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10期

眼睛向下,寻觅新闻“富矿”

李 建

2013年11月19日10:50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新闻媒体是党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工作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只有勤走基层一线、坚持服务群众,才能切实做好新闻工作。

新闻“富矿”产自基层

先来看一则浙江日报2012年11月28日刊登的新闻:《963.65公斤 中国超级稻平均亩产新纪录》,作者是该报记者杨军雄。这则消息后来被评为2012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作者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鄞州农民许跃进开创当年中国超级稻平均亩产新纪录的过程:“14位省外权威专家组成的验收小组齐聚收割现场……曾经三年刷新粮食高产吉尼斯纪录的许跃进,还是兴奋得几天没睡好觉。今天他早早就带着合作社社员一起检查收割机等设备。‘开机!’在专家下令开镰之后,许跃进大喊一声,驾着收割机,轰、轰、轰,驶向稻田。首块一亩多验收田块很快收割完毕,紧张的称重环节让人有点透不过气,老许故作轻松坐在收割机上等待。‘一号田块湿谷总量1442.1公斤!’统计人员喊出首个数据时,现场人们一阵欢呼!”

作者是农口记者,和一直执着追求粮食高产的种粮大户许跃进是老相识。2012年,浙江晚稻收割接近尾声时,各地丰收喜讯不断,此时作者已隐隐觉得许跃进“有戏”,但如果作者没有及时下基层,就不可能抓住这样的“活鱼”,文中生动的细节,事后坐在办公室凭材料也根本无法写出来。

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有无数的“许跃进”,有无数类似超级稻平均亩产创纪录的生动实践。新闻工作者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感悟群众生动、伟大的创造,才能充分挖掘报道素材、丰富报道内涵,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新闻工作者每一次下基层抓到“活鱼”后,对此的认识都会加深一层。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笔者走访了嘉兴、丽水等地的基层普查员。在松阳县西屏镇丁山头村,时年76岁的普查员杨徐清参加过6次人口普查工作。笔者赶到老杨家和他拉家常,老杨说这些年村里变化很大,前几年通了水泥路,村民改种茶叶,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热心的老杨还带着笔者一起去普查登记,顺带在村里四处参观。这些变化让老杨深感欣慰,也强烈地感染了笔者。根据对老杨等普查员的采访,笔者写成《“老普查”细说农民创富》,发表于浙江日报头版。这篇通讯是当时新开重点栏目“难忘‘十一五’”的第一篇,也得到了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和老杨面对面地交流、跟着他走村串户、感受他内心的欣喜,这些是电话采访无法比拟的。新闻的“富矿”在基层,只有“一头汗两腿泥”才能挖出“好矿”。

鲜活语言来自群众

哪些官话、套话,群众最反感?今年7月上旬,浙江日报与腾讯·大浙网联合推出网络调查,网友纷纷“吐槽”,把官腔套话批得体无完肤。

官话、套话缺乏真情实感,群众当然反感。用官话、套话写出来的东西,“写谁谁看,谁写谁看”,何谈传播力、影响力?作为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新闻媒体应多用鲜活的群众语言,避免说官话、套话。鲜活的群众语言,或发自内心,朴实无华;或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或土里土气,但生动活泼。新闻界老前辈穆青曾说:“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

浙报集团的俞佳友是一位紧密联系群众的名记者,他经常深入基层、走访乡村,其作品中就有很多来自农民的鲜活语言,并广受读者好评。2011年7月,丽水市莲都区一条条出售桃子的求助信息在浙江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栏目上轮番滚动发布,俞佳友和“佳友民情工作站”记者走进莲都探访“桃情”——“黄畈村种桃大户张根和看到记者走进他的桃园,一抹脸上的汗水,摘下几个熟透的桃子递上:‘走了好多山路,你们的衣服都走湿了,我家种的桃都用农家肥,味道蛮好的。’记者将桃子放在袖口边擦了擦,咬一口,果然很甜,很脆。‘真邪了,今年的桃子不光便宜,但只有一个客户来村里收购……’张根和很揪心。”寥寥几句朴素的农民语言,透着乡土气息,尽显农民的淳朴与艰辛。

鲜活群众语言不仅读者欢迎,也常常让记者们眼前一亮。今年6月,笔者和同事在磐安县采访乡镇干部坚持住夜30年为民服务的稿子,跟随高二乡干部陈惠芳到小柘坑村住夜,帮村民签“我的幸福计划”合同时,我问62岁的村民谢金根:乡里搞“我的幸福计划”,高价买你们的农产品,帮你们赚钱,为啥去年你没签合同?老谢尴尬地“嘿嘿”一笑,悠悠吐出了“稻比米贵”4个字。后来,我们把老谢的实话写进了《磐安住夜三十年》,发表在8月的浙江《共产党员》杂志上:“老谢不识字,陈惠芳为他解释合同。老谢去年没签合同,我们问他为什么,他‘嘿嘿’一笑有点不好意思。原来,去年他还不相信竟然有‘稻比米贵’的好事。最近几个月,陈惠芳好几次跟他讲,城里人愿意多花钱买‘有机食品’,所以收购价高于市价。乡里还发补贴……老谢再也坐不住了。陈惠芳帮老谢在合同上签了名,老谢在名字上按了手印。”

自我提升源自群众

群众有无穷的智慧,他们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多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意见,这是新闻工作者避免本领恐慌,不断自我提高的必经之路。

今年1月下旬,在全省乡镇街道干部队伍建设视频会议之后,《共产党员》杂志记者深入采访建德市大同镇干部郎有金,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郎有金跟群众打交道很有一套。他善于跟乡亲说土话、讲村民听得懂的话,碰到不同的问题就会相应地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碰到“老人户”,就关心下老人的赡养问题、子女的发展问题;碰到再婚户,就关心下双方子女的教育问题,这类户头的子女容易出问题;遇到上门女婿户,就了解下上门女婿和家里关系处得怎么样,是不是肯干活……

郎有金丰富的乡镇工作经验,不仅乡镇干部可学,新闻工作者同样大有可学之处——怎样才能和群众说得上话?如何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郎有金和群众打交道的“绝招”,对新闻工作者提升采访水平也很有借鉴意义。《共产党员》杂志将《“访户”达人郎有金》一文,作为特别报道作了重点推出。

记者编辑要达到自我提升,除了向基层群众学习,还应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群众的意见能为我们指出不足之处以及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当前,网络媒体、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层出不穷,能不能准确地研究读者、服务读者,能不能坚持群众观点、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能不能顺应传播技术的变革、打造群众喜爱的传播平台,这些都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发展,决不可掉以轻心。

(作者单位:《共产党员》杂志社)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