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辑部"被批太闹腾 郑晓龙:现在观众太难伺候--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新编辑部"被批太闹腾 郑晓龙:现在观众太难伺候

郑惟之 余姝

2013年04月24日14:34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羊城晚报记者 郑惟之 余姝

  还记得《人间指南》这本杂志吗?杂志编辑部里有思想前卫的文艺女青年戈玲、长得歪瓜裂枣爱耍嘴皮子的李东宝、西装革履梳着大背头的余德利、革命老太太牛大姐,还有戴着袖套有点唯唯诺诺的老刘……编辑部里的那点事,曾经陪伴着中国多少家庭度过了一个个欢声笑语的夜晚。

  时隔22年,《人间指南》迎来了新一季“编辑部的故事”。前晚,郑晓龙导演的《新编辑部故事》登陆北京、东方和深圳卫视。经历了22年的变迁,《人间指南》早已物是人非,只有戈玲仍然坚守阵地,成了主编。加入“新鲜血液”黄海波、陈好、井柏然、王千源的《新编辑部故事》大走“重口味”喜剧路线,但首播却遭遇不少砖板,灌水的台词和夸张的表演被不少网友诟病。对此,郑晓龙表示早已作好被拍砖的准备,并强调新版并不是复原《编辑部的故事》,“我希望能拍一个好看的东西,既有话题,有营养,又有好的形式。至少做得没有可比性。”

  质疑1:形式延续,话题弱了

  22年前的《编辑部的故事》开创了针砭时弊的系列喜剧先河,将当时的各种社会话题淋漓尽致地调侃了一番,剧中一个个涉及商业消费、社会生活和情感婚姻的鲜活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成为一代观众的集体回忆。

  《新编辑部故事》在形式上延续了前作的结构,同样每集锁定一个流行话题,每集都有腕儿客串登场。开篇的第一个故事与老版一样以“谁主浮沉”为题,讲述了遭遇经营危机的《人间指南》如何求变求生的故事。戈玲为捍卫编辑部这块阵地,不惜主动向成了明星的前夫李东宝求援,却被其经纪人阻拦,当中涉及了“出场费”、“曝光率”、“隐婚”等娱乐圈话题,但除此之外,便没有更多让人惊喜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老版《编辑部的故事》也以“捆绑”形式在东方卫视重播。从评论热度来看,老版风头明显盖过了新版。某剧评网站上,老版获评8.5分,而观众给新版打出的最高分不过6分。

  【主创回应】

  “别入木三分,入木三厘就好”

  郑晓龙称,新版与老版的区别主要在四方面:“新话题,过了20多年,人们关注的东西肯定都变了。新人,第二部只剩戈玲一个人,剩下的60后的刘向前、70后的袁帅、80后的小米、90后的澈澈都是新面孔。新样式,老版的喜剧感主要来自王朔的语言、葛优的幽默。这回保留了语言的幽默,还加入了更多喜剧元素。新制作,老版是三机拍摄,后期做切换。现在我们的制作更现代更时尚,还用了很多特技,剪接上用了分切画面,镜头更丰富。”他还透露,在筹备新版时他计划让葛优出演,但最后未能实现,“葛优我也请过,但是他的经纪合同里有一条不允许他接其他公司的戏,我很遗憾”。

  郑晓龙表示,新版在话题上稍微“收敛”是有意为之,“希望延续老版的话题性,又得贴合新时代的气息;要让观众轻松娱乐,又要让观众有能够咀嚼的东西。喜剧难免涉及对现实话题的抨击、讽刺和挖苦,我们也有对民生话题的关注,但是有些民生话题又不能够过分表现,因为电视剧毕竟是文艺作品而不是理论文章,那就别入木三分了,入木三厘、微言小义,就可以了,留些空间让观众去想象。”

  质疑2:依旧贫嘴,味道变了

  有观众批评《新编辑部故事》入题有点慢,与其说是编辑部的故事,不如说是“办公室的故事”。剧中,原本关注社会生活的《人间指南》变成了时尚杂志《WWW》。新版的设置令不少看过老版的观众感觉“味道变了”,相比老版中点评社会现象的冷幽默,新版的台词似乎少了些智慧。

  相效于老版,《新编辑部故事》的台词显得更加娱乐化,多了几分闹腾,少了几分生活化,这些掺杂着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段子的台词尽是耍贫恶搞的意味,“我叫袁帅,可以叫我帅哥,我会让你发现,原来帅可以表现得这么具体。”“有的人很嫩,可心已老了,有的人老了,可心还嫩着,我虽然貌似青春逼人,可我的内心早已饱经沧桑。”与老版风格截然不同的台词,引来不少网友吐槽,“台词本来就是《编辑部的故事》的精华,新版台词实在太作了,设计感太强了,一点也不接地气。”“台词弱爆了,完全不对味,就是把网络段子炒成一碟!怎么看怎么土!”

  【主创回应】

  “观众眼界高了,太难伺候”

  作为《编辑部的故事》总策划的郑晓龙,十多年前便有拍续集的念头,但是剧本却成了最大的难题。当年《编辑部的故事》剧本由王朔和冯小刚操刀,有着针砭时弊的冷幽默,也有着“侃大山”的京味儿。为了承接前作的风格,郑晓龙曾六易剧本,数次找王朔出山,但最后却是无果而终。

  最后郑晓龙决定用“颠覆”的喜剧形式续写《新编辑部故事》,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杂糅网络流行语及相声段子的新版,“现在的剧本既保留了原来的语言幽默,同时又把更多的喜剧元素放进去了。我们不是纯粹模仿,而是有了发展,有了新的样式。而且,现在观众的笑点太高,太难伺候,他们什么都见过,美式喜剧、港式喜剧,看多了眼界也高了。但是我又不能一意模仿。《爱情公寓》是模仿美剧的,我不喜欢,要有原创,模仿的事儿丢人。我希望能拍一个好看的东西,既有话题,有营养,又有好的形式。至少做得没有可比性,各有千秋。”

  质疑3:

  表演夸张,不接地气

  在《WWW》编辑部中,人人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夸张——摄影师袁帅(黄海波饰)说话时总是眨巴着小眼睛,手舞足蹈;“海归”运营总监安妮(陈好饰)则时不时“抽风”,一会儿摆出时尚达人状,不时蹦出两句英语,一会儿又扯着嗓子整出山东大妞的豪迈架势,一口青岛方言;网络编辑何澈澈(井柏然饰)最爱做娇羞状“卖萌”;就连端庄正经的主编戈玲也闹腾起来,说起话来竟然有了诗朗诵的感觉。

  对于如此“重口味”的演绎,不少网友认为“太作了”,“演员的表演太过火了。非得咬牙切齿地说话么?表情非得那么夸张么?五官都拧巴一块儿很舒服么?”“装模作样、挤眉弄眼,音调怪不是耍嘴贫,表情贱不是喜感足,喜剧不是自娱自乐!”

  【主创回应】

  “有营养的喜剧,不怕夸张”

  对于演员表演夸张的说法,郑晓龙称:“观众一开始可能不习惯。《编剧部的故事》刚播的时候也有人不适应,说‘哪有这样的编辑部’、‘哪有这样的编辑’、‘哪有这样一天到晚不干实事的’。对于新版,很多中老年观众都希望我们复原《编辑部的故事》,但我们不想复原,我们想通过新版来反映社会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话题和问题。这是我们拍这部剧的初衷。哪怕演员表演夸张一些,甚至有点流俗,我都觉得没有关系。不像有些电视剧没内容还一个劲儿夸张,它没有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我们不光是喜剧,还是有营养的喜剧。”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