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5月上

严谨·负责·自律

网络时代重振新闻专业精神

刘  畅

2014年05月26日13:12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传统新闻人讲求“事实至上、重在分析、以理服人”,而很多网络传播者更看重“醒目鲜明、娱乐刺激、极端表达”,因而,在互联网舆论深刻影响社会的当下,秉持传统新闻理想和职业理念的人是否安好?在网络信息大海的迷雾中航行的新闻人,是否还珍视和能够识别那盏若隐若现、曾经激励了无数新闻梦想的专业航标灯?

“匿名传播不确传闻”折射出部分新闻人的不严谨

社会风景在变,舆论环境在变,在变化中有些值得注意和警惕的倾向,其中,“匿名传播不确传闻”现象尤其值得关注。

眼下,反腐行动如火如荼,权威部门公布一名官员“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和“接受组织调查”的消息之后,一般而言,各家媒体都乐于及时报道相关官员的成长经历、从政履历、个性特点以及涉嫌违纪违法事件的缘由。人们发现,媒体在披露内幕消息的同时,出于保护知情人和消息源的需要,往往采用匿名方式,诸如“知情人士透露”、“有关官员表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说”、“相关人士证实”等。这样做,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涉及问题敏感,牵涉面广,稍有不慎就会给采访对象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因而,采访对象往往对披露真实姓名抱有很深的顾虑。这时,为了赢得信任,取得采访突破,并获取更多内幕信息,记者会与采访对象约定进行匿名报道,以此保护当事人。这一做法,在新闻界屡见不鲜。

但是,由于反腐报道牵涉大案要案,权威部门除披露官员接受调查等关键信息之外,对于正在查办的事项往往态度谨慎,并不愿意在没有查实之前过早过多披露。而掌握不了核心信息,很多媒体记者更愿意以“街谈巷议”和“坊间传闻”的方式进行详细报道,如“据一位老干部介绍”、“一位出租车司机认为”、“街边一位机关干部模样的人强调”、“当地有传闻说”、“有人私下议论”、“一位中年妇女坦言”、“路边修自行车的老大爷表示”等。这些消息来源并不“权威”,而且,这些人很可能对具体情况和相关内幕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记者将这样得来的边缘化、碎片化信息进行加工,由道听途说的内容拼凑而成所谓重要新闻,可能会以讹传讹,影响媒体报道应该具有的真实性、准确性,对社会舆论形成误导。

而以“花边新闻”和“传言总汇”的方法报道反腐大案,即便传播了大量的失真信息,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辨别和回应。对于当事官员而言,爆出新闻之际正是其被控制接受调查之时,没有可能出面辩解和自证清白。对于很多部门来说,牵涉其管辖范围的重要政策报道一旦有所偏差,可以及时出面进行澄清,而对于匿名消息源或明显带有传闻性质的报道,则感到不知所措,难以及时核实。

比如,财经类媒体的报道常见“据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透露”,而发改委却无法对该人身份、观点和信息真实程度进行核实。“住建部一位官员说”、“国土部一位官员透露”、“环保部一位官员认为”,相关部门只能找媒体询问“一位官员”是谁?而媒体可以以保护消息源“隐私”和“线人”权益为由拒绝提供详细信息,进一步核实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政治副中心”炒作折射出部分新闻人的不负责

同样,一则河北保定将成中国“政治副中心”的报道,将一座原本并不出名的北方城市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是一个很多保定人都感到一头雾水的说法,但相关媒体言之凿凿,俨然成了一篇披露核心内幕、发布重大信息的重磅报道。

果然不出所料,随后,一场保定“被政治副中心”的媒体狂欢之下,带来了“保定满城都是炒房客”。

《南方周末》4月3日报道说,“自2014年3月19日保定被传为‘副中心’以来,数以万计的投资者涌入保定”,“各个售楼处随处可见人们如同抢年货一般排队抢房”。而最能牵动人心的,是买房者的遭遇:“一天前,这个售楼处的工作人员通知她去缴款,当时正在上班的小许回了句‘今天没空,明天来’就挂了电话。但是当她第二天到售楼处交钱时,售楼小姐告诉她,房价涨了500元。”于是,小许哽咽着说:“我就差这一平方米500元的钱,如果没有买到这房子,老公会打死我,我要是看新闻就好了。”“埋怨自己不看新闻的还有领秀紫晶城售楼中心里的小丁夫妻俩。他们看中了90平方米的一套房,但同样晚了一天来交钱,价格就涨上去了,售楼小姐说,‘今天不买,明天可能再涨300元’。”

没看“新闻”就错失买房良机,眼睁睁地看着房价飞涨,很多人因此“埋怨”自己。这样的情形,不知最初爆料“副中心”的人看后有何感想。

说起京津冀一体化,可谓话题众多、头绪万千,单北京产业转移这一问题就是由来已久,对2008年之前的首钢大搬迁人们还记忆犹新。而河北唐山、廊坊、张家口、承德、保定和天津武清等地承接北京产业和机构转移,更是箭在弦上,大势所趋。但这些,都远不如宣布“副中心”来得痛快和醒目。一个国家在首都之外建立“政治副中心”,无论如何都是牵动世界舆论的重大新闻。因此,“副中心说”甫一出炉,就引发舆论热议。

对于投资者来说,“副中心”可谓诱惑多多,前景无限,抢在春意萌发、百废待兴之时投资买房,坐等“副中心”崛起之后升值。而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副中心说”更是一针强心剂,“炒作概念和规划,就地涨价”本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千载难逢,机不可失。“满城尽是投资客”、“房价时时有变化”,这样的情景,也曾发生在5年前的三亚,当时,“国际旅游岛”概念一出,马上引来高烧不退的房地产热。而今,京津冀一体化首先催生房地产热,也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有人用“跑题”和“走偏”来评价个别媒体的“副中心”报道产生的影响。

权威部门对于尚在研究、讨论的议题,往往难以拿出明确意见和定论,专家学者可有意见争论,学术研讨更是百家争鸣,但在没有正式决策和权威说法之前,有关部门也难以断然否认。而权威部门没有出面辟谣,对于媒体和社会舆论而言,就像是得到了肯定、默认和鼓励,进而使各种猜测、传言继续大行其道。至少,在民间舆论和公众印象里,“副中心”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正在研究推进的京津冀一体化就是最好证明。

而房地产领域本是各种传闻、猜测、流言的聚集地。出于一些利益、策略考量,不时发出各种有关规划、交通、配套的小道消息,引发购房者急于购买的紧迫情绪,既是“惯常”的营销手段,也是市场潜规则和常见心理。但媒体人需要时刻牢记小心求证、谨慎报道的新闻专业理念,不能滥用和随意编造匿名消息源,更不能将个别说话随意、治学作风浮躁的所谓专家意见,当成政府重大决策发布。要“检验所有消息来源的准确性,小心避免无意的错误”,“公众应该有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判断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否则,不光误导了公众舆论,对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而言,也会带来难以预料的消极影响。

“新闻界之丑”折射出部分新闻人的不自律

社会日新月异,新闻时时更新,记录社会风云的新闻界也要认真面对自身问题。20世纪80年代,一位率先在国内揭发有偿新闻问题的知名记者曾经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新闻界的丑能揭吗?”新闻机构收些版面费、宣传费,记者个人收点车马费,并在地方享受免费接待,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有偿新闻”,引起了具有知识分子良知、责任和情怀的新闻人抵制和反思。其后,反“有偿新闻”之风不时吹来,静静燃烧的新闻理想之火伴随着市场意识、专业精神、自律态度的萌芽,映照着新闻人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如今,“丑能不能揭”已经不再是问题。只是,“丑”已经不再仅是“有偿新闻”。收取一方的钱去批判揭露另一方,这是“有偿监督”。抓住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短处”,将其写成态度鲜明、性质严重的“批评稿”,再以“核实”的名义“送审”给被监督对象,等到对方吓出一身冷汗、急于上门说情时,再以“不卑不亢”、“公事公办”、“铁面柔情”的态度,暗示或者直接要挟对方支付订报费、广告费、宣传费、好处费等大笔资金,这就是屡禁不绝、名声渐大的“新闻敲诈”。

近年来,互联网舆论蓬勃兴起,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报道者,到处都是“公民记者”,监督或者批评的话语权不再被传统媒体垄断,也使得利用网络发布负面新闻或者捕风捉影的消息更加便利。

有人认为,“新闻敲诈”之所以能得逞,个中隐情和根本原因在于被敲诈者。比如,部门工作中存在较大问题,或者“当官的”自身不干净,还有的企业家行为不检点和为富不仁。正所谓“苍蝇不盯无缝的蛋”,比记者真假、敲诈与否还重要的是,这些问题部门、问题个人应该受到追究和惩处。即便是“假记者敲诈”,也一定要追究他们碰到的“真问题”。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却并不能回避新闻从业者自律的问题。

最近,中央9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行动。其实,这并非首次进行相关行动。2012年5月,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就开展过“打击新闻敲诈和有偿新闻”行动。但此次行动波及面明显更广,而且,明确提出“痛下决心、动真碰硬”。但如何依靠“有效的社会监督提高行业自律水平”,依然是一个沉重话题。从自律角度来看,有人说“真正的新闻检查者,是新闻工作者内心的希望和敬畏”。

因而,在互联网舆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媒体坚守的价值观应该是“严谨、负责、自律”。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