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烦人”的广场舞:媒介形象危机与反思

吴元

2014年08月27日15:2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目前广场舞活动的媒介形象危机进行描述和分析,并从媒体角度出发提出改变这一危机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媒介形象;广场舞;污名化

一、什么是广场舞

2014年6月,巴西世界杯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一则名为《别让世界杯像“广场舞”一样烦人》的新闻评论见诸媒体,看来密集报道世界杯是很烦人,而我们的广场舞似乎更“烦人”,在很多人眼中它早已成了烦人的代名词。

目前,广场舞在学界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人认为广场舞就是民间舞,属于一个舞种;也有人认为广场舞是一种表演形式。就目前广场舞的开展情况而言,有研究者认为,广场舞是在广场或空地上开展的一项在音乐的配合下,以个人的独立形体动作为主,融合了多种舞种进行表演的健身娱乐性项目[1]。

20世纪90年代,随着县级以上城市大量的文化广场的建立,广场舞逐渐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广场舞的作用很多,从生理上来说,参加广场舞能使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得到有效锻炼,加速新陈代谢过程,改善心肺功能。此外,参与广场舞能刺激大脑神经,减缓记忆力衰退。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广场舞音乐能使舞者身体得到调整和休息。作为一个集体性项目,能为参与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人们放下重负互相沟通,因此,广场舞锻炼能消除人们的疲劳和紧张情绪、能让人身心得到愉悦。

我国当前广场舞参与者过亿,主体人群是年龄30至65岁的中老年妇女[2]。

二、“广场舞”媒介形象的定量研究

(一)目标媒体

本文选取的是新浪网中有关广场舞的新闻报道。选择的原因是:第一,网络搜索使用便捷,而且新浪网的信息覆盖面大,把各地不同类型的媒体所包含的新闻报道都整合起来了,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文本的均质性和样本的全面性;第二,新浪网是我国知名的商业网站,信息量比较丰富全面,拥有大量的受众群,是网络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时间范围

2014年1月1日到2014年6月19日,共170天。

(三)分析单位

样本选取时是以“广场舞”为关键词,对标题中含有“广场舞”的新闻报道进行搜索。这种搜索一是出于文本纯度的考虑,同时也符合我国新闻媒体的普遍新闻写作规律,即在新闻标题中突出报道主体。本文将研究对象主要定位在以“广场舞”为主角的事件性新闻报道。主要包括消息、深度报道、评论等。在剔除了与“广场舞”无关、内容相同、以及不以“广场舞”为报道主体的新闻后,一共获得164个样本。

(四)类目分析

本文所探讨的是我国“广场舞”的媒介形象,由于媒介形象的呈现主要与报道倾向、报道议题息息相关,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1,报道倾向分析。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就是报道倾向。广场舞的报道倾向分析主要分为正面、负面、中性三种。正面倾向是指从报道、评论中可以看出明显的赞美、肯定;负面倾向是指其中带有明显的质疑、批评;中性倾向则是报道或评论内容中立,看不出明显的感情色彩。

在具体的新闻制作与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的,它往往能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这种倾向性有时是明显直接的,一看就能获知,有时却是隐晦而含蓄的。它主要是新闻工作者通过事实选择与新闻编写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媒体会站在不同的出发点,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报道,从中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也就是说,媒体不但对读者“看什么”有影响,而且会对读者“怎么看”也产生深远影响。

在164个样本当中,表现出负面倾向的有69条报道,占42%;正面报道28条占17%;中性报道为71条,占40.8%。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6月份,关于广场舞的报道数量明显上升,在前19天里就达到了75篇,占到了样本总数的45.7%,,其中负面报道的数量占到全部负面报道数量的50.7%。这与6月份中高考的举行以及全国天气转热,广场舞持续时间增长与居民矛盾加剧有关。总而言之,从样本分析来看,媒体更多的是向受众传递着关于这项活动的负面性质的信息。

2.报道议题分析。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因其“把关人”的身份,能够决定受众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同时又可以影响受众这样看或那样看。记者的工作就是寻找新闻事实、保证经过选择的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并以适当形式传播出去。通过新闻媒介影响着人们的,其实不是一般的事实,而是经过选择的事实;不仅是事实本身,更是选择本身;不仅是经过选择的事实,更是选择本身所蕴含着的判断与倾向。新闻媒体对议题的选择能够反映他们对该社会群体的意义架构,选择了什么样的报道议题,就决定了该群体所呈现出来的媒介形象。

报道议题与形象的呈现关系最为紧密,因此,报道议题是重要的分析类目。报道议题则分为以下10类:(1) 噪音扰民,80条; (2)比赛报道,21条; (3)舞蹈现场,14条; (4)广场舞传播与发展,13条; (5)占领公共空间,10条; (6)场地冲突,10条; (7)明星参与,6条; (8)健身,5条; (9)公益与热爱,4条; (10) 邪教,1条。

通过对报道议题的类别的统计,在所展示的有关广场舞的议题中,有正面倾向的议题如健身、参与者加入公益活动等出现的数量都极少。从图2可以看出,出现数量最高的议题是广场舞噪音扰民的问题,达到了80条,占到了48.78%,这类报道主要集中在报道噪音激发的居民矛盾、政府及参与者等相关主体的对策,例如《学生复习备战高考受广场舞影响引学校投诉》、《想跳广场舞先签不扰民公约》、《高考期间大妈们承诺广场舞“停跳三天”》等等这些报道的大量出现将广场舞的噪音问题视作当下的民生难题。

三、有关广场舞报道的主要问题

媒体对于广场舞所表现出来的偏见,不仅是对大众健身活动的伤害也是对超过一亿的广场舞参与者的歧视,暗含着一种对于社会和谐和社会整合为终极目标的网络形象建构危机。目前,在我国网络媒体上对于广场舞活动持消极、负面甚至带有偏见的看法和态度,具有明显的“刻板印象”的成分,具体特征如下:

(一)报道比例失衡

1.正负面报道失衡。在164个样本中,媒体对于“广场舞”的正面报道所占比重不到总量的的五分之一。通过“广场舞”在媒体上呈现的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的比较可以看出,媒体所表现的“广场舞”的负面形象是正面形象的2.4倍。因此,媒体对“广场舞”形象框架的呈现是负面的。在对“广场舞”媒体形象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广场舞”是以麻烦制造者的面目呈现在媒体之上的,是扰乱市民日常生活的行为主体,这些形象无疑都是负面的。

2.城乡报道失衡。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的全部样本中涉及农村地区广场舞的报道仅有4条:《益阳赫山区第五届广场舞大赛决赛举行》、《娄底市首届农贸市场“广场舞”赛活动宣传片拍摄工作组来新化进行拍摄》、《苏家屯千人广场舞舞出气魄》、《杞县农民跳起广场舞》,这四篇报道均对广场舞持欢迎等正面的态度,由此可见在城乡之间对广场舞的态度有明显不一致,同时农村地区在媒介中的弱势地位也可见一斑。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