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文化发展工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王求:让广播与舞台共同繁荣

记者  王  珏

2013年09月26日08:0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传承文化经典、荟萃艺术精品,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大舞台》。今晚为大家带来的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联袂演出的京剧《四郎探母》。”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发展工程”一周年系列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听众的关注,作为“文化发展工程”的品牌《中国大舞台》也引起了观众和听众的热议,获得了文艺界的高度评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王求一提起“文化发展工程”和《中国大舞台》,那份丰收的喜悦就溢于言表。

  2012年8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发展工程”启动,一年多来,他们与知名文艺院团和演出院线合作,共投入了1000多万元,播出了50多台精品剧目,还形成了一个广播节目的优质品牌《中国大舞台》。“当初策划这一工程的目的,就是想与各文艺院团合作,持续不断地为观众和听众带来听觉和视觉的盛宴,共同推动文化舞台和广播栏目的繁荣发展。这一工程整合了广播与舞台的多种资源,通过版权的重新开发和认定,让文艺资源在广播和舞台共享,既组织了舞台演出,又通过电波将一批优秀节目传送给听众,可以说,是广播与舞台互相促进的成功尝试。”王求说。

  作为广播文化的品牌《中国大舞台》去年9月开播,每周日19:30—22:00在“中国之声”固定播放,至今已为听众奉献了包括音乐会、演唱会、戏剧在内的各类精品节目,有“红色唱响”演出季、新年音乐会等,2013年1月1日还首次远程直播了2013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不但获得了艺术界的认同,节目的收听率也稳步上升。王求认为,《中国大舞台》将“文化发展工程”的所有长处都集中呈现出来,让媒体和文艺院团的资源得到重新开掘,让文艺作品的演出价值与广播特点结合在一起,满足了观众和听众各自的文化需求。

  今年上半年,收听数据显示,《中国大舞台》的时段竞争力不断增强、听众结构日趋合理、收听冲高能力日益明显,凭借精彩纷呈的内容、细致新颖的制作,这一节目在每周日晚形成了收听高峰。在北京,《中国大舞台》今年上半年平均收听率达到0.928%,而且以1.925%的收听率,在“中国之声”所有节目中排名第一。《中国大舞台》开播以来,每期节目还收到听众的短信、微博、微信上千条,听众纷纷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沟通渠道参与并转发节目内容,增强了节目影响力。

  王求介绍,“文化发展工程”始终坚持公益优先的原则。他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过这一工程搭建了一个有创意、有新鲜感的活动平台,与各文艺院团建立了持久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践行了国家电台的媒体责任和文化使命。同时,工程收录的一大批留有时代记忆的录音录像,将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源,在广播未来的发展中显示出其特有的价值。在每期节目里,专家讲解也是一大特色。很多听众反映,听了专家深入浅出的介绍和点评,了解了相关背景和知识,加深了印象。

  面对数字化时代,王求认为,广播文艺节目只有与新媒体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其长处,显现其独特的魅力。“文化发展工程”一直重视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我们在中国广播网推出了专页,全面展示工程中采集的节目,音频、视频齐全,并利用中央台、中国之声、音乐之声官方微博等传播平台加以推广。我认为,工程突破了传统的传播局限,开拓了广播的视野,引发了多方面的互动,形成了传播合力。”

  在一年的实践中尽管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但继续寻求更多更新的合作方式,依然是“文化发展工程”追求的目标。今年8月,“文化发展工程”一周年之际,中国爱乐乐团演出了专场音乐会,听众深受感染,反响强烈;9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中国国家京剧院合作打造了京剧《四郎探母》、《太真外传》,让传统剧目焕发出新的活力。据王求介绍,今年年底,他们还将走进基层,策划组织《歌唱延安》主题歌会,邀请民间艺术家走进国家艺术殿堂。“‘文化发展工程’将持续拓展种类和形式,更注重开放式的合作,与更多的文化机构携手,让国内外知名文艺院团和演出院线不断参与进来,搭建涵盖多种艺术门类的共享平台,为观众和听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提升我们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26日 19 版)

延伸阅读: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