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肖鸣锵:新闻著史 无悔青春

杜一娜
2019年11月05日15:0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肖鸣锵:新闻著史 无悔青春

  她是“90后”,是一个很有故事的新闻人。她,一生以人民为中心笔耕不辍;她,一辈子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而无怨无悔。她的笔下,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斗志昂扬,也有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点点滴滴;她的心中,时刻牢记使命,记录着普通百姓生活,也记录下新中国一段重要的新闻史。她就是重庆日报社高级记者、离休老干部肖鸣锵。

  通过她的作品和自述,以及她的女儿、工作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崔健老师的介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渐渐了解了这位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新闻前辈。

  红色基因根植血脉

  72年前,1947年,中共成都地下组织为了指导学生运动,创办了《学生报》。当时,该报正在各校物色发展一批通讯员,经过一名同学、同时也是中共地下党员吴蓬的介绍,肖鸣锵当上了《学生报》的通讯员。之后,肖鸣锵与同学黄华君、杨培华一起还担起了编辑《每周时报》副刊《中学生》的任务。

  正是因为在高中求学时的这段经历,肖鸣锵喜爱上了新闻工作。这也为她在新中国成立后真正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注入了红色基因。

  1950年5月至1978年5月,肖鸣锵先后在《西南青年》《青年生活》《西康青年》《凉山报》从事编辑和记者工作。1978年5月,肖鸣锵调到重庆日报社,直至1989年退休。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深入民族地区采访,不仅使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锻炼了意志和毅力。——肖鸣锵

  1958年4月至1978年5月,在凉山工作的20年间,肖鸣锵为凉山地区的建设贡献了新闻工作者的一份重要力量。

  受苏俄文学的影响,肖鸣锵像小说《勇敢》建设共青城中共青团员一样,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了彝族语,与彝族人民打成一片,培养了不少少数民族通讯员。这个时期,肖鸣锵的报道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翅飞翔的红毛妈姑区》通过凉山第一个建政区的变化反映凉山巨变;《千斤社里春意浓》展现昭觉南坪乡翻身奴隶生气勃勃抓农业生产的情境;《访翻身奴隶翁姑拉洛的家》写一户翻身奴隶不仅政治上翻了身,而且在经济上也翻了身……

  20年,风华正茂;20年,不畏艰苦。肖鸣锵在自己的文章《我的新闻生涯》中写道:“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深入民族地区采访,不仅使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锻炼了意志和毅力。在凉山工作的20年,我把它视为在新闻工作中珍贵的一页。”

  笔下人物记录历史

  “透过母亲过去那些浸含着墨香的篇篇新闻作品,不仅让我看到了我国不同时期发展历程的一个个缩影,也让我从中看出母亲50多年来从事新闻工作的足迹,以及她为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付出的大量心血。我被母亲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比忠贞和执着追求精神所深深打动。”崔健在谈到自己的母亲时,语气中充满自豪。

  “在这些新闻作品中,我发现母亲特别喜欢写人物专访。这些人物报道特色鲜明,栩栩如生,有的采用白描手法,使人物更加突出,至今仍有研究保存价值。”崔健说。

  肖鸣锵曾对崔健说,人物专访是一种融新闻性、探索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较吸引人的新闻体裁。

  记者通过阅读肖鸣锵的人物专访作品,不仅看到了一个个人物的自身经历,也看到了更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价值。

  1982年9月,张露萍烈士还未公开平反前,肖鸣锵去成都参加一个座谈会,听张露萍的好友讲述了有关张露萍的事迹。返回重庆后,肖鸣锵即刻写出题为《敢于用耳光教训大特务的女共产党员》的通讯,这是第一篇报道张露萍烈士事迹真相的文章。直至1983年8月,报端上才刊登出四川省委为张露萍烈士平反的报道。

  1994年,国际知名人士爱波斯坦因公到渝。肖鸣锵为了校审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工作过的外国记者名单,特意去采访了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爱泼斯坦。在肖鸣锵写的《历史见证人——访国际知名人士爱泼斯坦》一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爱泼斯坦对重庆的特殊感情,还了解了他回忆中的与其一道工作的外国记者的情况及躲避日军轰炸、冒着生命危险的工作常态。

  肖鸣锵笔下还有很多人物:普通的修炉工、修脚工、挑粪工、女民警、女大副,老作家巴金、韦君宜、马识途及剧作家、音乐家、艺术表演家、影星、教授、演员新秀等,还包括外国友人文幼章、索尔兹伯里等。

  “我以当一名人民的记者感到无尚光荣。”崔健说母亲一直都这样说。

  热爱新闻修志著书

  1989年,肖鸣锵退休。但是,她却退而不休。与重庆市的一群“伙伴们”开始为重庆新闻史、报业史而“编志”。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曾说:“一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新闻事业史,顶得上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一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史。”1990年—2000年肖鸣锵全身心地参与了这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工作。

  据肖鸣锵的友人艾白水撰文回忆,肖鸣锵退休之初便积极参加《重庆市志·报业志》的编写工作,为了做好写作准备,跑遍了四川省与重庆市两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走访了不少老报人,搜集到了不少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2000年11月,肖鸣锵参与编辑的《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志》一书正式付梓出版后,方汉奇对此书评价颇高。而书中的史料对深入了解重庆新闻界以及报界尤为珍贵。

  从在职时以一家报纸的编辑工作为职业,到退休后担任多家报刊的社会义务编辑,肖鸣锵的这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被好友们称赞为“编辑的自我提升”。多年来,肖鸣锵热心热肠,快人快语,即使碰了钉子,她依然坚定不移。艾白水说,这实质是她当年共青团员的品德的延伸,其实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的本真。这样的性格,也让肖鸣锵做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重庆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原主席周勇教授说,肖鸣锵同志的工作和为人,有乃父肖华清先生的遗风,有乃弟肖远强先生的执着。在岗位上,她是一位朝气蓬勃、勤奋出色的新闻记者;退休后,更是一位老而弥坚,为了新闻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老战士。

  作为老一代新闻工作者,萧鸣锵记录历史,见证历史,更不忘为新闻著史,新中国与人民没有忘记,后一辈新闻人也没有忘记,愿以肖鸣锵为榜样,新闻著史,无悔青春。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