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人民网优秀论文奖——北京大学篇
人民网奖学金专题
 ·2012年“人民网奖学金”获奖名单揭晓
 ·2012年“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揭晓
   
彭雪松 肖轶 王文浩 何威:《社会事件中的媒体角色差异》

  本文选择“7·23”温州动车事故作为切入点。之所以选择这一事件作为切入点有以下原因:第一,“7·23”动车事故在国内国际都影响广泛,对于中国社会有着重要意义;第二,微博、门户网站和平面媒体在此次事件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事故发生离现在还不久,课题组成员都算是这一公共事件的亲历者,容易获取研究的一手资料。

  课题组认为:不同媒介角色的差异影响着媒体生存,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我们相信没有一种有自身特性的媒体会在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中消亡。相反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会融合到新的媒体之中,在保持自身的特性同时,利用新媒体的平台和渠道继续生存并发展,电视时代的广播和广播时代的报纸都如此,微博时代的传统媒体也不例外。新媒体的崛起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传统媒体的消亡和传统社会的分崩离析,而是反思工业文明后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加美好的未来。[详细]

 

 
“人民网奖学金”北京大学启动仪式
“人民网奖学金”南京大学启动仪式
   
刘潇艺 吕伏阳 刘淑娴 李 璟 程思炜:《媒介融合进程中的两会报道策略》

  “报网融合”是媒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传统报业和网络融通整合,即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渗透、交叉与合作,以建立报网“共栖”或“共生”关系;或通过传媒产品捆绑发行,或媒体间内容联动,或媒体特性互相融合渗透,通过角色改良或功能互补,以增强媒体的张力,促销传媒产品,使双方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在传媒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旧有传媒,都会通过与新科技的“共生”关系,发展自己的传播手段,创造出一些“优势形态”,从而增强传媒企业的竞争力。

  文旨在探究媒介融合进程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报道策略差异;以2012年3月5日《人民日报》与人民网的两会报道为文本,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并适当与过去(2011年)的两会报道进行纵向比较;试图从媒体定位、媒介性质等角度探索差异的原因,并对“报网融合”做一思考。[详细]

张文婷 黄泥萌 黄晓蕾 朱羿璇:《电商网站与网络社区的深度嵌入》 

  营销一直以来都跟传播紧紧相连,网络社区化、营销电子化的今天,网络不仅充当着电子商务主要的销售平台,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信息传播的节点,提供着更优质更畅通的信息传播平台。

    然而在如今的电子商务中,社区化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或者萌生了整合或者运用的想法,却因为目前网络环境的混乱复杂,电子商务、网络社区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无法入手;或者有所运用,却因为网络环境、方法不当等诸多内外因素使得成效并不那么显著。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研究,运用了文本分析、观察法、问卷调查、访问法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北京的大学生中进行了科学抽样,从学生的视角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对未来的电子商务社区化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考角度和实施建议。[详细]

   
马丹宁:《美国电影之夜:公共外交中全球意识的培育》

    公共外交是以一国政府为行为主体,另一国公众为对象的外交行为,开发本国政治和文化价值观资源影响力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微博平台因其穿越国界、地域、直达个人的技术特性,瓦解国家-社会-个人之见的壁垒,成为公共外交的绝佳工具;也因其自由转发、实现长尾的特征,使得一国公众无意中为别国公共外交活动打软广告,为其主推的价值观助力,帮助其提升拓展话语空间的可能性。

  这本质上是“网络化个人主义”这一社会关系变革在国际传播中的体现。本文选取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发起的“电影夜”活动为案例,运用节点分析、文本分析方法,考察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如何将法制、人权、民主等全球意识融入微博平台应用、微博文本编写、电影选材、观影等公共外交的各个环节,指明此次公共外交活动是一场美领馆“独白”引领的领馆与中国网民的“合作”。[详细]

袁 利:《中国互联网“解构性”道德文化走向探析》 

  当下中国网络社会的道德文化呈现出明显的解构倾向,本文对这一倾向的表现、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成因、解决和看待思路进行了探讨和建议。网络社会解构性道德文化主要表现在:娱乐化、戏谑化的文化态度;泛政治化、对立质疑的政治情绪;泛道德化、简单激进的思维言论方式。

    这对道德培育、社会共识和价值观构建和整个社会发展都带来极大挑战。然而,这一解构性文化道德走向,并非网络发展本身的过错,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社会因素。

    因此,在当下中国发展背景下,网络文化道德的解构性倾向只是现实社会问题的折射,是网络社会管理不当、发展不成熟的阶段性表现。应避免对这一倾向的悲观和恐慌态度,而应着力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构筑和保护多元、开放、活跃的舆论生态,培育引导网络主体解构的同时更多地去思考和建构,推动网络社会文化道德走向解构与建构的动态平衡,实现网络社会的自律自治,才是互联网治理的长久之道。[详细]

胡馨木:《论中国当下的网络媒介异化及其对策》 

  媒介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促进人类传播的工具。但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媒介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异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信息传播与交流。中国当下的网络环境更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由于对媒介产生过分的依赖与崇拜,丧失了主体地位,被媒介所奴役,这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对中国当下网络媒介异化现象进行研究,从其表现形态、种类、成因进行分析,探讨网络媒介异化现象的危害,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详细]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您的留言
内容:
请您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人民日报网络中心留言板管理员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