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报道应有全球意识、问题意识

——《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任仲平写作体会

卢新宁

2013年04月27日16:08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几乎在《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一文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同时,另外两篇任仲平文章——《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转变,现代化历程的关键性突破》,在党的十八大开幕进入倒计时的最后时刻,于人民日报一版见报,也收获了各种赞誉——

无论是在网络、传统媒体公共平台,还是在十八大代表驻地和小组讨论会上,两篇任仲平都受到高度评价。有人说,被文章深深打动了、说服了,有的代表在发言中成段地引述文中内容,更多人对文章的深刻思想、严谨逻辑、生动表达表示羡佩,赞扬为“十八大主题宣传的扛鼎之作”。

在去年10 月举行的中国新闻奖报告会上,刘云山同志要求新闻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服务大众意识、改革创新意识、现代传播意识。回望任仲平的成长足迹,20 年的写作跨度,是一个品牌逐渐创立和打响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以“四大意识”寻求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过程。

每一个任仲平选题确立后,我们都会自问:这次在写法上能有什么突破?在切入主题时能有什么创新?在阐述观点时能有什么变化?具体到“转变”这两篇任仲平文章,最深体会是:成就报道应有全球意识、问题意识。

全球坐标,才有个体分量

每个重要历史节点上的任仲平写作,都是对一段历程的概括总结和凝练升华,也都是对写作者思想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巨大挑战。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10 年,变化更为深刻,背景更为复杂,人们的感受也更为多样。从怎样的角度切入,才能呈现这10年的本质,反映这10 年的进步?以怎样的方式展开论述,才能更好地对接宏观成就和人们的微观感受,进而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评论部写作小组在策划研讨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经过反复探讨,我们认为,中国这十年的成就,突出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从外部看,当西方自由市场遭遇严重危机之时,中国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发展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中国道路的优异表现给世界以希望、给中国以信心;从内部看,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实现了“发展版本”的升级换代,把“人”放在最高位置,发展理念的升华赢得人民的支持与信任,成为发展最根本的动力。

信心、信任,这是中国这10 年发展所收获的最大政治财富,也是我们总结10 年“转变”的最终指向。这样的立意,超越了“改革十年”、“挑战十年”、“奋进十年”等通常意义上的定位,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

当然,新颖的立意必须有诚恳的论述才能获得认同。在谋篇布局中,虽然材料和观点都是围绕“信心、信任”这个隐含的主题展开,但文章并未轻易亮出结论,而是将笔墨集中在发展理念之变带来的历史性跨越与关键性突破上,以求达到凝聚共识的效果。需要思考的是,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发展的成就,是党的十八大报道的重要主题,但就事论事的成绩枯燥沉闷、令人生厌,怎样阐述才能打动人心?

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将国内改革发展的成就,放到世界坐标去讲述,才能看出变化、写出进步、显出分量。“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是这次任仲平文章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自始至终都把中国道路的10 年探索,置于全球背景下考量。

这种比照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通过还原世界图景,看到中国这10 年走过的不平坦道路、遇到的不寻常挑战,其他国家同样也在经历,从而增强对中国问题的理性判断。我们提到埃及解放广场的争斗、伦敦街头的骚乱、利比亚的动荡……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的前10 年,各个国家、各种制度都遇到了新的挑战。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资本、要素空前自由频繁的流动,政府必须在超越国界的全球框架下治理国家,还要应对信息化潮流带来的冲击。这不只是中国独自面对的问题,如普京所言,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个艰难的时代。

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引入第三方视角,增强论述的客观性和读者的接受程度,凸显全球格局下中国的进步和意义。比如,文章引用基辛格的话,说明中国这10 年成绩之所以来之不易,是因为第四代领导人第一次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治理中国,而且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这三个条件互相叠加的情况下治理中国。文章进而由此评述,“当中国工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当广东乌坎事件吸引来大批境外记者,当国际油价的涨跌影响着北京‘的哥’的心情,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已经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与世界相连。”这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看自己的国际视角:在全球化时代“治理中国”,中国航船的这10 年破浪,确可谓其行进也艰辛,其抵达也浩荡。

再有,快速发展积累了不少问题,这确实令人痛心,但是不是就因此否定成绩、丧失信心?任仲平文章引用了国外媒体视角,4 亿人脱贫、13 亿人走向现代化、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外国学者坦陈:__“这些物质条件具有真实的道德价值,不承认这些成就是不诚实的。”这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有时候因为我们深陷于脚下的这块土地,容易既看不到我们身边发生的进步,也看不到这些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光亮。打开国际视野,才能呈现给读者更多的真实,让我们一定程度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站位局限,摆脱“爱之也深,责之也切”的情感局限。这是新闻评论“统筹两个大局”的最大收获。

直面问题,有什么不可以?

成就报道也要有问题意识?

回答非常肯定。我们认为,“问题意识”是主流媒体做成就报道时最应具有的意识。

不少人以为成就报道就是写辉煌成绩、讲宏大叙事,唱高音高调。但不切实际的过头话,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惰政”。呈现成绩当然能够增强信心,但要把这种信心传递给更多读者,做到入耳入心,首先必须自己能够“上心用心”。过分的“拔高”不仅空泛空洞,而且还可能引起反感。我们党一直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科学发展还在路上,胡锦涛同志曾用三个“世所罕见”形容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习近平同志也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然需要不断完善,在我们的评论中,如果话说得太满、弦绷得太紧,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规律。

也有人认为,写问题会对冲成绩、消解信心。这种想法,恰恰是缺乏自信、没有气度的表现。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敢于正视问题、谈论问题,才会让人民对我们党更有信心。

换个角度想,问题会因为你不谈就不存在吗?会因为你不写就看不见吗?这些年来,中央领导一直要求主流媒体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不敢针对问题解疑释惑,不愿面对矛盾析事明理,说起来花团锦簇,论起来高歌猛进,焉能达到求同存异的要求,又如何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

这两篇任仲平文章,努力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充分论述转型碰撞期、特殊敏感期、危险高发期的矛盾和风险,透彻分析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背景下治国理政所遭遇的掣肘与挑战。文章不仅以很大篇幅说足挑战和问题,在论及成绩时,依然用的是“问题视角”:“今日回望,也许我们仍觉不足,却不能不感叹历史的进步——听证会虽在细节上还屡受诟病,但不要忘了,这种参政形式只是近十年才广泛运用;信息公开虽然还会面对各种质疑,但同样要看到,公开透明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

“即便推进改革会带来更大压力,即便培育群众的权利意识可能会面临更大挑战,即便在这个过程中,争议的声音可能变多、质疑的音量可能变大,但坚持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是通往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事实证明,越是围绕问题写,越能看到平静中孕育巨变,转型中矛盾凸显,机遇中风险四伏,奋进中充满挑战,从而得出“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的结论。越是围绕问题写,越能看出“转变”势在必行,成就来之不易,道路彰显意义,从而增强“走自己的路”的信心。

任仲平文章这几年的一大转变,就体现在“问题意识”上。我们是大党大国大报,所谓“有容乃大”,直面现实问题,说出还有不足,有什么不可以?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反映了求真务实的执政理念,也为新闻宣传指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按照这种要求,主流媒体倘能在成就报道中,突破自我设限,突破思想禁锢,更多直面真实可信而不是沿着自己的价值观剪裁的舆情,更多关注多元多样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过滤声音,更多呈现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气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引领舆论、凝聚共识,才不会流于空谈,所倡导的主流价值也才能在观念竞争中胜出。

本文发表于《新闻战线》2013年第1期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相关专题
· 任仲平文章集
新闻检索:    
   热图推荐
英媒评2010年12张最佳图片英媒评2010年12张最佳图片
一夜情有益社会应鼓励?一夜情有益社会应鼓励?
盘点赵本山宋丹丹春晚那点事盘点赵本山宋丹丹春晚那点事
崔永元炮轰收视率调查不真实崔永元炮轰收视率调查不真实
   精彩新闻
·[教育]台高学历美女艺人卸妆大比拼 东莞男童莫名"午睡死"
·[教育]老师令65名同学打一学生 甘事业单位招考团体作弊
·[科技]地球会越来越冷 明年我国将发射神八等20余颗星船
·[科技]华中科大副教授因论文造假下岗 核污染村白血病多
·[娱乐]周立波迎娶富婆女友排场大 上海婚宴内场照曝光
·[娱乐]传张杰谢娜20日登记结婚 周慧敏AngelaBaby同台
·中国高铁渐吞市场 部分民航支线被迫停飞
·五粮液为“身份需求”涨价 每瓶提价50元到70元
·煤企涨价重击电企软肋 发改委强硬干预电煤谈判
·“十二五”投资3000亿安徽发力旅游产业
·农业部将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价
·[教育]公私幼儿园收费将统一 3年内基本缓解入园难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小编推荐
·人民网老总访谈录 · 报网互动:报业开往春天的地铁
·期刊界的盛宴: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
·第三届华赛摄影作品欣赏
·新闻人生范敬宜 · 倾听梁衡 ·  更多传媒精英
·党报的改革与发展  ·新闻院校媒体展
   传媒热图
“传奇名嘴”徐滔当官“传奇名嘴”徐滔当官
胡紫微推新节目<投资有理>胡紫微推新节目<投资有理>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