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消费社会视野中微博使用者的身份建构--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消费社会视野中微博使用者的身份建构

——以观展/表演范式为框架

王佳

2012年12月05日15:1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短短两年,微博以其优越的技术传播特点,迅速集聚了大量的用户。在学界,不同学者从各自的学理层面对微博展开了分析。本文以微博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在观展/表演范式研究框架下,对微博使用者行为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微博是个人展示、表演的舞台的观点。选取身份建构这一视角,着重分析个人是如何通过微博平台实现个人身份的建构。在最后,笔者提出,在当下社会文化背景中,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大众身份建构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观展/表演;微博;身份建构

一、引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突破时代的局限,以预见性的眼光预言了未来电子时代传媒的发展,从而被誉为电子时代的“圣人”。1964年,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出版,在书中他提出了“媒介即讯息”这一理论,在他看来,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而是媒介本身,一种媒介的诞生会影响人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随着技术的发展,麦氏的言论在电子传媒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媒介即讯息”在当下的电子传媒时代显得更加意义非凡。在web2.0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当下迅猛发展的微博,使它同时积聚了学者、业界、政界的目光。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微博作为自媒体的代表,它的出现和发展引发了学界关于微博研究的热潮。甚至有学者指出微博的发展构建了中国的“公共领域”,微博上关于国家事务的讨论体现了中国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加快了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诚然,正如麦克卢汉的预言,微博作为媒介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微博给当下社会创造了一种特有的“微博文化”。

笔者在搜集以往学者关于微博的研究时发现,各个层面的有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有的学者是基于微博对新闻报道技术手段拓展的角度,如王媛的《微博对新闻传播的拓展——以2010年南非世界杯为例》;有的学者对政务微博做了详细的分析,如林俊的《政务微博的媒介特征及其功能运用》;还有的学者将网络公共事件的研究模式延伸到微博研究中,如陈洁琪等《公共事件的微博传播模式——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为例》等;当然也有很多学者对微博中的负面内容,如非理性传播、微博中的谣言、虚假信息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此种现象,一方面丰富了微博研究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也给后来人研究微博增加了难度。在此,笔者从微博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英国学者阿伯克龙比(Abercrombie)和朗斯特(Longhurst)的观展/表演理论为研究范式,以身份建构理论为逻辑归宿点,着重分析微博用户是如何通过微博平台进行自我文本的创作和表达,进而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试图对微博使用者的媒介使用行为做一个有别于他者的分析框架。

二、理论框架:观展/表演范式

(一)观展/表演范式理论的诞生

1998年,英国学者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在《受众》一书中,基于社会文化性研究提出观展/表演范式,用来研究新媒介图景下的受众行为。在书中,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指出,与传统的受众相比,当下受众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网络技术的传播特点,使得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收听者,而逐渐成为信息传播中的主动者。在此现实环境下,传统的受众分析研究,如纳编∕抗拒范式、编码∕解码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分析当下的受众行为。因此,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提出了观展/表演理论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范式,该范式“重视受众主动的媒介使用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自我形象的搜寻与建构。”1

观展/表演范式对于受众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当下的受众是一种“扩散受众”,意指在当代的媒介情境下,无人能逃离媒介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媒介无所不在,受众被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所包围,媒介已经渗透在受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受众不仅是讯息的接受者,受众的主动性有了极大的增强,他们通过媒介平台和媒介影像进行表演,并凭借这种表演建构自我的身份,和寻求他人的认同,“受众从诠释或抵抗的主体更多地转变为了表演的主体。”2

微博是在新技术作用下出现的崭新的媒介景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微博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它的用户群体迥异于过去的受众群体。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思考微博用户群体的内在成长和波动,在此采用社会文化性研究的思路,将受众个体在社会情境脉络中的互动机制纳入研究思考的范畴是非常有必要的,并试图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而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得观展/表演范式是在新技术推动媒介传播方式变化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过去的理论问题提出的范式,该理论聚焦于受众在媒介消费行为中所产生的再建构过程以及受众的主体认同。因此,观展/表演范式是很适合用于研究微博使用群体的理论框架。

(二)身份建构理论

身份建构与认同是当代人文、社会、政治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身份的建构是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身份建构定义为:“一系列自我定义和对自我建构不断修正的过程。”3身份建构探究其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社会学的社会建构理论,社会建构理论主张,人的身份是变化的,同时,人的身份可以通过话语建构的。“人们应该培养批评意识,认识到本人和他人的身份不是先在的和固定不变的,而是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是话语建构的结果,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身份研究的重点应该在于话语的身份建构过程”。4人们通过与自我身份意识相关的描述或解释,或者通过对具体语境中的具体事情的描述来建构、维系、增强或保护其身份意识。在个人身份建构过程中,媒介一方面给我们带来附有意义的各种“符号”,充斥我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介的技术传播优势,媒介同时能够承载个人的文本和话语。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媒介与个人的身份建构关系密切,尤其是当下迅猛发展的微博,使得个人的身份建构更加容易实现。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