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消除受众恐慌的作用研究--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网奖学金>>武汉大学

网络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消除受众恐慌的作用研究

——以网络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陈玮

2012年11月07日14:29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点击进入人民网奖学金专题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揭晓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10月30日揭晓,武汉大学陈玮同学的论文《网络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消除受众恐慌的作用研究——以网络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获得三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摘要】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受众在被动接受的同时,由于谣言、片面的信息传播等导致受众产生恐慌心理,给社会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此时,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解答受众疑惑。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在传播媒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传播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以及优势能够有效地消除受众恐慌心理,为稳定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贡献一份力。本篇论文是建立在实际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写作完成的一篇关于网络媒体在对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消除受众恐慌作用探究的文章。

【关键词】网络媒体 突发性事件 恐慌心理

一、突发性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一)突发性事件的概念

2006年1月8日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如下: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二)突发性事件的特征

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相对于其他报道来说是难以掌握的,这与突发性事件的特点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突发性事件有如下特征:

1、突然性

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是人们无法预期的,正是由于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记者往往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导致他们在报道态度以及处理方式上很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能够充分体现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报道处理稍有不当,不仅会造成新闻失实,甚至在社会上造成大面积的恐慌。

2、影响大

从突发性事件的内部因素来看,受众对此类新闻的关注度本身就要高于其他一般新闻;从外部因素看,现在社会传播手段变得日益快捷,使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更快地到达受众面前。由此看来,受到内外双重原因的影响突发性事件的影响力有日益变大的趋势。

3、敏感性

突发性事件往往容易触动受众敏感的神经,如果新闻记者不能及时向社会发布准确的信息,在社会上很可能就由于误传而产生错误的舆论环境,进而会造成受众大面积的恐慌。

二、恐慌的概念及其危害

(一)恐慌的概念

恐慌,是分散的人群中集群行为的一种,是指公众乃至一般社会大众在社会危机状态下,面对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做出的不合作和不合理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恐慌所造成的危害是伴随人们在恐慌中表现出的不合作和不合理的行为的产生而产生的,这种危害通常要大于危机本身直接造成的危害,并且持续的时间更长。

(二)恐慌的危害

1、恐慌会造成社会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2、恐慌会减弱政府威信;

3、恐慌会影响社会生产,减缓经济发展速度;

4、恐慌会影响居民学习、工作与生活;

5、恐慌对其他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由此看来,伴随恐慌而产生的危害程度大、时间长、范围广,如果作为信息提供者的媒体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更有效地降低甚至消除社会上的恐慌,则它的作用将是功不可没的。

三、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众恐慌产生的原因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众的恐慌心理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谣言的散布而引起的,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讲,减少、遏制谣言的散布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稳定受众、降低社会恐慌的作用。奥尔波特在所著的《谣言心理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一)故事的主题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毫无疑问具备此要素,因为地震属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地震强烈时会对人身和财产有巨大损害。另外,当天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大地震除了四川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外,一些其他省市也有震感,对于这些地区的人们来说这次地震无疑是具有一定重要性的。即便是处于地震未波及地区的人们,在自己的手足同胞遭受地震灾难时,也都会关注此事件发展的。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此次汶川地震对全国人民来说都具有重要性。

(二)真实的事实被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

产生这种模糊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缺少新闻或新闻太粗略;二是,或者被公开的新闻本身具有矛盾性。

这一点在汶川大地震中主要体现为: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缺少权威信息的发布。在这里,我们暂认为发布权威信息的媒体为电视、报纸、和广播这三大传统媒体。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地震破坏或影响信息由灾区向外界传播的渠道,使部分传统媒体未能迅速获取消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传统媒体本身的滞后性,它的运作流程导致新闻的发布具有滞后性。

四、研究对象及调研过程

(一)研究对象

新媒体营销传播专家张智勇对新媒体包括的内容作了归纳,他认为“新媒体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网络媒体形式外,还包括网络游戏、电子杂志、社区联盟、博客以及手机这几种媒体形式。”根据此次研究的具体情况,我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互联网这个极具代表性的新媒体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此次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其中,实地问卷发放500份,有效收回439份,占87.8%。为使调查数据更加有实际意义,我利用寒假时间并请几位同学帮忙,分别在以下五个城市发放了调查问卷,分别是河北石家庄、重庆大足县、湖北武汉、海南三亚以及浙江湖州,具体发放情况见表一。

据统计,被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构成如图一所示。其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占总人数的22.4%,具有本科学历的占63.8%,具有硕士学历的占12.5%,具有博士学历的占1.3%。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们获取突发性事件信息的渠道

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地震的消息迅速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如今高度发达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针对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人们从何种媒介渠道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我在调查对象中开展了:“您是通过何种途径,在第一时间得知发生了汶川地震”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见表二、图二):

数据表明,人际传播是人们首次获得汶川地震的主要途径,所占比例高达63.1%。其次是电视,再次才是网络媒体,这与信息发布速度的快慢相反,排在后面的依次是广播、报纸和杂志。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人们通过电视媒体首次得知地震消息的比例仅低于人际传播渠道,排在第二位,这与人们固定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习惯有关,它保证了人们每天都能获得当天的重大新闻,这当然也包括当天的重大突发性事件。

2、网络媒体虽然在第一时间内公开发布了地震的信息,但是发布并不等同于被接收。是否被接受还取决于当时受众是否在上网,以及当时上网时所关注的页面是否及时提供了相关信息。

在这一点上,腾讯网通过弹出式窗口对该事件进行的传播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样就很有效的提升了信息发布后人们在第一时间的接收率。

3、另外,通过广播、报纸和杂志渠道首次获取信息的比率最低,这与它们的运行机制有关,在此不再赘述。

(二)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影响

针对类似地震这种人类目前无法抗拒的灾难的突然发生,在社会上是否会引起恐慌这一问题,我在被调查对象中开展了:“在得知汶川地震爆发的消息时,您是否产生了恐慌”的调查,得到如下调查结果(见表三、图三):

数据显示,有80%以上的人在得知发生地震消息之后产生了恐慌心理,起初我的猜想是处在重庆大足县地区的人们,因为距离地震的重灾区较近,并且地震发生之时当地也有较为强烈的震感,而应该有更高的恐慌率,可是调查结果并没有和我的猜想的一样,而是处于各个调查地区的被调查者产生的恐慌率大致相当。

根据随机采访,发现原来即便是地震发生之时,被调查者所处的地区没有或者只有轻微的震感,在得知那是地震造成的消息之后,人们立即会恐慌地震会不会波及到自己所在的地区,还有少部分人是有亲戚或孩子在地震较严重的地区而产生恐慌。而占总人数16.4%的未产生恐慌心理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没有恐慌是因为当时已经通过一些渠道确定自己以及家人不会受到地震的影响。由此可以认定,在此次地震发生后,社会上确实产生了大面积的恐慌。

(三)人们消除恐慌的渠道

根据前文所述受众恐慌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调查及随机采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人们得知地震发生的消息之后,产生了恐慌心理的人们急切地想通过了解更多的信息,来增强消息的准确性,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内心恐慌的作用。所谓更多的信息,就汶川地震而言,包括“地震波及的地区”、“在地震到来之时如何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等等。为此,我针对:“在得知地震消息之后,您是通过何种渠道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从而降低自己的恐慌心理的”这一问题,在受众中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数据如下(见表四、图四):

调研结果显示,有近半数的人选择电视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消除内心的恐慌。而具有海量信息的网络却以21.2%的比例屈居第二。通过对选择电视渠道的人进行的采访得知,大部分人之所以不选择网络,是因为他们认为网络信息的可靠性不高,这就涉及到了网络的公信力问题,这一问题将在后面具体论述。但是退一步讲,虽然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公信力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网络媒体超过了报纸、杂志以及广播,排在了所有媒体中的第二位,这也充分说明网络媒体已成为受众消除恐慌的主要渠道之一。

(四)网络媒体消除恐慌的作用

既然网络媒体成为受众消除恐慌的主要渠道之一,那么它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为此,我在选择网络作为他们获取更多信息的人中,针对:“您认为网络媒体对于您消除恐慌心理作用的大小”这一问题开展了进一步调研。调研结果如下(见表五、图五):

其中,有71.5%的人赞同网络媒体具有消除受众恐慌的作用,这充分说明网络媒体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降低或消除受众恐慌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

(五)网络媒体如何消除受众恐慌

由导致受众恐慌心理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网络媒体自身所具备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比在降低受众恐慌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为此,我在受调查对象中开展了:“您认为网络媒体相比其他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在突发性事件报道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可多选)”的调查,结果如下(见图六、表六):

1、网络媒体在消除受众恐慌方面的优势

(1)80.4%的人赞同网络媒体具有互动性。

这一点具体表现为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只要我们打开电脑输入相应关键词,就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并且作为受众也可以将我们对具体突发性事件的观点以及看法通过电子邮件、在线留言、论坛等形式发给传媒的网站或者电子信箱。网络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传播不对称的局限,使信息传播变成了互动传播。新媒体的这种互动性优势使及时获取受众的信息反馈成为现实,也使新媒体可以针对受众的具体要求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从而更迅速、也更针对的消除受众的恐慌。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立即在人民网站内新建立一个“中国抗震救灾官方网站”,同时还专门开设一个“携手同心 为中国加油”的网友寄语网站。与地震有关的文章在网上发表后,网友纷纷在文章后的发表留言栏里进行留言。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 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二级救灾应急响应》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发表,网友cai xiaojun 在当天17:19:28 就文章发表评论说:“要全力营救,帮助收灾人民。我家在巴中地区,老家房子也倒了。所辛没有人员受伤,现在全部人都在外面,不能进屋。我小孩都吓哭了。”另有很多网友就《北京、河南、江西等多个省市的部分地区有明显震感》发表留言,“宁夏泾源县震感也强烈,我的一摞书也被晃倒了,大约持续2分钟。”网友杨麦堆说道。这是网络媒体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互动性是传统媒体不可能完善的。通过网友的在线留言,能使媒体及时了解受众接受信息的感受,有利于后续的深度报道,完善事件的全面报道,改善文章质量,最终增加网站的点击量,提高媒体的知名度。

(2)75.0%的人赞同网络媒体具有即时性。

当最新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可以将获得的相关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的信息立即公开发布。

据资料显示,汶川地震发生后,最早对该信息公开传播的是网络媒体,那是一篇出自新浪博客上名为《地震了!》的博文,该博文的发表时间仅在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分钟。一分钟后,腾讯网就通过QQ的弹出窗口发布了有关地震的消息。不仅如此,腾讯网还在不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发布了一个有关此次地震的专题报道,这是在所有媒体中最快的。相比之下,我国电视媒体的龙头——央视对汶川地震的第一次播报则是在地震发生后的三十多分钟,我们的纸质媒体更是和网络媒体不能同日而语。

(3)69.7%的人赞同网络媒体具有海量性特征。

①从时间上看,网络媒体不再受传统媒体“发行”、“出版”周期的限制,基本上可以做到将收到的最新信息即时发布出去,同时,信息的存储时间比传统媒体要长很多,有助于受众随意根据时间上的安排选择信息。

②从空间上看,理论上网络媒体有无限的信息发布空间。不同的网络媒体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形成了有机的对接整体,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无穷延伸的超巨型媒体。新媒体所具备的这种海量性特征,就为受众充分、全面地了解突发性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消除其对该突发性事件的恐慌提供了的保证。

(4)36.7%的人赞同网络媒体具有受众群巨大的优势,并以免费获取信息的形式使受众获益。

据2009年4月18日新华社发布的消息称,工艺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于18日说:“截止到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互联网网民总数已达到3.16亿人。”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巨大的受众群的这一优势,无疑是新媒体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广泛消除受众恐慌的基础。

2、网络媒体所具备的其他优势

网络媒体除去具备以上经调研得出的优势之外,通过仔细分析和深入思考,我认为网络媒体在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报道时还具有以下优势:

(1)网络媒体对突发性事件的传播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在这里所说的高度整合性是指网络媒体凭借其信息承载的海量性,将电视、报纸的最新消息汇集整合的能力。在对汶川地震进行报道的时候,新浪网就在这一点上有极其突出的表现,具体表现如下:

①新浪网依靠电视辅助报道。新浪网将央视等多家电视媒体上有关抗震救灾的视频发布在网络上,这样做无疑会使人们对网络上的相关报道更加相信。

②新浪网转载《南方周末》等有影响力的纸质媒体上的相关报道以及评论,这就有效地克服了网络媒体在对事件报道缺乏深度的不足。让人们获取有关突发事件的详细信息,这对于消除受众恐慌的价值巨大。

而传统媒体由于受时间、版面限制的原因,无法将信息全面展现给受众,只将突发性事件的某一方面进行渲染传播,加上记者编辑的选择带有主观上的色彩,这会给受众带来版面性的理解突发事件,不能全部了解事情的真相。

(2)为了及时发布信息,无可避免地在传播事件过程中出现差错,或者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有缺漏,而网络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可根据需要对已经发布的内容进行修改、增补、删除等操作,以完善消息内容,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中,通过删减增加等操作纠正谣言,及时制止谣言,稳定受众情绪。纸质媒体一旦印刷发放到各报摊点,修改便成为不可能,差错将一直存在,从而造成受众对突发事件产生主观上的理解,加剧恐慌心理。

综上所述,通过调研,及对所获得数据的统计和深入的思考,并结合之前对受众恐慌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网络媒体在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报道时,在消除受众恐慌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和作用。

六、网络媒体在消除受众恐慌方面的不足

在对网络媒体在对突发性事件报道消除受众恐慌的不足之处的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的人提出了网络公信力不足的问题,还有少部分人对于网络消息发布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建议,下面将对这些不足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分析:

(一)公信力不足

一个媒体的公信力是维系该媒体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影响着其品牌塑造至关重要的因素。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上讲,一个媒体一旦丧失了公信力,那么我们则可以断言,最终它必定会失去受众的信任与支持,无法继续生存。虽然说公信力对网络媒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我就人们在接收到汶川地震消息后对该媒介渠道的信任度进行研察。具体的调研方式是,以人们首次获知地震发生消息通过的媒介渠道的不同,分为5组,分别对每一组就:“你在首次得知地震消息之后,是否怀疑其真实性”进行调研,得到如下结果(见表七、图七):

数据显示,人们对于网络媒体的怀疑度仅次于广播以及人际传播,排在第三位,这进一步印证了网络媒体确实存在公信力不足的问题,这也正是制约其不能最大限度的消除受众恐慌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而究其公信力低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网络新闻匿名的传播方式;

(2)相关政策、法律的缺位;

(3)经济利益的驱使;

(4)网络新闻发布者职业道德的缺乏。

(二)网络媒体在对突发性事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

1、内容上:主要表现为重量大于重质,整体上报道专业水平不高;

2、形式上:主要表现在内容布局不合理,超链接使用过度,导致信息的查询效率下降。

七、结语

通过前面对网络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中消除受众恐慌心理作用的分析,以及问卷数据的统计与整理,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于网络报道的建议

通过对这次调研的整体把握和思考,针对网络媒体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最大限度的降低受众恐慌这一问题,对网络媒体的报道提出以下建议:

1、强调报道内容的真实性;

2、做好舆论引导,使网络媒体的媒介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报道要以人为本;

4、加强报道的时效性;

5、在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报道时,要有完整意识。

(二)媒体与受众在突发事件中的处理方式

在大众传播学的四大社会功能学说中,其中对环境监测功能理论这样定义,“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从定义中我们得知,天灾人祸是人们不可预料的,媒体在不可预料的情况下会发出相关信息对人们加以警告,从而巩固社会规范。

另外一个大众传播的社会协调功能对环境监测功能进一步作出解释,“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当媒体对突发事件的进行报道时,社会成员会对此作出相应反应,以抵御不良信息,防止对不真实事件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从上面两个社会功能理论的定义与解释来说,再结合论文前面所分析的,我们得知一方面,媒体会将突发事件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受众,提醒受众做好防范准备,以防止不测;另一方面,受众在媒体给出的信息中加以选择,并对所给内容进行分析是否真实,从而选择相信或者不相信,在受众对信息的判断中,有利于增强受众对不良消息的抵御与反抗能力,从而有利于消除受众的恐慌心理。

(三)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消除受众恐慌心理的作用

在问卷调查中,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得知35.8%的人赞同网络上存在的视频、音频的可信度高,71.5%的人赞同网络媒体具有消除受众恐慌的作用,网络媒体对高达91.1%的人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此外,人际传播渠道是人们首次获得汶川大地震的主要途径,所占比例高达63.1%。

这些数据表示,突发事件的发生,各种形式的媒体均会有所反映。从突发事件的报道效果来看,网络媒体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人们接受信息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人们心理是否会产生恐慌心理决定于媒体的报道,网络媒体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位置。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消除受众恐慌心理的作用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以防止网络媒体的不良信息引导受众,成为论文中心,否则,可能会对个人或者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八、参考文献

[1] 周宏刚,郭学文. 媒介融合趋势下网络传播的信息整合作用[J]. 青年记者,2008,(14).

[2] 俞霆. 浅谈重大突发事件报道[J]. 新闻世界,2009,(08).

[3] 刘文莉. 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建构媒体公信力[J]. 青年科学,2009,(08).

[4] 王志勇. 试论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规律[J]. 现代传播,2009,(03).

[5] 李文明,王晶晶. 突发事件报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 青年记者,2009,(09).

[6] 徐慧. 突发事件的报道与记者的人文素养[J]. 视听纵横,2008,(02).

[7] 金进,洪瑾,郭抗抗. 网络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优势和问题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03).

[8] 张睿麟. 网络新闻传播分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1).

[9] 车保安,张勇. 预防和消除恐慌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 求实,2003(S2).

[10] 奥尔波特著,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 谣言心理学[M]. 辽宁:辽宁出版社,2003.

[11]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晓越、赵光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