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改进气象新--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研者文汇>>赵伟>>新闻阅评

文风改进气象新

——近期本报体育报道评析

赵  伟

2013年02月05日15: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去年12月以来,体育版在选题策划、选材视角、报道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体坛聚焦”、“体坛圆桌”等重点栏目内容新意迭现,推出大量贴近实际、生动鲜活的报道;同时努力创新版面语言,在版面编排、图片使用和标题制作上大胆突破,整体上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全新面貌。这种新变化和新气象,是体育版落实改文风要求,积极探索符合体育报道规律新思路、主动适应读者接受心理新要求的直接体现,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首先是报道内容、选材视角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以往关注竞技体育为主,转变成对影响体育发展问题的分析,延展了报道视角。如对学校运动场地使用、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等的深度报道,就比较具有代表性。体育版从2012年12月28日开始,连续推出《江苏有1500多所中小学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 在开放和安全之间游走》、《香港开放体育设施大学是主力》、《专家把脉校园体育设施开放 开放不能一刀切》等三篇文章,集中关注和深入探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问题。几篇报道对落实国家发改委与体育总局《“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有效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学校内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广大学生和社区居民开放场馆,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效应。2012年12月27日《问诊三大球》一文也是谈深层发展问题,对近期我国集体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成绩不理想,包括其中一些优势项目逐渐下滑等现象,做出了深度解读。报道针对这些项目在管理模式、训练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解决问题的思路,为这些项目的发展振兴发挥了很好的把脉问诊、辨证施治的功效。另外,2012年12月17日《羽联总决赛 名将集体喊累》一文,道出了运动员频繁参赛、疲于应付的现象。报道从实际出发,敢于说真话、讲弊端,揭示了国内赛场不少赛事安排不合理的问题。这种不考虑运动员的承受能力的赛事安排,非常不利于运动员的保护和发展,我们把这些真实情况报道出来,不仅能够吸引读者关注,也改变了以往体育报道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做法,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二是跳出以往以赛事为主的报道模式,更加关注群众体育和体坛名人,生动反映现实,增强了报道的感性色彩。以往我们的体育报道主要是围绕赛事进行组织策划,大量赛事动态及比赛过程的介绍占据版面,内容显得比较单一,如果没有重大项目和热点赛事,很难吸引读者。如何结合后奥运时代、比赛淡季的实际,做好报道的组织和选题的策划,一直是本报体育报道求解的课题。从近期体育版的选题内容看,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已作出了有益尝试,并产生了可喜变化。其突出表现就是,突破了以往就体育赛事和竞技项目组织报道的常规模式,真正走进百姓中间,围绕群众体育策划选题,相关报道具有浓郁的群众生活气息。如2012年12月2

0日开始“体坛圆桌”栏目推出的一组报道,关注民间纸牌娱乐游戏,《大庆“三打一”,火的是文化》、《“拖拉机”有了全国锦标赛》、《竞技化不能丢掉娱乐性》,三篇文章真实反映了在群众中广泛流行的纸牌游戏,使草根运动登上了大雅之堂。报道刊出后,即受到广大读者一致好评。

另一个突出表现是,报道视角由关注赛事和项目等“事”转向参与这些项目和赛事的“人”,更加关注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体坛人物和体育明星,报道他们如何通过努力取得辉煌成就的奋斗历程。如2012年12月11日《梅西年度进球已达86个》、12月22日《穆里尼奥 这个冬天有点冷》,2013年1月12日《李娜求突破众将求突围》、1月16日《吴迪下回靠排名进正赛》、1月18日《彭帅输给了自己》等。这些文章的故事性很强,通过生动的细节描述,展示了国内外体育明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个性。这些报道见人见事、形象传神,内容鲜活、言之有物,能够启迪心智、引领风尚,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也符合现代人的阅读需求。

这些报道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体育报道也要改文风,而且“改”的空间很大。这就需要我们的记者沉下心,“走入”群众,擅于发掘那些广受群众喜爱的大众项目、健身话题和体坛人物,增强报道的娱乐性、服务性和可读性。群众中喜闻乐见的运动方式,可能不是奥运项目,也可能不是竞技体育项目,可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像“拖拉机”、“三打一”等在群众中流行的纸牌游戏,具有启迪智慧、传承文明的多重效应,我们的报道多关注这些方面,社会效果会更佳。

三是在版面编排和标题制作上出新出彩,版面美观协调,图片直观动感,标题形象传神。在选题视角、报道内容呈现明显变化的同时,近期体育版努力创新版面语言,在编排上出新出彩。大量新闻照片的运用,大幅人物照片的剪切,各种图表的配合使用,使版面更为直观动感,美观协调,很好地凸显了平面报道的可视化效果。尤其是在标题制作方面,可以看出编辑也下了很大功夫。标题是文章的“魂”,

标题是否“抢眼”直接关系到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首先被标题所吸引,才会带着浓厚情趣,去仔细品读全篇报道。近期体育版的《羽联总决赛 名将集体喊累》、《问诊三大球》、《李娜求突破 众将求突围》、《彭帅输给了自己》、《李娜 新赛季顺利起航》、《穆里尼奥 这个冬天有点冷》、《阿姆斯特朗:“我服药了”》等标题,要么简洁明快、朗朗上口,要么通俗易懂、形象传神,非常抓人眼球,有效提升了报道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总之,近期本报体育版认真落实改文风要求,在改进报道模式和内容、创新版面语言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报道的贴近性、可读性和吸引力明显提升,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分享到:
(责任编辑:程惠芬、戴莉莉)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