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喜忧情怀中的你我(新春走基层·听真话写实情)--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倾听喜忧情怀中的你我(新春走基层·听真话写实情)

2013年01月29日08: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漏夜冒雪赴京赶考,从三千里外觅封侯到桑榆已晚含饴弄孙,人生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喜忧情怀。当下中国,选择多元多样:假期临近,是读兴趣班还是自由发展?跨出校门,是回老家做份安稳的工作还是选择北上广打拼?船行中流,是兼顾家庭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工作挂帅?年逾耳顺,是传统的养儿防老还是在敬老院颐养天年?时光荏冉似水流年,我们体验着快乐悲伤,一如这个国家崛起所必经的螺旋式路径;蓦然回首驻足片刻,我们可能欣慰或者抱憾,一如这个伟大民族的前世今生。让我们携手倾听身边人的“中国梦”……

  

  沈阳小学生王铭鑫

  “一到假期就感到孤独”  

  第一次见到王铭鑫,他正在东北大学的校园里溜达。大学早已放假,空旷的校园让小铭鑫显得十分孤单。他是沈阳市和平区望湖路小学五年级学生。父母都是东北大学老师。

  记者问他:“为什么一个人在这里逛,你的同学或玩伴呢?”没想到这一问就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周末和寒暑假是我最无聊的时间。我的好朋友和同学都去上各种辅导班了。”班上像他这样有时间“享受孤独”的同学还真不多。

  其实,去年他就报过游泳班,还报过乒乓球班,这个寒假还报了英语辅导班。说起对辅导班的兴趣,他就乐了,开始向记者诉说他同桌的糗事儿:一连周末都报了好几个班,结果上课老是犯困,老师没少批评他。去年暑假,他只有周二上午可以休息,其他时间都在上辅导班。

  记者跟着他一路到家。小铭鑫打开了书包:一本英语课本、两本英语练习册、一本英语字帖、一本小学奥数、一本数学书、一本课堂笔记、一本语文书、一本汉字字帖依次排列开来。开学的时候书包太重,很多学生都背不动,那种拉杆箱一样的书包流行起来。王铭鑫采取的办法是把不用的课本放在学校,需要的时候再拿回家。

  每天7点半就要到校,下午4点放学回家。在整个学习中,作业成了学生形影不离的“朋友”。平时作业在学校里王铭鑫就能写完,回到家妈妈还要布置一些奥术题目,听写一些汉字,练练字帖。王铭鑫说:“假期就一个英语辅导班,周一和周五上课,我可喜欢呢。因为那里有几个同学,还可以一起看英文电影。”

  做完作业,如果还有时间,王铭鑫还能上会儿网,和同学聊聊天或者玩玩小游戏什么的。可是爸爸不让他玩太久,怕耽误学习,怕眼睛近视。“我班有十五六个人戴着眼镜呢。”铭鑫说。

  谈起寒假计划,小铭鑫显得很是兴奋:“我最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南方旅游。我觉得寒假最好玩了,春节还能回本溪姥姥家,和那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姥姥还给我买玩具和衣服。”

  “新的一年有什么愿望吗?”记者问道。他想了想:“我想让老爸给我买个飞机模型。”

  在采访即将结束之时,小铭鑫告诉记者他写会儿作业后,还要一个人到南湖公园去转转,“本来约好和同桌一起去的,可是他妈妈说他下午还要练习钢琴。”

  分手之际,小铭鑫把他的QQ号留给记者。记者打开他的空间,在“说说”一栏中,分别写着“自己跟自己玩”、“无聊啊”等字眼,描述着自己寒假中的心情。

  (本报记者  刘洪超) 

  

  湖北女大学生李雅莉

  “没想到找工作这么难”

  李雅莉最近很郁闷,很纠结……

  郁闷的是,拥有重点大学文凭和丰富实践经历的她,在广州面试一家知名地产公司时,被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二本院校男生PK了下去;纠结的是,她到底是坚持找“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工作还是回老家。

  李雅莉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记者看了她的求职简历,发现她本科期间兼职过卖保险、化妆品批发等多种职业,履历丰富。雅莉告诉记者,父母都是做生意的,长期耳濡目染,她对经营销售也颇有“小九九”。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就有一大半是自己兼职赚来的。

  可在求职过程中,诸多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却让这个姑娘不时生一肚子气。

  新年后,雅莉接到广州一家知名地产公司的终极面试通知。此前,她已经历了两轮笔试和一轮面试,这次如能通过,就能拿到这份月薪8000多元的工作。她精心准备了半个多月,不管是面试技巧还是专业知识,都进行了细致准备。结果却令人失望,另外一名男生最终被录取。

  雅莉给招聘负责人打电话询问原因,对方说“你可能性别不太合适”。这让她很是不满:既然我能进入最终面试环节,就说明有能力进入公司。“你直接说我哪不适合就行了,说我‘性别不太合适’简直就是欺负人。” 

  李雅莉从去年9月份起就开始找工作,大大小小的面试参加了不下50场,简历投了少说也有200多次。“我就是想进大城市去见见世面、去大企业锻炼锻炼,那些小点的公司我真不想去。”

  去年11月份,雅莉专门在上海待着找工作,可一次差点上当受骗陷入传销陷阱的经历让她失意而归,把受到的委屈向妈妈倾诉。爸爸得知后暴跳如雷,让她赶紧回学校,安分守己地等到毕业,然后回老家工作。

  “说实话,我要是回老家,凭我爸的人脉关系找份事做根本不成问题。”雅莉告诉记者,“那样的话,我今后的人生就太枯燥了,结婚生子照顾家人,想想都觉得可怕!我还是想出去闯闯,但现在工作找成这个样子,我都没脸回家过年了。”去上海或者广州工作,曾是雅莉上大学期间的最大愿望,但梦想看起来却有些遥不可及。

  雅莉的父母曾苦苦劝她别再折腾,让她拿到毕业证就回老家工作,还给她分析了诸多好处: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不用自己做饭、有大房子住……但雅莉却很要强,想和爸爸一样白手起家,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

  “不敢和我爸说,只敢跟我妈吵。”雅莉不好意思地说。一开始,自己还觉得学校是重点大学、专业知识也掌握得不错,加上还有丰富的实践经历,找工作应该很容易,可没想到现实中却处处碰壁。“真挺烦的,没想到找个称心如意的工作会这么难。”雅莉说,她已经和爸爸约定:在3月底以前,如果还没找到如意的工作就回家。 

  (本报记者  付  文)  

  

  北京“三高”一族小夫妻

  “忙时连着数月零点下班”

  眼前这对小夫妻是高学历、高收入、高压力的“三高”一族。从县城来到北京的他们并不是什么“二代”,但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了三五年就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丈夫小胡在证券公司工作,妻子小肖则供职于银行,选的都是喜欢的工作。工作3年后买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小房子。

  “190万元的房子,贷了90万,每月还款6000多。剩余部分,我们俩掏光了积蓄,大部分还是靠父母支援。”小胡坦诚地说。

  收入虽然不错,但工作时间长和压力之大超出同龄人想象。一般来讲,小肖每天晚上10点才能回家。小胡则更忙,“最忙时,连续几个月每天都夜里12点下班,有时凌晨3点下班,然后早上9点继续上班。”

  白天的工作更是不给这对小夫妻任何喘息的空隙。小胡梳理了一天的工作,“每天8点45到单位,用15分钟做一天的规划,通常要打30余个电话跟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联系,打这个电话的同时,也在准备下一个电话,晚上还常通宵打印材料。”小肖的工作状态也差不多。

  但他们都非常认同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小肖说,“每做成一个艰难的项目,我都挺有成就感。”“感觉一直在成长,压力很大、付出很多、成长很快。”小胡现已能将业务做得得心应手。

  在他们看来,金融行业的上升通道还是比较通畅的。“只要具备了一定水平,达到公司预期,一般都能发展得很好。”小胡表示。

  快节奏锻造了他们高效高质的状态和日渐提升的能力;缺憾在于“留给我们回味的时间特别少”。小胡举例说,“对项目当中的收获是什么,哪些做得不够好,这个融资产品的特点是什么,等等,来不及好好问问自己就又要投入另一天的‘战斗’。”  

  伴随着经验的增长,他们也意识到“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我会思考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坚定地为心中的目标而努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耕耘,必有收获’,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小胡说。

  忙碌的工作让他们暂时忽略了享受生活。尤其是过去的2012年,这对小夫妻忙得像陀螺一般,工作之外,忙着看房、买房、贷款、装修。小胡还开始充电读博士,每个周末都要上课,并且准备了保荐代表人的考试。

  “刚开始时间安排不好,比如没时间健身,但其实还是能挤出来的。”现在,为了锻炼身体和放松心情,小胡经常一边在家原地跑步,一边听音频版的《上下五千年》,惹得小肖常常笑话他。

  没时间逛街,俩人外表看起来非常朴实。没有任何修饰的面庞戴着眼镜,小胡甚至还背着双肩包,加上说话实在、做事务实,常被小肖笑称像个“老村长”。小胡解释说,“正处打拼阶段,加上过去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现时的朴素态度。”

  对于2013年的期盼,小胡和小肖像普通人一样,也希望行业能够更景气些,工资能够更多些,可以兼顾好工作和生活,“比如说,有了孩子之后,我一定要留出时间照顾孩子。争取以后用8个小时做完现在13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然后淡定地享受生活。”小肖笑着说。

  (本报记者  魏  薇)

  

  重庆退休老人陈录林夫妇

  “比上班时还要更忙碌”

  清晨8点,山城的雾刚刚散去,重庆市民陈录林便和老伴李昌晶一道,来到风临洲小区一处广场上锻炼。

  陈录林已届七旬,但身子骨硬朗,染过黑发后更显精神,“以前觉得退休了,就会清闲下来,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老年人比上班时还要忙哩。”退休前,老两口都是重庆轻工业学校的教职工;退休后,他们成了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以及家里照顾晚辈的“主力军”。

  9点过后,老伙伴们结束了清晨锻炼,互致告别后,老两口将记者引进家里。年关将至,阳台上挂满了李昌晶亲手制作的香肠腊肉。“我们是和女儿、女婿,还有外孙、外孙女,一家6口一起住,日子过得挺安逸。”就着一杯铁观音,老两口与记者摆起龙门阵,畅谈退休后的天伦之乐。

  交谈中得知,老两口的女儿、女婿平时工作忙,难得照顾孩子,他们便乐得捡起这份差事。陈录林负责买菜,接送孩子上下学,并辅导功课;李昌晶负责一日三餐,洗衣清洁。除此之外,一早一晚,老两口都分头参加各自喜欢的活动。

  退休前,陈录林就爱摆弄中阮、琵琶等乐器,退休后更是爱不释手。他和几个老年人组织了乐队,一周到公园练两次。老兄弟们不求演奏技艺有多高,只为着那份沉浸于抑扬顿挫间的怡然。

  小区里几千名老人,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从陌生走到相熟,彼此温暖,相互支撑。“哪位缺席了活动,其他人会自发去家里探望;哪位过生日,大家会一起庆祝;甚至有次活动没带一位老人,她还怄气哭了。”

  然而,像陈录林一样,许多老年人又无法接受周遭全是同类的情况。一次,他去某养老院参观,“除了少数护工,全是老年人。虽说硬件设施也不差,但让我感觉又老了几岁,有些压抑,好像生活在那里,会加速衰老似的,还是和年轻人一起生活更有活力。”

  据李昌晶介绍,风临洲也曾尝试办过社区托老所,接纳一些儿女不在身边、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但最终没能办起来。原因有二:一是有条件的人家会尽量请家政人员到家里看护;二是老年人自身不愿意脱离家庭生活。这让李昌晶觉得,社会养老还是要结合老人实际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尽管老两口退休工资每月加起来有七八千元,但他们并未给自己花去多少,“老年人买东西,最重要的是实用、实惠。”陈录林掏出自己的老年人手机,“字体大,声音大,坐在公交车也能听见来电,这就叫实用。”去年,老爷子去附近逛老年产业博览会,一眼相中它,价格也公道,才190元。

  “我们给自己买衣服、鞋子,最高不会超过200元,很难理解年轻人为买名牌浪费钱。”陈录林笑着说。

  但老两口在一件事上却舍得掏腰包,那就是旅游。去年“十一”,老两口和家族里20多个人一起自驾游,到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转了10多天。 

  “不缺吃穿,身体健康,耍事多,晚辈也不用操心,这就够了。”陈录林总结道,此时,杯中的茶已沏了几道,颜色浅了下去,却仍飘出阵阵余香……

  (本报记者  刘志强)  

  

  图片说明:

  图①:1月26日,沈阳市儿童活动中心,小学生在练手风琴。该中心近期迎来众多到此参加课外学习的小学生。舞蹈、跆拳道、手风琴、美术等兴趣班人气火爆。
  张文魁摄(新华社发)
  图②:杭州,2012年12月1日,来自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应聘就业岗位。
  新华社记者  王小川摄
  图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营业部,金融理财师张然(后)向一名客户介绍工商银行的理财产品。
  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摄
  图④:1月23日,重庆,李昌晶(右一)夫妇在和老伙伴们打太极拳。
  本报记者  刘志强摄

  

  版式设计:蔡华伟

  栏目统筹:郭舒然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