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前沿声音>>编采探索
人民网>>传媒>>正文

重庆日报: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报道中鲜活起来

姜春勇

2015年06月08日16:11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新媒体时代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庆日报社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作为着力点,转变话语方式、把握时度效,使报道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良好的传播效果使采编人员明白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实并不神秘,它就在每天的具体工作中,就在每篇稿子中。讲导向、讲大局、讲责任,实事求是,服务群众,就是真正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用百姓视角百姓语言写稿

针对记者容易居高临下,视角朝上现象,报社确定了“用群众的视角看民生、用市民的语言写民生、到基层体验解读民生”的报道思路。一方面,要求记者用百姓的视角去思考和观察。在报道中立意要高,视角要低,小题材折射大主题。通过走基层增强与群众的联系,不断推出更多有情感温度的报道,使得传播效果更好。

另一方面,要求记者用百姓的语言来写稿,文章要短实新活,提倡千字文。同时规定,凡整版稿,超长稿要经过总编辑签署才能见报。报社还给所有文字记者配备了相机,提倡他们多用图片。

在专题报道《活出新花样 见证新精彩》中,10位不同阶层的市民讲述他们的亲历亲为,见证重庆直辖15年的变化发展。报道中用的都是被采访者的口语,朴实自然,真实感人,有说服力,引起很大社会反响。

报社编委会牢牢把住选题关,重大策划报道都是围绕中心工作与百姓关注的热点来进行,主题报道以事实说话,数字说话。

例如,重庆市今年投入230亿元用于主城区道路建设,编委会认为既是重大主题又关乎民生,及时用一个整版结合图示进行了详细解读,同时通过网站、官方微信发布,读者纷纷点赞。

2.所有采访必须到现场

编委会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之风,要求编委和部主任带头到基层到现场,带头写稿,并规定了具体数量和考核指标,每月对编委写稿进行考核。

有些栏目,如“基层党组织事迹”“基层党员风采”,虽然采访对象是指定的,但要求记者不能抄材料,所有的采访必须到现场,要有现场感,抓住采访对象的特点,文字要鲜活,每篇不足千字。刊登后,受到读者的好评。

通过“走转改”,了解基层民情,真正情为民所系、文为民所写,着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重庆日报》农村版专门开辟信息版发挥信息渠道优势,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卖农产品难。例如,《哪里有市场?谁能帮我们?》对南川区福寿乡福胜专业合作社产菇卖不掉只能烂掉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促成了销售问题的解决。

稿件《村民小组长一面锣救下141条命》《一位老党员和他的爱心花园》《社区爱心黄丝带》等,报道社区群众中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奋发有为等感人事,体现社会新风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鲜活的题材都是记者深入基层获得的。

来源: 中国记协网

(责编:戴莉莉、程惠芬)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