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引发网络破案狂热 人人都是福尔摩斯?--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复旦投毒案引发网络破案狂热 人人都是福尔摩斯?

2013年04月22日07:09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校园内的操场围栏上挂起上千只千纸鹤

  “事情发布后的结果超出了我的意料。”面对蜂拥而至采访黄洋中毒案的各地媒体,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无奈地说。

  4月15日晚,复旦大学通过官微发布研究生黄洋中毒入院的通报,引发了持续数天的网络破案狂热。

  校方发布消息两三个小时后,网友依靠各方爆料,就已勾勒出黄洋中毒的种种细节,并指出疑似毒源。随后,黄洋和嫌疑人林森浩的电话、身份证号、教育背景等都被查得一清二楚。关于事件起因的猜测更是层出不穷,“嫉妒说”、“情杀说”、“误杀说”先后出炉。18年前的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也被网友拿来作对比,重新引发热议。

  即便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通告中关于犯罪动机的含糊表述,依然给网络猜测留下了余地。

  1995年,朱令的同学首次通过网络发出电子邮件求助,收到全球两三千个回复,确认朱令为铊中毒,当时全国的网民不过上百人。18年后,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在官方消息有限的情况下,黄洋案中的网络信息一度引领了舆论,这让校方陷入和网络传言数天的博弈中。用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的话说,现在“人人都是福尔摩斯”。

  两小时拼凑出基本案情?

  在警方和医院告知黄洋父母情况后,学校认为需要向学校和社会发布信息,没有必要去隐瞒信息,不要给谣言提供温床。然而,正是这条旨在遏制谣言的官方通告,引发了网上更多的猜测和推想。

  “非常痛心地向大家通告一则不幸消息。我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严重,学校组织多次全市专家会诊,未发现病因,请警方介入。警方称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4月15日22点13分,复旦大学发布“关于我校研究生一突发事件的通报”,没有提及任何当事人信息,但瞬间引爆了网络。

  “Hillary乔”是当晚最早印证黄洋中毒事件的网友,她在微博写道:“受害人是我好朋友。周五去看他已完全认不出,全身很肿,管子里呼出都是血泡。哭了好久,至今不敢相信,短短一周人就没了。没想到竟是被下毒。这是一起令人发指的犯罪。下毒人是好友的室友,放了10倍剂量的实验用药在饮水机里,导致好友几天内迅速肝衰竭肺气肿继而脑死亡。”

  因为这条微博,“Hillary乔”受到了众多关注,随后改名消失于网络。4月16日零点半,复旦校方公布消息两个多小时后,通报已在微博上被转发4万多次。网友根据各方爆料,已基本拼凑出案件基本情况:

  受害人是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黄某,1985年出生。嫌疑人是同宿舍的林某。犯罪动机是“黄某获得直升博士生机会,其室友因此没有选上,于是怀恨在心”。犯罪过程是林某“将实验室的四氧嘧啶(一说是四氧化碳)偷出,放在寝室的饮水机里”。4月15日,黄某已脑死亡,整个治疗已花费26万元。同时有同学称“上午去ICU瞅下,觉得熬不过今天了”。

  黄洋发生意外还是半个月前。4月1日早上,黄洋起床后打了一杯饮水机内的水,发现味道不对,迅速吐出。随后,他开始感到恶心、呕吐并伴有发烧。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医学院仅有一墙之隔,也是黄洋实习的地方。医院大夫怀疑饮水机的桶装水放置太久孳生细菌,诊断为急性肠胃炎。黄洋接受打针、输液等治疗。简单的治疗并没有制止病情的急剧恶化。第二天,黄洋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均不在正常指标内,第三天他的血小板开始减少,被送入了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多方会诊,仍不能确定毒源,而黄洋已陷入昏迷。

  直到9日,黄洋的师兄收到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提请注意一种化学药物。医生最终发现,引发黄洋中毒的是N-二甲基亚硝胺。

  11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弯管的残余饮用水中,警方确认找到了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黄洋的室友林森浩进入警方排查视线,并于13日被警方带走。

  校方表示,学校和中山医院曾组织过多次全市专家会诊,试图寻找黄洋的病因,但一直未能完全确诊,最后想到提请警方介入调查。

  事情发生半个月以来,关于黄洋中毒的事情在网络上并没有露出风声。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告诉记者,校方看到黄洋的身体不是很乐观,在警方和医院告知黄洋父母情况后,学校认为需要向学校和社会发布信息,没有必要去隐瞒信息,不要给谣言提供温床。

  正是这条旨在遏制谣言的官方通告,引发了网上更多的猜测和推想。

  校方与网络传言的博弈

  关于事件起因的猜测更是层出不穷,“嫉妒说”、“情杀说”、“误杀说”先后出炉,随后又被一一否定。

  消息发布第二天,网友提供的爆料已确认受害者为黄洋,嫌疑人为同宿舍的林森浩。两人的微博“yunghuang”和“大汉漠北”也被挖掘出来。

  黄洋,来自四川自贡,父母双双下岗,他的学费依靠勤工俭学、奖学金和赞助,同学眼里的他为人慷慨、热心、活跃。他曾经考虑早点工作贴补家用,但最终仍决定继续读书,并获得直博机会。林森浩家境同样一般,同学说他成绩优秀、阳光热情、乐于助人,大学期间发表多篇论文,外号“林院士”。

  与此同时,复旦校方也开始了和网络传言的博弈。

  有不少网友将此事和1994年清华大学学生朱令被投毒案联系在一起,认为是出于学生间的妒嫉心理。在遭遇铊中毒后,朱令100%伤残、全身瘫痪、双目近乎失明、大脑迟钝、体重100公斤、基本语言能力丧失。舆论怀疑朱令同宿舍女生蓄意下毒,但至今案件没有明确的结果。

  “多么希望黄洋没有得到直升复旦博士的机会,机会让人心如此凶狠。”黄洋的好友在微博上说。“嫉妒说”也成为网络最早推测出的嫌疑人的作案动机。

  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当即对此表示否认。他说,受害人黄某与嫌疑人林某并不是同一专业的学生,林某因妒嫉黄某获得直升博士生机会而起意投毒的说法只是坊间传言,并非事实。

  蜂拥而至的媒体很快也在黄洋同学的口中,否定了“嫉妒说”。黄洋考博过程中成绩位于耳鼻喉科第一名,而林森浩研究生专业是医学影像专业,两人根本不存在竞争关系。黄洋的父亲也告诉记者,黄洋的博士资格是通过考试得来的,不存在侵占他人名额的说法。

  在林森浩3月9日的微博上,他提到自己缺席了博士考试。“一度向往,曾纠结,回想起当初找导师的时候信誓旦旦的决心,以及由此跟现导师闹出的不愉快,正应了两句话:庸人自扰之,船到桥头自然直。”很明显,他和黄洋并不存在博士名额间的竞争。

  各地媒体纷纷赶到复旦,也让学校感到了压力。在医学院所在的枫林校区20号宿舍楼下,原本只有宿管阿姨轮班守门,现在多了身穿制服的保安。

  事发宿舍是一幢4层高的老式楼房,通道口还贴着“文明卫生楼”的标牌。和两人熟识的同学,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两人间存在矛盾,大家得知此事后第一个反应都是吃惊。“林森浩不可能做出投毒的事,我也不相信林森浩是这样的人。”有同学说。

  随后,“情杀说”被否认。黄洋的父亲说,儿子并没有女朋友,家人认为,读书期间找女朋友会影响学习。“仇杀说”也遭遇否定。

  在大众猜疑和否定之时,黄洋在医院和父母与同学彻底告别。4月16日下午15点29分,复旦大学官方发布了黄洋的死讯。“我们为挽救自己的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舆论漩涡中的警方和家属

  事情进展到第三天,在上海警方提请公众切勿盲目揣测和传播之后,网络上人们的观点也开始分化。而黄洋的父亲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案子尽快水落石出,凶手得到公正审判。”

  4月16日当晚,媒体获悉导致黄洋中毒的物质初步确定为N-二甲基亚硝胺。该物质毒性强,常用于医药及食品分析研究,可在实验动物中人为制造肝损伤的模型。较小剂量的长期暴露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普通医院并无库存,一般由课题组购买。

  网络又掀起了一轮新的质疑热潮。有网友发现,一个叫“诛姜成”的ID曾于2012年年底,在百度知道提了数个关于毒物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二甲基亚硝胺有味道吗?”“什么物质使用以后在人体内累积,一到两年里无任何反应,时间长了能致人残疾和死亡的?”随后,又有人挖掘出淘宝网上N-二甲基亚硝胺的销售记录。

  人们推测,“诛姜成”就是林森浩的网名,而姜成则是黄洋和林森浩的另一名室友。林森浩和姜成存在竞争关系,林森浩从网络购买毒物,行凶目标本应是姜成,“误杀说”由此而来。

  这则貌似最有理有据的推理,很快也遭到校方否认。而守候在事发宿舍门口的媒体记者,很快也从黄洋同学处得知,宿舍里第三名室友并非名叫姜成,而是姓葛。因为是上海本地人,平时很少住宿舍。“林森浩不会笨到在饮水机下毒,毒杀一个很少住在宿舍里的同学。”有同学对记者说,“而他的水平也不需要到网络上提问吧?”

  这位葛姓室友的说法,更让所有猜疑者都大吃一惊。他眼里,黄洋和林森浩没有矛盾,关系也比较和谐。就在3月30日,黄洋还在和林森浩讲笑话。至此,网络上所有关于作案动机的猜疑全部被否定。

  网络舆论很快又转向复旦校方对有毒物管理的责任。其实从黄洋中毒事件被曝光当天起,就有人指出,毒物来源于学校实验室。对此,校方的回应是,林森浩投毒所使用的有毒化合物种类及获取渠道并未获得公安机关的证实,目前公安机关的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

  有人称,实验室此前曾两次丢失类似药物。校方表示,“学校实验室危险药品的取用,是记录在案的。投毒事件被查出后,学校对于实验室的药物管理进行过摸底调查,学校以外的其他权威部门作出了管理制度健全的结论。”

  事情进展到第三天,最引人关注的消息,是有媒体报道,同林森浩一起接受警方询问的同学称,林森浩已向警方交代犯罪动机,警方正在核实。但紧接着,警方作出回应,由于案件仍处侦查阶段,并未对外披露林某作案动机等相关信息,请公众切勿盲目揣测和传播。

  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网络上,人们的观点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依然相信林森浩是凶手,而另一部分人开始相信林森浩的清白。他们质疑,如果林森浩是凶手,在黄洋中毒后,他为什么不及时清洗饮水机,销毁罪证?根据他的微博,他为什么还能很踏实地看电视节目、看电影?也有人进一步质疑,按无罪推定原则,网络上这样推测林森浩的犯罪动机,曝光他的资料,是否正当?

  “我的儿子是清白的,大家一定要帮助抓住真凶。”林森浩的母亲在电话里对记者说。而黄洋的父亲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案子尽快水落石出,凶手得到公正审判。”

  “人人都是福尔摩斯”的时代

  因为黄洋案的效应,朱令被投毒案又引发新的争论。朱令曾经的宿舍同学孙维始终是被怀疑的投毒者,面对质疑她说,“我恨,事情没有发生在今天,埋没了真相。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

  三天来,校方除了对网络传言辟谣外,没有发布任何更进一步的消息。网络上对于案件的猜测,也渐渐进入瓶颈,再也没有新的有价值的爆料出现。媒体记者也感到,在警方调查没有新进展前,周边的报道也正面临一堵看不到的墙。

  4月18日上午10点多,复旦大学机关楼三楼,学校宣传部副部长方明正坐在办公室接电话,来自各地的媒体记者已经堵到了门口,方明把记者们带到会议室,临时举行了一个不正规的发布会。

  “学校在这件事上信息是公开透明的。”方明说,网络上出现各种揣测的信息,各种犯罪动机的版本,但这都是没有证实的消息,在公安机关结果未出来前应该少猜测。

  他说,学校已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最开始是抢救生命,随后开始配合警方调查,帮助黄洋父母度过丧子之痛苦,还帮助黄洋的同学甚至是老师进行心理疏导。

  “没有什么比失去生命的教训更加深刻,复旦校方希望全社会能够冷静克制地思考事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而不是一味试图拼凑出不存在的故事。”方明说。他随后在给本报记者的短信中又说,“希望社会和网络给予相对宽松的环境,给上海警方一点时间,给当事人、当事人的家庭和同学一点空间。”

  枫林校区内,对黄洋家人的捐款行动已经开始。为悼念黄洋,同学们叠了成百上千的纸鹤,悬挂在操场边的护栏上。“黄洋师兄,天堂里没有毒药。”有同学在纸鹤上写着。

  因为黄洋案的效应,清华大学学生朱令被投毒案又引发新的争论。朱令曾经的宿舍同学孙维始终是被怀疑的投毒者,关于她的新一轮声讨正在上演。孙维用网名“孙维声明”在天涯社区发布了《这么多年,和很多人一样,等待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面对质疑,她说,“我恨,事情没有发生在今天,埋没了真相。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

  有人猜测,孙维所遗憾的“事情没有发生在今天”,是指如今网友具备的强大的调查能力能帮助还原真相。

  朱令的同学贝志诚同样看重网络的力量,他认为网友的关注,能让更多知情者站出来说话。当年,正是贝志诚首次通过网络发布求助信息,确定朱令是铊中毒。近日,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互联网改变了人类沟通的方式,朱令如果不通过互联网可能得不到那么早的救治。

  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有足够的知情者。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林森浩,关于作案动机仅交代一句“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

  网络上的议论仍在继续,不少人认为该动机并不能让人信服。但也许真正的知情者,只有黄洋和林森浩两人。

  “人人都是福尔摩斯”,但喧嚣过后,人们发现自己离真相仍有距离。文/本报记者 赵卓

  官方消息

  ●4月15日22:13

  复旦大学官微通报:4月1日,复旦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加重,先后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并经病因学检查,未发现病因。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

  ●4月16日15:29

  复旦大学官微通报: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4月17日20:02

  复旦大学官微:黄洋同学不幸去世,在悲痛和惋惜之余,我们希望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倡议各位老师同学为黄洋捐款。

  ●4月18日10:00

  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表示,学校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网络上出现各种揣测的信息,各种犯罪动机的版本,都是没有证实的消息,在公安机关结果未出来前应该少猜测。

  ●4月19日下午

  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称,上海警方已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林某。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网上推测

  ●试验说

  有学生称,林某在从事一项让自己感到纠结的实验,投毒是用室友做实验。

  结果

  警方未回应

  ●情杀说

  网上有传言,两人同时追求一个女孩,后来那个女孩选择了黄洋,于是林某报复。

  结果

  校方和警方均否认

  ●误杀说

  黄洋和林某同寝室还有一个同学。有网友称林某下毒目标是他,不料被黄误食。

  结果

  校方否认

  ●嫉妒说

  两人在直升博士生竞争中发生矛盾,最终黄洋胜出,林某怀恨在心。

  结果

  校方否认

  ●陷害说

  林某母亲表示,儿子是遭陷害,是被冤枉的。林某姐姐称弟弟根本就不会投毒杀人。

  结果

  未有回应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