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弱势群体虚假报道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弱势群体虚假报道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史丽莉

2012年12月05日16:46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弱势群体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以来一直较为关注的话题。一方面新闻工作者针对弱势群体给予大量报道,并在报道中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伴随弱势群体的虚假报道也随之产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从弱势群体的含义出发,对我国弱势群体的虚假报道进行了反思,对弱势群体除了应体现关怀外,坚持新闻真实性应该成为每个新闻工作者的立身准则,同时,加强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关键词:弱势群体;虚假报道;真实性;人文关怀;媒介素养

根据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而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情况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作为社会“传声筒”、“沟通桥梁”和“镜鉴”的传播媒介,由于其特殊的传播优势和空前的影响力,理应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他们提供交流平台,培养其社会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以减少发展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究竟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在 2002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弱势群体”的说法,而后中央、地方各部门出台了各项关于帮扶“弱势群体”的政策措施,随之而来的便是媒体对于“弱势群体”铺天盖地的报道。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的观点:弱势群体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弱势群体是一个比较而言的范畴,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但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尽相同,尚无达成意义上的共识。但公认的弱势群体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其它资源非常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谋生技术不高;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这三个方面。

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在宏观社会政策的促进和媒体内部对弱势群体这一重要新闻资源的把握下,目前弱势群体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各媒体开始从精英意识转入平民意识,弱势群体的各种社会问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和“卖点”。这是媒介对传者本位思想的突破,是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媒介产品大量生产的过程中,一些客观存在的媒体问题也逐渐暴露:对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其提供事实的真假“懒于做深入艰难的调查”,“将轻率的判断伪装成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更有甚者,“以煽情的风格歪曲新闻;新闻的重要性与人情味相比处于次要位置”。

这还得从一则案例说起。

从“找失踪女孩”事件看弱势群体虚假报道的出笼

2012年6月24日,有人以孩子妈妈名义在“宝贝回家”网站发布寻亲信息,寻找失踪女孩刘艾菲。6月25日上午,宝贝回家平台的志愿者也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该消息,称一名10岁女孩6月1日在南京红山动物园走失。微博附图是两张孩子的照片,一张连衣裙和一双鞋的照片,微博中称其为孩子走失时所穿衣物。微博发出后极短时间转发上万,许多微博名人协助转发。在自媒体时代,借助网络上的意见领袖进行转发,“微博打拐”和“微博寻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一切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南京一动物园走失小女孩”事件有了最新进展,南京警方已找到求助信息中照片上小女孩的家人,确认走失信息为谎报,小女孩一直安全地待在家人身边,并未走失,女孩的照片也从未外传过。 新浪微博也在公告栏上显著位置标明:“玄武警方确认查无此人此事,未接到报警。”

“找失踪女孩”事件引得舆论一片哗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事件真相的同时,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作为弱势群体的被拐儿童及其家长,借用网络媒体原本是多了一条寻亲途径,但利用别人的同情心散布虚假信息,除了给予道德上的谴责外,还有没有别的措施遏制弱势群体虚假报道的出笼?此类报道出笼的成因究竟是什么?

根据人民网最新的一篇文章指出,“罗宾汉情结”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态,只要涉及官民和贫富之间的冲突,往往不辨案情的是非曲直,一边倒站在弱势群体一方。新媒体时代,新闻跟帖、BBS以及微博等,常常成为草根之怒的发布场、“仇官”“仇富”情绪的宣泄口。农民工、城市下岗工人、摊贩、被强制拆迁的业主等,在网上往往得到一边倒的同情。 大众传媒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同样如此。

在报道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和现实问题的时候,媒体对信息的查证往往会疏忽于其它种类、其他性质的新闻信息,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它使得新闻的自查更加困难。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弱势群体是一个需要被关切被扶持的群体,弱势群体本身的利益表达渠道不多,利益诉求不畅通。媒体在报道这些弱势群体时,基于同情的考虑和事件本身的新闻力,往往忽视客观地调查事件的真实性和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情况,只要有一点新闻线索就一头热,期望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成为他们的守护神。二是媒体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他们进入一个“消费弱势群体”的怪圈。消费弱势群体是一种利用弱势群体的行为,为了造成社会的轰动效应,一些媒体往往热衷于展示弱势群体的家庭纠葛、情感纷争或凄惨命运,让受众在其编织的谎言中得到刺激和快感,从而成功获取他们的注意力资源。这些媒体对于信源提供的信息惟恐不够戏剧、不够悬念,因而在把关的时候,往往将信息的真实性抛在脑后,而根据自己的偏向和喜好,有意识留取骇人听闻或令人唏嘘的部分,哪怕这已经背离了事实的原貌。更有甚者,一些媒体还操刀将弱势群体的境况予以夸大,由被动造假转向主动造假,性质变得更加恶劣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