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研究部文集>>苏长宏>>新闻阅评

鼓舞士气 奋起追赶

——简析本报近期媒体融合发展报道

苏长虹

2014年09月15日13: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6月,人民日报、新华社几乎同时推出新闻客户端;7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迎来创办两周年。这些标志性事件,使2014年注定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一年。6月19日至7月24日,本报在新媒体版发表系列报道“聚焦·媒体融合发展”(以下简称“聚焦系列”)5篇,在国际版发表4个整版的系列报道“大视角·媒体融合”(以下简称“大视角系列”),使本报近期关于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报道形成了一个高潮。这些报道,生动介绍中国传媒业的改革成就,全面推介海外媒体发展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比较中,大力推动业内人士转变观念,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奋力融入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创新洪流。

一、展现中国传媒业奋力改革的铿锵步伐

一体发展、网络思维、借力意识、攻坚精神,近二十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传媒业正在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革新。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粉丝量超过4400万,央视156个节目实现电视与新媒体手段一体化传播,上海、浙江、海南等地纷纷推出改革新举措,你追我赶,遍地开花,中国传媒业这种大刀阔斧、奋力前行的生动局面在“聚焦系列”得到了充分展示。

改革充满艰辛,报道没有回避。《传媒业的“转基因工程”》一文,借一位研究者的话,将媒体融合比喻为一场旷日持久的“转基因工程”。文章写道,南海网的负责人从一开始连“双击”的点开动作都很陌生,到放下架子,诚心学习,大胆启用懂互联网的年轻人,一年之后居然使这个原来亏损600万元的“鸡肋网”盈利千万元。央视编辑改一条140字的微博最先要1小时,经过磨合,很多人成长为“像样的”新媒体记者。不怕啃骨头、解难题,才能往前走。

改革攻坚,给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带来了新的生机。《媒体融合向深处去》写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今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暴恐事件,现已在美国工作的留学生罗岭发现,和2008年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时相比,中国媒体的传播力量已出现显著变化——“国内媒体的各种新兴平台及时发声、客观呈现,我们在美国通过手机都第一时间了解到了大量真相”。

不仅如此,中国传媒业还善于从理论上总结改革经验。《媒体融合,激活人的因素》一文,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人到哪里,服务就覆盖到哪里”的新理念,因为这是人民日报从事融合发展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在《传媒业的“转基因工程”》一文中,北青报负责人指出,“最重要的是理念和态度,弯下腰来,让用户的需求主导你的产品”,体现了嫁接互联网思维的高度。

二、开拓视野迎接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大潮

打通国际国内,开拓视野,是“大视角系列”的特色。这组报道从持术支持、内容生产、管理创新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国外媒体的转型升级。

“管理篇”给人印象尤其深刻。它以英国《卫报》、美国有线广播公司和《纽约时报》三个媒体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卫报》对伦敦骚乱的报道,充分运用大数据,用不同颜色色块标示伦敦各地区的指标,清晰显示骚乱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密切相关性;美国有线广播公司在马航失联报道中,基于精准、全面的受众分析来策划采编;《纽约时报》用现场视频、3D图片、气象图表、文字报道和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对华盛顿雪崩进行全体验式报道,重新定义了21世纪的新闻模式。之所以如此有效,关键是管理创新和转型。比如,将新闻选题在网络和自媒体平台上向读者开放;遇到突发事件迅速组织统一平台,发动全球受众在社交网络提供图片、视频信息;建立庞大的技术团队等。

“内容篇”探讨了内容与渠道的关系。“内容为王”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寻找新的定位,放弃“大而全”,成为“小而美”,实际上强调的是分众化、精细化的用户服务对内容生产提出的“定制”要求,这与“大数据定制剧”《纸牌屋》揭示的道理类似。

“技术篇”强调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技术对个性化新闻、精准广告等的重要作用,使新闻议题设置更接地气,受众更喜闻乐见。

三、促进观念转变激励传媒业奋起直追

总的看,中国媒体的改革正在奋力追赶国际大潮。《媒体融合,激活人的因素》一文指出:上海报业集团的新媒体项目“上海观察”是收费类产品,但半年内已收获16万用户,首先是因为管理和技术团队的精干,其次是得益于上百人的内容生产优质队伍作后盾;其“澎湃”客户端突出“提问”与“跟踪”两大功能,符合增强社交“黏性”的融合发展新要求。《做好媒体融合的“四则运算”》形象地指出,“如果媒体整合生产可视为加法,那么快捷精简的传播形式就是减法,互动传播像是做乘法,而分众传播是做除法”,这样的思路也符合国际潮流,使人们对中国传媒业创新发展充满信心。

但是,正如《传媒业的“转基因工程”》指出的,目前媒体融合最主要的障碍仍在于传统媒体人的观念跟不上,“不少人都觉得媒体融合转型是很必须的,也进行了大量调研考察,但结果往往是走出去一看很激动,回来了一看很感动,隔两天事情一多就不动了”。目前不少传统媒体早已进入建立新媒体平台这个“物理阶段”,但只有少数具有战略眼光和职业担当的传统媒体进入“第二阶段”,即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人力资源和新闻资源,重组生产流程,制作不同的新闻产品,在新老媒体上分别发布。有鉴于此,“新媒观察”专栏发表《工具理性? 融合在人》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新媒体思维或者叫做互联网思维,而且更需要新的媒体思维,或者说是媒体新思维,即从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的思维方式。”这的确说到了点上。

《媒体融合,激活人的因素》指出,“可以想象,如果不从机制体制上创新变革,当未来5到10年网络技术再次发生变化,又出现其它新媒体产品时,美国报业又将出现巨变”。面对这样逼人的形势,中国传媒业要想“弯道超车”,必须争分夺秒。鼓舞中国传媒人的士气,促使中国传媒业迎头赶上,正是这两个系列报道的价值所在。

 

 

 

分享到: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