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9期

浅谈如何推动城市报纸的文化报道

 潘 宁

2013年11月18日15:38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文化报道一直以来都以一种柔和雅致的身段和大隐于市的姿态出现在纸媒上。然而,文化报道之于社会进步的推动和精神价值的彰显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对于一份城市报纸而言,文化报道不仅仅是读者获取文化资讯的主要方式之一,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的重任。笔者尝试从脉络、符号、本土意识、捕捉风向四个层面,探讨如何从本土文化资源出发,做好城市文化报道的一些思考。

梳理城市文化脉络——打造特色

文化在城市的发展沿革中所留下的宝贵资源不外乎时间和空间两种。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地缘文化脉络,都是这个城市不可复制的文化积累,也是城市的文化DNA,如果能细心加以梳理,并有效地挖掘、整合再利用,它们便能为文化报道提供滋养的土壤和灵感的源泉。笔者曾撰写过一篇文化专题报道《七月·张苍水墓》,正是通过记述坐落于西子湖畔的张苍水墓的几经变迁,以及故人的英勇事迹,来缅怀这位铁血将军的英雄气节和诗人情怀。其间将文化地标的风貌、前人的故事和后人的情愫,通过一篇笔触柔和的文化报道,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了一起。

除此之外,如果能利用好这些本土的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既有价值,又能让读者喜闻乐见的特色报道,将有更为深远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有如下两个要点,第一,用怀古之情存证历史;第二,用通今之思解码当下。杭州日报《西湖副刊》的专栏《城纪》,可以说很好地践行了以上这两点。所谓的“怀古之情”,重在一个“情”字。我们在追寻文化脉络、叙述历史的时候,所要达到的是一种与历史文化的共鸣。在回溯过去时,尊重史实的真实性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着重去把握的是人们对于过往岁月中情感上的倚靠和留恋。所以在《城纪》中许多对于过去的描写都着重在情境、印象、场景等等,这些内容就像一把钥匙,能开启时光穿梭之门,将读者迅速带回到过去的时空中,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再说“通今之思”,这更是文化类特色报道行文的落点之处。城市的文化脉络,如同一处宝藏,我们可以从中去汲取所需的营养,然而所获得的灵感与素材则必须通过记者编辑的手,架起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对过往的信息进行新的解码和编码,让当下的读者能读懂其中的意涵。

紧扣城市文化符号——突围而出

文化报道虽然不是地方性报纸的主打版面,但依然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令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都市快报等地方性报纸的文化报道,目前依然对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主要的原因就是独家新闻多,并且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那么所谓的“独特风格”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强化城市的具象文化符号。符号特征具有代表性和辨识度,而城市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鲜明的文化符号逐渐突显出来。

我们对于文化符号的关注,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首先是文化符号的代表性。就杭州而言,就有许多被大家所公认的文化符号,例如西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景致、佛学、国学、水墨、篆刻等等,例如中国美院不论在现代艺术还是古典艺术上的独特地位,例如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在戏曲领域的不断创新等等。这些文化符号很自然地打上了杭州的烙印,对读者观感的触动也是非常直接,所以与之相关的内容必然是需要不断去强化的。例如笔者曾经采写的报道《包豪斯来了》,关注了杭州市政府授牌中国美术学院成立“包豪斯研究院”这一重大文化事项,从“包豪斯”的风格特点到它如何来到杭州的来龙去脉都做了详细的报道。其间的重点在于,此项目是由杭州市政府引进,由中国美院参与推动和操作的,它对于杭州整个文创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美院这个属于杭州的文化符号,与国际化的文化符号“包豪斯”在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一种交流、激荡和碰撞,这些内容无疑是文化报道首要需要关注的。

其次是要有意识的去关注文化符号的延展性。我们在关注文化符号的时候,也不能单纯注重于文化符号本身,而更应该将符号作为一把钥匙,去探索和解读更多的文化事件和文化事项。纵向可以追本溯源,横向可以触类旁通,这也正是文化的包容性和交融性所在。

最后需要说到的是关注文化符号的活跃性。近年来,随着杭州文创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杭州在文化方面的很多优势项目开始了商业化运作,于是很多鲜明的城市文化符号被充分地激活,并带着更多的城市烙印被输出到海内外。我们的文化报道更应该紧跟这一发展变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我们的城市文化,同时也增加本土民众对于城市文化的价值感和自豪感。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