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研究部文集>>陈利云>>新闻阅评
人民网>>传媒>>正文

大笔写意的生动范本

——9月4日《以国家的名义,致敬英雄!》一文评析

寿川 陈利云

2015年11月05日15: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9月4日,大阅兵次日,本报在四版头条刊发侧记《以国家的名义,致敬英雄!》,以精悍的文字反映盛大的阅兵场面,以充沛的激情阐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纪念活动主题,虽仅2680字,但结构清晰紧凑,内容高度凝练,阅兵现场与历史背景巧妙穿插,宏大场面与现场细节互为补充,恢弘气势与细腻情感相辅相成,整篇文章既有冲击人视听神经的镜头感和画面感,又有触动人心灵深处的内涵昭示和启迪。这篇文章,既是一篇新闻报道,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是用文字立体呈现新闻事件的生动范本。

气势宏大 架构严谨

这篇文章的特点首先表现在结构上。作者紧紧围绕纪念抗战16字主题谋篇,分别以铭记、缅怀、珍爱、开创四个关键词为核心搭建文章架构,以阅兵现场串联鲜明主题,在报道阅兵的同时融入历史素材,带领读者透过文字看现场,领悟内涵,铭记于心。

这样的结构简洁明快,重心突出,用简短的文字浓缩了历时一个多小时的阅兵、浓缩了14年抗战历史,言简意赅、语约义丰。重温浴血抗战的历史,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传递对和平的向往,表明开创未来的愿景,四个部分既相互独立,又一脉相承,以宏大的气势、严谨的架构、巧妙的构思,阐析纪念活动丰厚内涵,体现出人民日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高站位与高水平。

穿插自然 构思巧妙

这篇文章在表述上灵活运用顺序、倒序与穿插的表述方式,在按时间顺序报道阅兵的同时追述历史,穿插过往素材以及阅兵相关的新闻背景,赋予简洁清晰的架构以丰富的内容,显得丰满而厚重。

比如,“铭记”段落,有对国旗护卫队足音铿锵、步伐坚定的描述,也有对以121步昭示甲午战争以来121个春秋的点示;“缅怀”段落,有对有史以来最高护卫规格的介绍,也有昨日纪念章颁发仪式相关背景的穿插;“珍爱”段落,有打开历史卷轴的回顾,也有从“命运共同体”和“和平发展道路”两方面对总书记讲话和平观的阐释;“开创”段落,有对阅兵史上首次大机群编队情况的呈现,也有70年前小米加步枪与今天天安门前金戈铁马的对比……按照阅兵的时间顺序进行情节展现,在报道阅兵的同时回顾历史、缅怀英烈,在介绍现场的同时解读意义、阐释理念,丰富的史料、创新的表述、巧妙的构思,使文章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形神兼备,朗朗上口,很有可读性,更富感染力。

有关习主席言行举止的描述也非常传神。“他神色凝重,声音有力”“阅兵式开始,抗战老兵方队率先驶过,习近平立即起身,向这群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军人致敬。”“方队走来,习近平在城楼上向他们示意。”“习近平抬起头,久久注视着湛蓝天空。”以平和的口吻将国家领导人的精气神描写得既准确到位,又给人以亲切感。

捕捉细节 画面感强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是用镜头突出画面感,并用凝练的笔墨调动人们的视听神经,给人以身临其境般的现场感受。比如文章开头这样写道:“阅兵前夕,长安街一夜未眠。歌声、号角声、脚步声回荡长空,从夜色如墨、晨曦微露到朝霞满天。”37个字,生动描绘阅兵前夜长安街受阅官兵用紧张的排练迎来朝阳的场景;“时钟滴答,奔向10时”,形象展现广场大屏幕上时钟的行进节奏,为大阅兵的开场凝神聚气;另外,像“一声‘起立’,天安门广场人海静静肃立。”“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方队中,一位老兵,一再拿手绢擦拭湿润的眼角。”“城楼上,一位叫史保东的老兵,立正、行军礼,从始至终,汗珠顺着脸颊滚落。”……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打造,通过分镜头式的观察视角,回放阅兵的震撼场面,给人历历在目、耳畔回响之感。

特别是“城楼上,有人击打节拍、有人忘情哼唱、有人热泪盈眶。”“‘看,中国龙!’看台上,一片惊呼。气球汇成的跃动长龙,在无数观众心中定格成美好瞬间。”“阅兵结束时,外国来宾纷纷走上前来,同习近平握手。他们对盛大阅兵式送上诚挚祝贺,连连赞叹‘气势宏伟、场面壮观、非常精彩’。”这些细节的捕捉,用文字传递形象化的语言,丰富了电视镜头没有表达的内容,也让平面的文字更有了立体感。

总之,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主题鲜明、内涵丰厚、镜头感强,创新了大型活动文字报道的表现形式,值得点赞,值得同行研究、借鉴。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5年第30期)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