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7期

言论践行“三贴近”的途径

汪 群

2013年11月15日15:15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以其敏锐的嗅觉、辩证的说法,通过对重大信息的解读和重要事件的评判,发表意见、阐明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一篇好的言论,往往以其思想的厚度、文化的底蕴、艺术的手法,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言论要出新出彩,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其主要途径就是要把“三贴近”作为言论的灵魂和源泉。

一、态度上贴近群众

一篇言之有理、述之有情的评论,必然在态度上是和群众平等的。如果言论作者以“教育者”自居,说“满口话”,唱“独脚戏”,总想代替群众作判断,强加于人下结论,其效果自会大打折扣。纵观时下有些言论,特别是一些专栏评论,由于缺乏“亲和力”、板着脸孔,让人看了之后,亲切不起来。有的言论实虽实矣,但总是“三段式”:一个事例,一段反衬,一点说理,千篇一律,既没看头,更没“嚼头”;还有的言论讲理不新鲜,说理搬套话,如一位絮絮叨叨的婆娘,其效果可想而知。一位资深言论作者讲过一句颇为深刻的话:言论不能仰视事物,更不能俯视事物,应该以平视的眼光写文章。

言论力争以题材的多样性、问题的针对性、议论的广泛性、风格的多样性而取胜。同时,还要把居高临下进行灌输的宣传方式改为交流与互动的传播方式。言论要做到“可读、可信、可亲”,不仅是个表现技巧问题,还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其一,言论作者的立足点要转过来,要似朋友间话家常式的。不可拉大架势,盛气凌人,以“训”开头,以“斥”谋篇,甚至夹之“骂几声”。其二,言论也要讲点文采。言论不妨向杂文、随笔甚至散文汲取点营养,要多给人一些知识和学问。其三,作为言论编辑应做到“以小观大”,善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平凡的现象入手,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表现在对稿件的取舍上,求取那些开掘“深”一点,讲理“透”一点,说得“软”一点,写得“美”一点的好评论。

二、选题上贴近实际

言论选题的来源有两大类:一是从“上面的精神”中寻找选题,二是从“生活的海洋”中提炼选题。而有的言论作者往往倾向于“眼睛向上”而忽视“眼睛向下”,这使言论的选题越来越窄,也淡化了言论与群众的关系。最近,有一位报社老总对言论选题说过这么两句话:需要从实际工作中找题目,应该从实际生活中找选题。这话可谓有的放矢。时代的嬗变,现状的改变,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选择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去研究、去分析、去阐述。人民日报曾经发过一篇题为《春天的忠告》的言论,至今人们还印象深刻。原因就在于选题来自“下面”,“以人为本”的特色强烈。言论要产生“社会共鸣效应”,需要少一些概括性、概念性、纯理性的东西,替而代之以来自现实生活的、为百姓切身感受到的、生动具体的素材。“春江水暖鸭先知”,群众真切感受到的东西,我们能将其率先、辩证地说出来,这就是“贴近”的具体体现。

选题上贴近实际,讲的道理要让百姓接受,让社会认知,需要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以及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这有利于言论进一步深刻地展示群众的精神风貌和创造精神,反映生活本质,把握社会主流,把握时代脉搏。河北日报曾刊过题为《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的文章,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讲的就是如何及时反映群众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所思、所想、所愿、所盼。言论在选题上坚持了“三贴近”,群众就会品尝“鲜活”,体会“生动”,感受“身边的感动”。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社会底层,挖掘生动事实,汲取新鲜营养,这样的言论才会富有生活色彩,充满生活气息,更有时效性,更具生命力。

三、语言上贴近生活

言论首先要出思想、出观点,要有真知灼见。要少一些无病呻吟,少一点拿腔捉调。克服这种缺点,语言上贴近生活也很重要。新闻文风应该具有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少一点书生气,多一点生活味,多讲实践语言,多用生活语言。这就要求言论在大气嘹亮、论点集中犀利的同时,做到说理深入浅出、入脑入耳,行文朴实无华、生动活泼。即使对一些批评性话题,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如果架子摆得十足,动辄说教训斥,文字枯燥乏味,满篇大话、套话、官话,就会失去言论应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毛泽东同志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列宁就很少引人家的话,而用自己的话写文章。”用自己的话,也就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爱听的话。其实,即使是枯燥的理论,如果能用生活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样会写得引人入胜。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和群众工作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言论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做到“三贴近”,离不开研究主体和受众、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强调思想是重要的,运用生活语言也是必要的。纵观党报一些著名言论栏目,如《人民论坛》、《光明论坛》、《解放论坛》、《文汇时评》等等,在语言上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其共同点就是大量运用生活中的语言。言论借助于生活的语言,可以使思想表达更深刻、更生动,可以使思想的灵魂乘着语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进而达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的目的,因而是值得我们下功夫去追求的。

(作者单位:安吉县广电中心)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