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建构超媒体时代的传媒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述评

张君昌 熊英

2014年02月26日07:55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建构超媒体时代的传媒理论体系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部级重大社科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近日由中国国际出版社出版。这一课题从时代高度审视广播电视的沧桑巨变,诠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发生巨大变化对国际国内传播格局、传媒生态变革产生的深刻影响,提出面向多屏联动超媒体时代传媒理论的新体系,在诸多方面取得中国特色广播电视理论的创新成果。

  推出新定义

  “广播电视”是广播电视学科研究的主体对象和核心内容,如何为“广播电视”下定义,既是这门学科研究的起点,也是统摄整个理论构架的大思路。新世纪以来,传统广播电视的形态与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IPTV等新业态、新终端应运而生,传统单一形态的信息传播向图文、音视频和多媒体方向演变,传媒服务由提供信息向提供平台转变,传播手段逐步在向移动终端延伸。据此,本课题提出:“广播电视是指以各种电子通信技术与设备为介质,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广泛传播,通过多种终端为受众提供视听类服务的大众传播媒体。”这一定义体现了当代通信技术不断融入广播电视领域的现状,符合传统广播电视向新型广播电视整体转型的战略布局,折射出广播电视借助自身优势和新媒体助力,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所拥有的广泛发展前景。

  聚合新理念

  广播电视学是与意识形态关联最为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生、相伴、相随。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理论产生一系列新成果。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期间,中央相继提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等重要主张,国家颁布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部门提出“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20字方针,传媒环境大为改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本课题通过剖析一系列经典传播案例,将这些论断消化吸收,把广播电视传播理念嬗变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从“宣传为主”到“传播为本”、从“教化为主”到“服务为本”、从“信息封闭”到“信息公开”、从“单向流动”到“交互传播”、从“以内为主”到“内外并重”。

  构建新体系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是一个覆盖学科极广的综合性社科门类。具体而言,它涉及新闻、艺术、美学、法学、技术、传播、管理、教育等众多子学科,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集合体,知识结构复杂,驾驭难度较大。面对新世纪传媒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观点、新学说等高端研究成果,荟萃起来本身就有难度,将其归纳提炼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是难上加难,而且没有一定时间的消化积淀和实践检验,一些新提法、新见解也不能轻易提升到理论层面。本课题将上述新知纳入学术视野,用新语言、新思路加以阐述,使理论体系焕然一新,具有当代性、前沿性、系统性特征,以整体创新显示出人文学科应有的学理品质和博大气象,成为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广播电视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