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电视时政报道的数据化尝试

——以央视《两会大数据》、《据说两会》为例

郑小华

2014年08月06日16:3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大数据”一词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热议的话题,与之相伴而生的数据新闻正逐渐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2014年两会期间,央视首次使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新闻报道,《两会大数据》以及《据说两会》两档数据新闻节目获得了较高的收视与良好的口碑,成为电视时政报道数据化探索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文以央视的数据新闻实践为研究对象,从新闻生产、新闻传播以及新闻价值判定三个层面探析数据新闻的创新模式,归纳总结出数据新闻在重构新闻生产流程、回归受众本位以及提升传媒公共性三个方面的创新价值。

【关键词】时政报道;数据新闻;两会报道

大数据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其热情地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2012年3月22日,奥巴马政府就宣布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并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大数据更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各行各业,这不只意味着IT技术的颠覆性革命,更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语境和思维方式。延伸到平面媒体以及电视媒体上的数据新闻,也逐步成为新闻生产的一种创新模式和发展趋势。

一、数据新闻在电视时政新闻中的实践

数据新闻是基于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抓取、比较和分析,发掘更深层次的新闻内涵和社会现实。而电视数据新闻是指以电视媒体为制作主体以及播出平台的数据新闻,是电视独有的视听语言符号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新闻报道。电视数据新闻在全球刚刚起步,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1.《数字十年》:电视新闻数据化的有益探索

2011年12月,一条由网友制作的视频短片《十分钟,让你了解上海》(如图1)迅速火爆网络,其清新、活泼、幽默的视频风格赢得网友青睐,随后类似的视频如《十分钟了解中国》、《9分钟了解成都》等相继风靡网络,成为数据可视化的先期探索。受到同类网络视频的启发,从2012年8月21日开始,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推出近60期《数字十年》系列成就报道,在形式上,《数字十年》以直观生动的二维动画取代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以具体可感的数字变化呈现宏观抽象的经济成就。比如在介绍10年脱贫人数时,“十年过去了,我国的贫困人口总数从9422万降到2688万,也就是说有6734万人脱了贫”。不少观众可能对这样的数字也许没有太大的概念,然而《数字十年》节目中就表述为“这一数字相当于两个加拿大的人口”(如图2)。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细节化,这样的表述能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图表新闻的制作提供新的范式。当然,从新闻生产的思路上看,《数字十年》并没有跳出固有的新闻生产流程,它只是将既成新闻事实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并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挖掘事实,加上此类报道与传统意义上的图表新闻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所以,《数字十年》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新闻,只是一种数据可视化的新闻报道方式。

图1 《十分钟,让你了解上海》

图2 《数字十年》

2.《数据说春运》:电视新闻数据化的发展

2014年春运期间,利用来自互联网的海量数据,央视推出的数据新闻专题节目《数据说春运》为观众解读春运新趋势与年货新动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30多年来中国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36亿人次,这36亿人次是如何迁徙的?为了给观众呈现一个直观的春运迁徙景象,央视联合百度大数据完成了一张《中国人的迁徙地图》(如图3)。这张图是基于百度LBS提供的定位信息数据,是由两亿多部智能手机移动画出来。随后央视接连推出《数据说春运》、《数据说春节》等专题节目,并结合春运、年货以及年夜饭等热门话题,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与观众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这无疑是为大数据进行了一次最有意义的普及。同时,数据新闻专题节目还增加了类似“中国人的迁徙地图”、“最热门的年货”以及“五一去哪里”等与百姓吃穿住行紧密联系的生活话题。相比于《数字十年》的二维动画,2014年的《两会大数据》、《数说五一》等节目都采用了3D虚拟动画,主持人可以置身于数据之中,与数据互动(如图4),同时还开始根据预设的选题跑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进而获得独家新闻事实。在此类节目中,大数据的技术应用于新闻生产的上游阶段,起到了“预测事实”和“挖掘关系”的作用,比如通过数据挖掘能预测本年百姓最关注的两会议题,通过数据挖掘,能发现哺乳期妇女的作息习惯与奶粉销量之间的关系。这既契合了大数据的核心本质,又重构了新闻生产的思路和流程,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新闻。

图3 《中国人的迁徙地图》

图4《两会大数据》

二、电视时政新闻数据化的创新模式

在2014年两会期间,《据说两会》和《两会大数据》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倾听民声,诉说民意。“据说两会”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中排名第二,改变了以往热门话题基本被社会事件及明星逸事所占据的局面。“据说两会”站在全媒体时代一个全新的高度,确立了大数据在未来中国新闻中的重要地位。

1.新闻内容生产:从独家新闻到独家策划

近几年来,一些媒体开始有意识地注重选题策划,希望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挖掘独家的新闻价值,这正完美契合了数据新闻的核心内涵。数据新闻不是单纯的数据堆砌或数据美化,而是一个个明确且有意义的选题策划,根据选题有目的地收集、分析、呈现数据,是一个新闻发现和深化的过程。《两会大数据》栏目共播出9期节目,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明确的选题。在两会开幕前夕,《两会大数据》就播出的两期节目《两会脉搏 全球跳动》以及《搜寻两会最热话题:百姓心中的难和易》,其从国内、国外两个维度探析了本届两会的社会关注情况,用精确的数字、图表,形象地说明了谁在关注?关注什么?关注度到底有多高等新闻事实,并将以往类似“全球高度关注中国两会”、“百姓普遍关注全国两会”这样模糊的报道清晰化、具体化,起到了为两会预热和造势的作用。3月5日,李克强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两会大数据》围绕“政府工作报告”这一热门词汇推出四期节目,并从国内网民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趋势、百姓关注点以及政府新政的契合度等多个角度,为观众详细解读了原本晦涩难懂的政府工作报告。《两会大数据》紧密结合两会议程和社会舆论焦点,策划有意义、有价值的专题报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以及引导舆论等功能。就单期节目而言,每一期节目又是在特定的议程下,由点及面,点面结合,不断深化新闻事实。《百姓眼中的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节目主持人欧阳夏丹先是从面上介绍了网民关注度排名,接着又由面及点,详解了网民关注度排名中位列第一的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样从内容新变化、新规实施时间、网民反馈等多个方面解读了新版法规,引导受众正确看待新政。单期节目既注重广度,也强调深度,体现了大数据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的4V特点,也符合新媒体时代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收视期待。大数据时代,新闻内容生产的重心从挖掘独家新闻转移到比拼独家策划,对于以往只能被动等待通稿的时政报道而言,无疑是一次化被动为主动的变革。

2.新闻传播方式:从单一的“画面+解说词”到富媒体表现形式

对于“两会”这样的时政报道新闻而言,大多由于缺乏丰富的现场画面和典型的人物形象,画面显得相对单调。加上时政报道的解说词多宏大叙事,缺少应有的事实细节,有的甚至是会议公报的直接转述,用词枯燥无味,晦涩难懂。长久以来,时政报道在电视观众的心中产生了一种冗长无趣的刻板印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在取代传统刨根问底式的经典阅读。对电视新闻而言,受众需要的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说教信息,而是形式更为轻松、语言更加平实的实用信息,在工作生活之余,获得愉悦的收看体验。作为大型时政报道的数据化创新,《据说两会》和《两会大数据》在丰富视听语言方面可谓极尽所能。以《两会大数据》为例,四分半钟的时间里,主持人欧阳夏丹置身三维空间与数据充分“互动”,一条条饱含深意的曲线和柱状图随着主持人的手势或涨或跌,观众可以在柱状图的升降中,直观地感受到某一现象的数量变化程度。欧阳夏丹甚至还可以从秘鲁网友的微博截图中“拿”出一颗牛油果,或是与动画中的“民众”坐下来聊家常。3D虚拟空间以及数据可视化技术使得枯燥乏味的政策解读变成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攀谈,而生动的解说,口语化的表达,真正实现从李普曼式的“告知新闻”到杜威的“对话新闻”的转向,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施政纲领变得通俗易懂。

3.新闻价值判定:从模糊的民意到精确的民意

以往的两会报道,媒体也会做一些民意调查,诸如热点话题征集、我有问题问总理等等。虽然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但毕竟受制于收集手段单一、样本量少。2014年的两会报道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民众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数字“足迹”进行挖掘和分析,呈现出相对精确的民意。《搜索两会最热话题:百姓心中的难和易》这期节目按正常的预期应该是有关房价调控、医疗改革、雾霾治理等问题,但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百姓认为最难解决的居然是收入分配。“让大家更没有想到的是,百姓认为这个问题最难解决,不是抱怨政府的改革不到位,而是认为涉及到体制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百姓的理性和对改革的宽容,这是过去在报道中很难体现的。”对于数据新闻的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数据驱动的调查性新闻给媒体带来工作层面的一个跃迁:从关注社会表层现实到发掘社会深层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媒体对社会现象的把握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客观性的具体践行方式,这有助于媒体建立起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进行新闻报道的透明性。 真正的民意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和态度,不是以往宏大叙事中模糊的民意,更不是媒体人“自说自话”的民意。

对于时政报道而言,大数据技术提高了媒体对民意的把握能力。“倾听民声,诉说民意”,数据新闻让两会报道回归到以实现公众利益为目的,这不仅深化了传统媒体的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有助于消解受众对媒体喉舌性和商业性的刻板理解。

三、电视时政新闻数据化的价值意义

大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每个行业领域,对电视传媒业的变革创新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节目创新层面:重构新闻生产流程,数据驱动新闻

大数据不仅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为电视媒体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语境和思维方式。大数据应用于新闻生产的上游阶段,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新闻生产的思路和流程。从《数据说春运》到《两会大数据》,央视积极地探索数据新闻的制作流程,引领国内电视媒体创新与模仿的潮流。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上半年,就有央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湖北卫视等多家电视媒体推出了独家数据新闻专题报道(如图5)。它们围绕“春运”、“两会”以及“五一”等社会热点事件,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鲜为人知的新闻事实,并以2D视效、动画、3D视效、虚拟互动等富媒体表现形式,为观众呈现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新闻内涵,2014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电视大数据新闻元年。

2.传播效果层面:“受众”向“用户”转变,回归受众本位

Web2.0时代,“受众”的概念已向“用户”转变,用户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受众在网络上的每一次点击,都累积成为新闻生产的富矿。电视新闻要审视自己与受众的关系,尊重受众需求,满足收视期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受众与媒体共创了新闻内容。数据新闻回归“受众本位”,一方面可以更加精准地获取当前受众的关注焦点,同时其特有的“生动性、互动性、可视化”特点迎合了数字时代电视观众的审美需求,有助于消解观众对时政报道的刻板印象。大数据挖掘所获取的新闻事实,拓宽了民众既有的认知半径。正如英国的独立多媒体记者亚当?韦斯特布鲁克所说,数据新闻使新闻回归本质:挖掘公众无暇处理的信息,核实信息,理清信息的内涵后将之发布给公众。如果更多的记者这样工作(而不是依赖于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数据),公众将更加文明和有见识。

3.社会服务层面: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提升传媒公共性

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必须要学会利用大数据,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制定公共政策方面的先导性作用。 两会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力的重要时刻,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两会报道,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呈现真正的民意。《百姓心愿单 政府施政单》节目透过大数据的分析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百姓的关注和政府的新政高度重合。网民关注热点中位列前五位的环境治理、食品安全、房价、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都可以一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对应措施。例如,在环境治理这个问题上,政府表态要“向污染宣战”;在房价问题上,政府承诺要“建成480万套保障房”等。正如主持人在节目中所说“百姓的心愿单就是政府的施政单,百姓的愿望很现实,政府的措施也很务实,关键还要看落实。”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反映社情民意,激发普通百姓参政议政的热情,在信息传播、公众沟通、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新闻媒体的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担当。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电视时政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思路和流程,拓宽了电视新闻的报道模式,暗合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收视期待和消费方式。精准海量的数据挖掘,有助于电视媒体发现更深层次的新闻事实。然而,目前一些电视媒体在数据新闻的制作中形式大于内容,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没有为内容服务,舍本逐末。虽然它们采用了数据新闻的形式,但在内容上与央视的报道大同小异,没有结合受众的地域性以及个性化需求策划报道,千篇一律,这就失去了数据挖掘的意义。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1.陈超:《中国大数据电视新闻时代的到来》,《财经网》,2014年4月11日

2.喻国明、王斌、李彪、杨雅:《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

3.引自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

4.崔小粟:《“据”说两会:从大数据听民声》,《人民网》,2014年3月6日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