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24小时滚动新闻

京剧名家尚长荣:与张艺谋合作排京剧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2013年10月17日10:54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京剧名家尚长荣:与张艺谋合作排京剧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新华网济南10月17日电(记者姜潇、高洁)一直被誉为“国粹”的京剧,随着社会文化生态的巨变,已不可避免地蜕变为小众艺术,京剧市场也受到相当的冲击,京剧界弥漫着困惑与尴尬。为了维护京剧,改革与创新京剧的呼声越来越高。现年73岁的京剧名家尚长荣,就是这其中的推动者之一。而他的改革探索之路,一直坚持尊重京剧艺术发展规律的原则。

  日前,记者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专访了这位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

  与张艺谋合作:他对京剧有“敬畏心”

  一直以来,“一桌二椅”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美学的高度概括。国庆期间,张艺谋跨界执导的原创京剧《天下归心》被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舞台以“一桌二椅”为种子,辅以多媒体投影技术,幻化出别样的舞台意境。该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后,赢得了较好的口碑,连许多对京剧“不感冒”的年轻人,看后都不禁被吸引。而在剧中,包括尚长荣在内的多位梨园名家悉数登场。

  一个是京剧名家,一个是国际大导演,二者的合作对于京剧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谈起与张艺谋的合作,尚长荣给予很多赞誉。

  “这是张艺谋第一次接触京剧,他对京剧有‘敬畏心’。他的构思奇特新颖,但终是取材于‘一桌二椅’,并把这个用活了,是一次很有成效的探索。”

  尚长荣,1940年生于一个梨园世家。其父尚小云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独创了“尚派”旦角艺术流派。在这样的艺术熏陶下,尚长荣5岁即登台,10岁学花脸。他不仅熟稔传统,又善于活用传统。他塑造的曹操、魏征和于成龙三个艺术形象,至今在舞台上久演不衰。

  对于这样一种创新,尚长荣并不拒绝。“本来,于成龙之后我就不想再排演新戏了。”尚长荣说,“这次的创作更加说明,京剧其实最不保守,京剧传统也是不拘泥于历史的。不断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让它更生动,更有生命力。”

  改革要遵循京剧发展规律,克服“走火入魔”

  京剧,在中国戏剧领域有着特殊地位。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这种极为讲究传统的戏曲艺术,改革创新是有些冒险的。

  而这位年过七旬、自如使用iphone手机的京剧名家,从来都是一个逆势而上的改革者。“我是‘传统阵营里的叛逆者,又是激进阵营里的保守者’。”尚长荣谈笑间这样评价自己。“京剧在改革之路中曾走过许多弯路:有人提出过不要髯口、不要脸谱、不要水袖……甚至有导演提出‘旦角用本嗓儿唱’,怎么生活化怎么来。传统不是守旧更不是腐朽,传统反而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进一步去粗取精,保持它的艺术既古朴又鲜活。”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京剧日渐衰落,逐渐成为一种小众文化。为迎合市场,一部分新戏又过度追求大制作、大场面,被包装得没了“京剧味儿”,真成了“北京歌剧(Peking Opera)”,再次使京剧失去了其固有的观众群,京剧发展陷入泥沼。

  “当务之急,一是要守候京剧本身的艺术风格,强化本剧种声腔表演技巧,遵循京剧表演的艺术规律。这不是保守,这是京剧的生命。其次是要推动和发展,不要挥霍历史,克服走火入魔。”尚长荣语重心长地说,“好戏不是拿钱堆出来的,否则就是肥皂泡沫。真正的好戏,顺应观众的审美需求,经久不衰。”

  京剧不是“甲骨文”“兵马俑”更不是“马王堆”

  1995年,尚长荣曾在北京为高校学子义演了十场戏。据他回忆,上演前学生会反馈说京戏是“外公外婆戏”,年轻人不爱看;有的同学甚至私下说定“开场20分钟后,门口小卖部集合,一起撤退。”首场在海淀剧院,竟面临着一票难发的尴尬。

  “当时我跟剧组的人说,今天这个戏是最难演的。咱们一要节奏紧凑,不能拖沓;二是唱念做打要强化感情,让同学们能看懂;三是还得保持京剧的原汁原味。即便中途有人撤退,咱们也照演。”

  “没想到,最后演出结果很好。当天不但没有提前退席的,后面的学生们都在高喊‘京剧万岁’,光谢幕就花了40多分钟。”

  尚长荣表示,京剧不是“甲骨文”,不是“兵马俑”,更不是“马王堆”,京剧是鲜活的艺术,活灵灵的人演古代和现代的人,唱最好听的旋律,念最动听的朗诵,打出最精彩的战争场面……“京剧就是要‘顺应天时,与时俱进’。”尚长荣坚定地说。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