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论研究

增量拓展:报业转型的原则

陈国权

2014年07月21日16:24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由于报业集团的传统机制体制限制以及人员结构、编制及惯性思维,在存量上改革转型,无异于虎口拔牙,轻则转型举措无法推行;重则头破血流。这样的例子在报业简直太多了。

但是如果在增量上做文章,则规避了上述这些问题。报业转型“不能在旧楼里拆东墙补西墙,要实现增量拓展。旧楼不变,盖上新楼,然后打通它们之间。这叫增量拓展。”

党报向都市报的成功转型

报业有一段辉煌的转型历史,值得今天的报业同行重新仔细回味品鉴学习提高。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各地的晚报纷纷衰落的形势下,中国晚报却逆向而动悄悄地火起来。当时有晚报“四朵金花”,《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今晚报》,发行量都在百万左右,广告额都在3亿元以上。还有《扬子晚报》、《钱江晚报》、《齐鲁晚报》、《金陵晚报》、《成都晚报》、《辽沈晚报》……这些晚报当时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是党报的4-8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党报的衰落。1996年初,《人民日报》的期发数比它鼎盛时期的1979年下跌了66.3%;在30家省级党报中,下跌幅度在30%以上的达到23家。[1]

面对横冲直撞的晚报,党报没有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在存量上做文章,而是创造出了新的挑战者——都市报。原本也打算叫晚报,但是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为避免一个城市两张晚报而创造了“都市报”这个名字。都市报的办报理念要比晚报的“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新鲜、更灵活、更有效,很快就赢得了市场,并在全国“一纸风行天下”。都市报的赢利能力完全超过了原先的党报、行业报、晚报,而成为中国独领风骚的报纸种类。

党报转型创造出都市报是有史以来党报最成功的转型,没有之一。自都市报形成气候之后,党报在营收上的位置就退居幕后,专攻舆论导向,成为“母报”,都市报“儿子养老子”的模式也成为全国大部分报业集团的潜规则。而随着都市报营收的进一步扩大,党报集团日子越来越好,才有了报业集团持续今天的繁荣。

规避不彻底的创新

存量的体制机制的限定,无法再做太大的动作,只能在增量上做文章。众所周知,《广州日报》的内容转型,只是在头版之后使劲地扩版,增加内容,它也没有在存量——头版上改革,把书记讲话拿掉,而换成一条东莞扫黄的新闻,这注定是徒劳的;那样的改革在当前的形势下也没有前途。它只在增量上做文章,增加版数、增加内容,稀释头版内容,这也是增量拓展的转型。

如同党报转型创造出都市报,近几年,报业也纷纷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新媒体,但这次,却没有实现“华丽的转身”,依然在苦苦探索?为什么?

这,在于两个关键性的错误:

一是报业创造的新媒体的核心理念竟然是融合!试图融合传统媒体,然后拯救传统报业的颓势。这样一来,创新就有了牵绊,各种老体制、老机制、老观念、老人的制约,不能彻彻底底地创新。党报创造的都市报,当初可没有谁说要让都市报来拯救党报,要让都市报继续在头版刊登会议新闻,刊登主要领导同志的长篇讲话稿。所以当初的都市报才能够成功。

为避免既得利益者对改革创新的抵制与反对,减少转型成本。“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增量拓展”的转型基本上不触犯原有的条条框框和利益关系,换取的是既得利益者对于改革开放的支持或者默认。这样的转型模式更能成功。

二是报业在创造出以替代报纸为己任的新媒体时,这个替代品却没有发展起来。时至今日,报业运作的那么多新媒体项目,没有一个能够在逐渐吃垮母体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大发展。报业转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面对危机时,专门创造一个独立的竞争者,这个竞争者不与既有媒体发生关系,不能希望用新的竞争者来拯救老媒体,这是报业转型成功的基本理念。党报创造了都市报,都市报发展得很好,成为报业的核心经济支柱;腾讯创造了微信来替代QQ,微信又成为行业的NO1。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转型。报业转型研究者奉为经典,值得思考。

(作者:《中国记者》杂志值班主编)

注释

[1]梁衡:《新闻原理的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6页.

 

分享到: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