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研究部文集>>李凯>>新闻阅评
人民网>>传媒>>正文

让老典型彰显新的时代价值

——人民日报有关谷文昌报道评析

李  凯

2015年04月29日10: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一套令人感动的人物报道,将一位已去世34年的老典型重新拉进人们的视线;一组发人深思的评论文章,让当今的党员干部思考新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和责任担当。4月7日至15日,人民日报刊发追忆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的典型报道和系列评论,迅速引发社会热议。一个老典型为什么在新时代又焕发了“青春”?如何寻找和推出新时代的典型?典型报道如何顺应时代产生良好传播效果?人民日报这组谷文昌报道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政治敏锐+新闻敏感

昭示典型报道时代需要

谷文昌是3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为什么今天又推出这样的典型,而且能够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今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交流时指出,县委书记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并提到谷文昌的故事。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释放出强烈的政治信号: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新征程上,在“四个全面”鼙鼓敲响的新时代里,很需要谷文昌这样的“四有”干部。人民日报社主要领导以高度的政治敏锐和新闻敏感,感知到谷文昌这一老典型新的时代价值,立即组织报道,并亲自带队前往东山采访。

4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推出《三十四年后的追寻 “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报道,配发评论员文章《闻鼙鼓而思良将》,四版全版刊登长篇通讯《人生一粒种 漫山木麻黄——谷文昌的生前事身后名》,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故事细节再现了原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不平凡的人生。8日至13日,人民日报四版“人民论坛”栏目推出四篇署名“何振华”的系列评论,分别从“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阐述谷文昌给干部留下的精神财富及其时代意义。14日,人民日报四版再次刊发长篇通讯《他是一明灯 烛照后人行——再听那些“特别的人”说谷文昌》,从后任者、身边人和研究者的视角来谈谷文昌精神,并配发评论《让信仰的光芒力透时代》。这组报道和评论,是对总书记关于“四有”干部谆谆嘱托的生动阐述,是赞扬共产党人信仰力量的一曲高歌。

在报道和评论中,处处体现老典型新的时代价值。比如,在4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的引言中开宗明义:习近平总书记撰文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4月8日“人民论坛”一文的结尾处卒章点题:“‘我们的事业需要有千万个谷文昌’,对共产党人来说,这是人民深切的呼唤,更是时代前行的步伐。”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突出典型人物“精气神”

对典型报道来说,深入扎实的采访、情理交融的写作是成功之基。谷文昌同志去世已经34年了,从其在世到现在,采访过他及其事迹的记者不少,刊发的报道也很多。如何把老典型写出新意,检验着人民日报的水平。研读人民日报报道让人感到,采访组到谷文昌工作和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采访了大量各个年龄层的干部群众,特别是采访了谷文昌的后任者、身边人、研究者,听他们讲述这位“四有”书记的生前事、身后名,抓住了这个老典型的“精气神”。

情到深处最动人。在4月7日人民日报四版整版推出的《人生一粒种 漫山木麻黄》一文中,既有不少催人泪下的“镜头”和感人至深的案例,又从头至尾都洋溢着真情、流淌着感动。比如,文章一开头就提到,在清明当天,已经94岁高龄的何赛玉老人带着一家老小十几人祭拜谷文昌,而且这一拜已经几十年,读来令人动容;第二部分讲到在大饥荒时谷文昌谢绝公社党委书记偷偷给他蒸的米饭而坚持与群众一样吃番薯和稀粥,第三部分举的谷文昌在担任隆坡水库总指挥期间坚持与民工一起睡工棚同劳动的事例等,都让人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采访组正是在采访中感动,在感动中采访。他们把自己对谷文昌同志的缅怀之情与敬佩之感,都融入了稿件之中。打动了自己,也就不难打动读者。

典型报道要有影响力,需要情理交融。谷文昌的生前事令人感动,他的身后名更给人启迪。这组报道和评论,传播了对“四有”的追求和理念,透着思辨的色彩。比如,在4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中,用了四个自然段,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谷文昌身上所体现出的“四有”精神,揭示出他被党和人民永远铭记的深刻原因。在四篇分别论述“四有”的“人民论坛”中,更是注重以事说理,因势利导。比如在4月9日论述“心中有民”的第二篇文章中,就有这么既极富思辨又极有说服力和引导力的两段话:

“如今,一些干部慨叹‘时代变了’‘民情变了’,群众工作难做,感觉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能用,如果都能像谷文昌那样,始终与群众血肉相关,怎么会打不掉横亘在党同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破解不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命题?”

“与其终日浮躁贪求钟鼓馔玉,莫如静心沉潜累积为政之德;与其苦心钻营难以示人的‘为官之道’,莫如热忱涵养为民务实的‘公仆情怀’。心中有民天地宽,心头装着老百姓,干事创业就有底气,就能冲破一己之私的小格局,像谷文昌那样,抵达充盈而有意义的人生境界。”

这样的论述辨析,不是高高在上板起面孔教训人,而是紧密结合实际真诚谈心,给人启示,更给人鼓舞和信心。

创新优势+融合发展

扩大典型报道传播效应

典型报道如何才能赢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其间学问和艺术很值得研究。这次谷文昌报道的实践表明,一方面,典型报道在报纸上可以通过评论与报道呼应并创新编排的方式来更多地吸引读者注意力;另一方面,典型报道可以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推出谷文昌这个典型,人民日报在开篇采取的是“1+1+1”的模式,通过前后联动形成版面强势。首先是两篇通讯的配合。4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推出《三十四年后的追寻 “四有”书记谷文昌》一文的同时,四版以整版篇幅刊发题为《人生一粒种 漫山木麻黄》的长篇通讯,前者以不到一千五百字的容量,简要而传神地勾画出了谷文昌的事迹,后者则是全景式、立体化,通过大量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事例和细节,描绘出了一位全心为民、扎根人民的共产党人形象。其次是报道和言论的配合。4月7日当天,头版在头条右侧刊发题为《闻鼙鼓而思良将》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赞颂谷文昌这个良将的同时,号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争取成为谷文昌这样的“四有”良将,对头条报道形成了有力配合。

开篇之后,人民日报的评论与报道相互联动、形成合力。4月8日至13日,“人民论坛”栏目连发四篇以“谷文昌给干部留下什么”为题的评论文章,分别以谷文昌身上体现的“四有”精神来深入论述。这组评论文章写出了感情、发出了召唤,理性而温暖的提示,直抵领导干部心灵深处。此后,4月14日四版再次拿出整版,推出“后任者、身边人、研究者”谈谷文昌的长篇通讯,又一次深深打动和感染了读者。而4月15日五版“声音”栏目刊发的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的文章,则为这一系列报道作了圆满的收尾。这样,人民日报有关谷文昌的报道在一定周期内形成密集式宣传,收到了晓之于众、引领舆论的良好效果。

新兴媒体使典型报道有了更广阔的展现平台。在人民日报推出谷文昌报道的同时,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微信公号等新媒体一齐发力,联手将“谷文昌”三字变成了网络热词。仅以报社各部门主办的微信公号为例:“侠客岛”4月7日推出的《今天你可能忽略的中国用人导向》一文,阅读量达到76000多;“学习大国”4月7日推出的《习近平对他念念不忘,传递什么信号?》一文,阅读量达到26000多;“人民日报评论”4月7日转发当日报纸头版评论,并编发了《习近平呼唤怎么样的良将贤才》一文,阅读量达到11000多。这些新媒体带来的阅读量,为提高典型报道的传播力、增强对习惯使用手机阅读的年轻一代的影响力,进而推动全社会都来学习谷文昌精神,都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5年第13期)

 

(责编:戴莉莉、程惠芬)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