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新闻自由观——以法国《沙尔利周刊》袭击事件为例

李重桃,杨颜如

2016年03月23日17:11  来源:今传媒
 

摘 要: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是人类自由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西方社会标榜自诩民主的重要关键词,一直以来欧美为主的西方世界利用该名目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炮轰和批判从来没有中断,中东为首的伊斯兰阵营就是其中的一位。不久前发生的“11?13巴黎暴恐案”令世界深恶痛绝,这场大屠杀背后的导火索——“沙尔利周刊袭击事件”也无声无息的迎来了它的一周年哀悼日。在资本主义世界自身自由问题愈演愈烈的现状下,种族冲突、宗教歧视、社会意识侵略等一系列问题在霸权主义战略的推进下不断激烈。血的教训让人们痛定思痛,又一次审思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

关键词:新闻自由;讽刺性漫画;宗教信仰;信息主导权

一、其来有自,沙尔利眼中的新闻自由观

沙尔利周刊,法国著名的漫画类周刊,始创于1970年,擅长用直白的漫画形式表现时政和社会问题,以讽刺意味强烈著称,风格犀利尖锐,在法国、欧洲乃至世界都可谓首屈一指,其讽刺对象无所不及,主要包括时政、国际政要以及宗教人物,运用漫画形式将这些人物进行夸张丑化并附带评语。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属于自己的读者,然而其过度的表达方式和不分对象的讽刺也遭到了当事人及其他民众的反感。

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或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自主性和不受限制性参与和操作新闻活动。

新闻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无界限的自由,而是相对的、有限制的,尊重他人宗教信仰是新闻自由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沙尔利周刊遇袭的原因是对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直接讽刺,它并不是第一次因为自己的肆无忌惮惹祸上身了。早在1970年一份名为《剖腹自杀》的杂志(刊名上的另类极端可见一斑)由于对法国一代英雄总统戴高乐的逝世发表讽刺性刊物而遭到了当局的取缔查封,其主要工作人员转入了新生的《沙尔利周刊》并开始工作。当事人并未因此而对自己的创刊风格感到怀疑,反而变本加厉。2006年该周刊转载了丹麦《日德兰邮报》发表的与穆罕默德相关的争议性漫画,随即引发了全球性的伊斯兰教抗议活动。

资本主义社会中,新闻自由是媒体拥有的权力与责任,但绝不能逾矩行事。法国《人权宣言》有着明确规定:“第十条,任何人不应为其意见甚至其宗教观点而遭到干涉,只要它们的表达没有扰乱法律所建立的公共秩序。”、“第十一条,自由交流思想与意见乃是人类最为宝贵的权利之一。[1]”法律规定每一个公民都应在任何情况下对此项自由的滥用承担责任。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而信徒众多,沙尔利周刊此举显然悖逆于此点。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也对此事件发表声明称:“任何可能伤害他人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之事都应避免。行使言论自由应该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当年迫于此事压力,周刊作出回应:“我们,作家、记者、知识分子,呼吁抵抗宗教极权主义,推动自由、平等机会和世俗价值观”。然而之后的行为证明,他们食言了。

2011年11月2日,周刊发表声明称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是下一期“主编”(将穆罕默德的名字题于封面,象征周刊是穆罕默德所写,以显示讽刺),短短一天之后,杂志的办公室遭到自制燃烧弹的毁坏。侥幸袭击发生于清早没有造成伤亡。周刊主编斯特凡纳?沙博尼耶公开回应:“如果我们能嘲讽法国的一切,如果我们能谈论法国的一切,但伊斯兰教或伊斯兰主义的影响除外,那很讨厌。”这句话显然是对“新闻自由”乃至“言论自由”的曲解。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以达到导向舆论、明察视听的社会作用,但是绝不能利用这种特权作为武器进行侵犯他人宗教信仰的自由权利。当一种自由的建立是为了干涉另一种自由,那么这种行为的性质就需要我们审视了。嘲讽法国的一切本身是对法国人民和国家权利的不尊重,在此基础上对法国及世界穆斯林宗教信仰进行无理的任性攻击,并把这种任性搬到满足知晓的报纸上,是对人类宗教信仰的攻击,将会导致混淆视听、误导人民的不良后果,应该受到否定。如美国财经网站“石英”所说,《沙尔利周刊》是以反对组织化的宗教为荣,政治上天生就不正确[2]。

在周刊的一意孤行终于染上了鲜血后,世界对该问题的态度分成了两种:在法国国内,《星期日报》事后做出了一项民意调查,反对沙尔利周刊刊登该漫画的人达到了42%,赞成刊登的占57%。而在另一个问题上,57%的被调查者支持“限制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言论自由”。国门之外也是褒贬不一,全球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的穆斯林抗议,抗议者高喊“我们不是沙尔利,我们是穆罕默德”的口号,并在法国大使馆门前焚烧法国国旗,土耳其、塞内加尔等国则禁止了《沙尔利周刊》的出版和转载。当言论自由被天真的用到打破人类某一领域的统一意志就侵犯了人民的私人领域,资本主义社会被规定下来的“天赋人权、人权至上”就与其产生了矛盾,就该被纠正。罗马教皇方济各称,言论自由有其限制,其他宗教不应该受到侮辱和嘲笑。诸如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也没有刊登《沙尔利周刊》的漫画。“我们的目标是嘲讽整个世界”的口号与道德背离,无法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同,而之后巴黎血的教训同样验证了尝试禁域要付出的代价。两次恐怖事件距离只有11个月,《沙尔利周刊》遇袭乃至近期的巴黎血案,并不是一起突发意外事件,根源在于当今西方社会新闻自由观和其对外政策的纠葛关系。

二、新闻自由——西方意识下的工具

新闻自由一词起源于西方近代的新闻学和政治经济学,其基础包括天赋人权、观点的自由市场等四项,一般认为第四项由弥尔顿提出的言论自由是西方第一个明确的新闻自由理论。新闻自由理论被广泛的运用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之中。然而,新闻自由的程度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与其他权利冲突时该秉持什么样的自由,司法和立法一直都没有能完美的阐明解决,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的混淆难解,也使得有心人找到了个人权利和社会公职之间可以利用的间隙。在这种先天不足、后天争论的境地,给西方国家对外战略和文化侵蚀政策提供了暗度陈仓的绝佳场所。

毫不夸张的说,当今世界西方国家所谓的新闻自由体系是资本主义的特权,是富商与政客的“言论自由”,资本是媒体正常运营的根本保障,资本主义世界的资本掌握在资本家和财团手中,他们是政治要员的背后支持力量,三者之间注定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政要们掌握政权制定更有利于自身背后财团的经济政策,财团负责吸收更多的资本壮大利己党派的力量,但遗憾的是媒体没有能力得罪其他两者中的任何一环,为媒体生存为生存利益他们就无法完全拒绝自身背后资本支持者和政治家的言论要求,在关键问题上无法贯彻真正的人权和公理,现今新闻媒体集团的主要掌舵人(董事会)通常都是资本财团的成员或者代言人。

《沙尔利周刊》也是一样,一方面作为一份批评型刊物,一定程度代表了法国左翼党派的言论自由,继承了极端左翼的激烈言词和讽刺风格;另一方面,出版的信息产品必须满足某一类读者获取信息的需求,才能让自己获得一批忠实的支持者令自身产业为继。《沙尔利周刊》之所以能够树立起如此强烈的讽刺风格,必然有着一定社会群体接受、甚至需要此类新闻形式,在这种模式下,法国左翼极端党派充当着周刊的背后支持者,为数众多的民主主义狂热分子则成为了歇斯底里讽刺的忠实受众。如今巴黎的悲剧事件,与西方国家自身的对外蛮横的战略政策难脱干系,甚至该由激进分子们买单。生命的鲜血流的无辜,一切的牺牲都来自西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的争斗中,而真正的凶手,也许在制定完新一轮侵略政策之后,慢慢小酌上一杯鲜血般红艳的葡萄酒,继续醉心于下一场资本和霸权的盛宴。

在穆斯林和《沙尔利周刊》的反对者眼中,枪口的准心实则是西方国家对世界其他地区咄咄逼人的宗教和种族歧视。一切确实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伊斯兰教与信仰上帝的西方世界进行了漫长而血腥的斗争,两者由于宗教信仰中神的绝对唯一性烽火一时,杀戮在欧洲和穆斯林人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仇恨。近代西方国家在对伊斯兰世界的较劲上产生了绝对的优势,一方面对伊斯兰教信仰的亵渎事件和穆斯林生存空间的压迫不断升级,穆斯林受歧视感和戒备心理不断加强;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掌握着世界新闻话语的主导权,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按照其意志进行不对等的流动,由于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创造一个声音之后广泛播发可以对人们的思想进行广泛而长久的影响,引起盲目的信任和追随。导致了西方世界刻意丑化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行为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受众最大限度的信息接收,潜移默化地导致了人们对伊斯兰教的仇视和恐惧。

“9?11”事件之后国际社会对来自中东地区的恐怖组织抵触心理更加严重,在新闻广播的催化下,形成了对伊斯兰教及其信徒“爱屋及乌”的负面情绪。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一度把阿拉伯乘客列入和国际海关和航班的“特殊检查对象”。这样的不礼貌同样遭到了穆斯林的反感,很多无辜的阿拉伯人在受到歧视和冤枉后感到愤怒和悲伤,甚至逐渐趋向恐怖主义报复西方世界的极端思想中。袭击事件后的2015年2月法方随即派遣航母打击伊斯兰国,被外界视为替沙尔利周刊报仇的直接动作,十一月巴黎遭到了Isis的血腥“回敬”。种种原因交杂之后,一场横跨民族和宗教的相互对峙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带来无情无尽的祸端。

子之矛攻子之盾,看似讽刺的漫画讽刺着西方为之自豪的民主自由,长期的政治宣传让人们将私欲凌驾于他人名誉之上,披着自由的伪面具尽情放肆,并觉得这是理所应当,换来的不是真正权利,而是对他人内心纯净信仰的亵渎。在恐怖事件发生之后就有学者指出:“《沙尔利周刊》的漫画并没有反伊斯兰教,他们的嘲讽对象是一切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3]”最后,因果循环,自食恶果。

三、结 语

逝者逝矣,在这值得哀悼和深思的一周年之后,周刊遇袭事件被载入史册,如同当年十字军与穆斯林之间倾尽江山的烽火连天一起淡忘在历史不断翻去的篇章之中。而对新闻自由真正追求的号角,则会像反对恐怖主义一样,一直传唱下去。夜深人静,笔者收笔之余,衷心希望未来的世界能像《沙尔利周刊》从前说过的那句温暖的话一样:“爱比暴力更有力”。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人权宣言[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198 4UTRAkq777uootMHa-nqd-5Fw-xsSv86snUlo9L-Sqm0U7GRXSjY7XiK8WMvSNtCvKD5rO1dxsceM3-waK.

[2] 樊婷婷.美媒因拒刊登沙尔里周刊与学者展开谩骂[EB/OL].观察者网,2015-01-08.

[3] 被袭的沙尔利周刊究竟画了哪些漫画[EB/OL].直观中国.

[4] 米兰.法国沙尔利周刊事件波及尼日尔[EB/OL].北晚新视觉,2015-01-20.

[5] 宋宇.境外媒体:为何美国没有讽刺漫画沙尔利周刊[N].参考消息,2015-01-12.

[6] 张秀晨,李志豪.今天,巴黎是反恐的首都[N].法制晚报,2015-01-12.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推荐阅读

庆祝建党95周年 走进党报历史长廊
  回首过去的95年,我们的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我们的党风雨无阻、成就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风华正茂,笔耕不辍,砥砺前行。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正是95年征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详细】庆祝建党95周年 走进党报历史长廊   回首过去的95年,我们的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我们的党风雨无阻、成就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风华正茂,笔耕不辍,砥砺前行。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正是95年征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