸了气象文化的基层触角,丰富了气象文化的人文内涵。

行业媒体在做人物访谈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思维局限。因此,要找准一个能与网友产生情感共鸣的切入点,避免将“人物访谈”变成“工作表扬”或“工作总结”,使整个访谈缺乏张力和吸引力。另外,因气象行业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同一类型的人物访谈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容易遭遇同质化瓶颈,要注意在人物的共性中甄别个性,在故事的普遍性中找出独特亮点和细节,真正把“好人物”做出“大精彩”,把“鲜食材”炖出“好味道”。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报社)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