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媒体2002-2012发展回望--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学者专栏>>詹新惠>>新媒体研究

走过十年——

中国网络媒体2002-2012发展回望

詹新惠

2013年08月02日10:5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2002年,当我们用电脑在线收看唯一一次在亚洲举办的韩日世界杯时,寥寥的几段视频,缓慢的下载速度,让我们不得不端坐在电视机前定时、定点收看;

2012年,当我们用iphone、ipad收看远在英伦三岛的奥运会时,我们不需要考虑收看的时间和地点,不需要考虑是否错过直播,不需要考虑下载的速度。因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都可以接收到奥运一线的快讯、图片、视频和互动。

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专项规划》颁布,确定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包括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

2012年上半年,政府机构微博达到25866家,其中,省部级以上政府机构微博58个,厅局级以上政府机构微博1154个 。电子商务的市场交易规模在2012第一季度达到1.76万亿元 。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511.9亿元,首次超越报纸广告453.6亿元的规模。

从2002到2012,如果历数发生在互联网领域的变化可谓不胜枚举,而具体到网络媒体,十年的征程完成了从边缘到主流的蜕变,从输血到造血的重塑,不仅在互联网世界构建起成熟、完善的传播格局,而且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的主要平台,更因强大的网络舆论监督彰显出独特的力量。

回望之一:形成成熟、完善的网络传播格局

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38亿,其中73%的网民会选择在线浏览新闻。统计自2002年以来的报告可以看到,浏览网络新闻一直位列网民互联网应用的前五位,2008年甚至上升到了第二位。

不断上升的网民数以及大多数网民对网络新闻长期、持续的需求是网络媒体快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自2001年8月20日《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办以17号文件发出)出台以来,围绕着新闻网站的建设,中央不断加大力度,调整布局,制定规划,最终形成目前三级新闻网站格局——以中央级媒体为主办单位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以省级宣传部门主管或省级新闻媒体单位主办的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以及新闻媒体创建的媒体类新闻网站。

在战略定位上,三类网站根据各自的媒体属性、发展规划和经营布局,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方向——综合性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地方新闻门户如东方网、千龙网、南方网,网络新闻、资讯原创策源地如环球网、新京报网。

目前,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共13家,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具有新闻登载权的网站280多家,传统媒体大多数完成了媒体内容数字化转换,拥有了相应的网络版或电子版。在中央,重大新闻报道活动现场都有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的身影;在地方,地方重点网站进入宣传报道梯队,基本形成了一报两台一网的格局。而传统媒体的网站则成为其报网融合、台网联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阵地。

在新闻网站之外,还活跃着一支网络新闻报道队伍,即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虽然拥有新闻登载及转载资质的商业网站并不多,但他们凭借在互联网领域开展综合性业务所带来的用户群与流量,带动了网络新闻的浏览量和传播效果,成为新闻网站主要的竞争对手。相比较而言,新闻网站由于业务相对单一,报道内容集中且同质化,在传播力与影响力上稍逊于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但是,新闻网站的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和重大热点报道等却是商业网站的主要新闻来源。两支网络报道队伍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形成了互联网上网络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繁荣局面。

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各类网站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了明确的阐述和界定:“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国新办主任王晨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一文中,更进一步阐述了各类网站的责任和任务:“网站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必须把加强阵地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努力形成以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知名商业网站相配合、各类网站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

回望之二:网络媒体成为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做客《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成为网络媒体发展的里程碑。尽管他上网交流时间很短,但网络媒体作为上下沟通的平台价值和作为执政党与民交流的渠道作用已然凸显。

从2009年到2011年连续三年,温家宝总理通过新华网的在线视频访谈与广大网友交流,每次时长约2小时,围绕国内经济、民生、教育、医疗等话题回答网民十多个问题。

其实,早在2003年SARS肆虐期间,中央高层就已开始通过互联网了解社情民意。胡锦涛总书记在广州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在北大宿舍对几位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SARS的决心,令人感动。”

2005年“两会”期间,一条征集“总理记者招待会网民最想问的问题”的帖子出现在新华网发展论坛,拉开了网络媒体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上下沟通的序幕。在此之后的每一年,各大网络媒体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手段,搭建政民对话的便捷通道。

在网络媒体长期、不懈的努力下,十年间,一大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借助这一平台以各种方式与网民对话。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于通过奥一网发布《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邀网民“灌水”“拍砖”,邀请26位网民进行面谈;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于通过东方网与网民在线交流;51位省委书记、省长通过人民网开设的“地方领导留言板”公开回应网民留言。

站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高位,网络媒体不仅仅是网络新闻发布的平台,更需要担负起各级党政机关网络问政的使命,需要以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来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曾提出:“网络媒体要大力推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和谐网络建设,使广大网民共享和谐网络、和谐文化,团结和激励广大网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回望之三:网络新闻报道从边缘到主流

2008年,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今后10年内,所有媒体消费都将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届时传统意义上的印刷版报纸、杂志将不复存在,所有东西都将以电子版的形式发行。”

虽然现在还不能断言网络媒体完全取代传统的报纸、杂志,但在新闻报道上,网络媒体快速、海量、互动、多媒体的传播优势已经成为网民浏览新闻的第一选择,也成为信息言论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媒体从边缘到成为主流角色已不再被质疑。这一点,无论是在重大主题新闻、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上,还是日常、普通的新闻报道中都得到印证。

2003年网络媒体报道“神州5号”载人航天的发射和回收,主要采用文字、图片和快讯的方式,新华网在全球互联网站中率先播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发射的消息,并以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和阿拉伯文进行播报。2012年“神九”发射天宫对接,网络媒体不仅实现了现场直播、滚动播报,而且用flash三维动漫演示七大系统的工作流程、发射对接过程,同时邀请嘉宾与网民对话,边看边聊详解对接技术和要点。部分网络媒体还派出记者到发射前方采访有关人士发回原创报道。

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是网络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经典案例。新华网于14点46分发出地震的第一条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随后,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以及各类Web2.0网站,都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各种手段和资源投身抗震救灾的报道。整个报道,行动之迅速,手段之丰富,规模之宏大,创新之多样,配合之紧密,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网络媒体不仅着力于新闻报道,更是利用互联网独特的功能,开设网上捐款、网上义捐拍卖、寻亲、网民哀悼、网络公祭、关爱孤儿等诸多平台,让广大网民便捷地表达哀思和奉献爱心。最难忘在全国哀悼日(5月19日至21日)三天中,中国网络媒体的页面颜色全部改换成黑灰色,游戏及各类娱乐频道停止了服务。网络媒体的主流担当和社会责任意识被网民广泛称道。

十年中,先后有党的十七大、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上海世博会、建党90周年等重大新闻,相继发生过SARS病毒肆掠、2008南方冰雪冻灾、四川汶川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青海玉树地震、7.23温甬动车追尾事故等突发事件。每一次报道就是网络媒体经历的一次洗礼,也是网络媒体走向成熟、走向主流的一个台阶。网络媒体的正能量在这一次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宋心蕊)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