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24小时滚动新闻

信息披露的中国式难题

2013年10月14日09:26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信息披露的中国式难题

  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中,投资者似乎可以对信息披露做出自己的解读。对文字中可能潜藏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行侦探一样的解析。

  A股今年以来总有一些搞笑桥段,比如多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被调查,上市公司总是最后一个披露的。

  其中有一些上市公司的说法是“失去联系”。

  失去联系是个什么概念?在A股市场之外,我们也许会看到在登山事故中有人失去联系,探险有人会失去联系。而一家公众公司的负责人“失去联系”,很可能意味着公司在经营等层面出现巨大的变化。

  又比如,一些在特定行业已经众人皆知的合并,上市公司发公告称“没有接到文件”。单看这句话,是否认合并事实的存在,但细一分析,也许这句话的含义是:合并是事实,只是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还没有收到罢了。那么究竟有没有合并,或者合并有没有成功呢?这则公告并不能解释这样的疑问。

  这样的信息披露徒具形式。

  这样的信息披露,加剧了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不信任。在一些概念题材炒作中,上市公司即便发公告澄清,投资者也会有别样的理解,其根源亦与此有关。

  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中,投资者似乎可以对这样的信息披露做出自己的解读。对文字中可能潜藏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行侦探一样的解析。

  比如有的公司说,没有接到获批文件,有人会解读成否认,有人会解读成承认。

  但整体来说,这对一部分投资者是不公平的,尤其是那些非职业的投资者。比如有一些投资者就在新华传媒涨停前夕抛售了套牢已久的股票,因为他们相信文新传媒与解放传媒不会合并。

  而在另外一些案例中,也有不少投资者因为从其他渠道获得更早的消息,而在股票的上涨下跌中获利。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十分清晰。一方面是中国很多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特点,上市公司决策链条太长,有时候公司或者控股公司的经营和重大变动,可能发端于地方政府的一次会议。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高管的身份属性并不单一。不少高管不仅有公司内的身份,也有其他社会的,政治上的身份。但如果这些具有多重身份的公司高管陷入双规、调查等事件,其上市公司的身份变得无足轻重。当这些事件发生时,可能连上市公司也未必了解其高管的下落,更不用说面向普通投资人进行信息披露了。

  当然,这也说明这个市场上专业机构存在的价值,对于散户而言则更难在其中获胜。□吴敏(北京 媒体人)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