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研究部文集>>寿川>>新闻阅评

顶天立地的独家报道

——要闻四版“深阅读·关注公车改革”系列报道评析

寿  川 
2016年05月10日16:2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小字号

12月7日起本报要闻四版连续3天刊发“关注公车改革”系列独家报道,聚焦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各省区市车改的成果和进展,在公车改革今年底“收官”之际推出,既抓住了关键的时间节点,也为公车改革重大举措的落地起到很好的检视作用。三篇报道高端独家,不仅导向鲜明,同时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主动地回应了百姓关切、化解了疑惑、澄清了“情绪化”“推测性”传言,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改革、督促改革的合力和氛围,堪称是一组“顶天立地”之作。

看点一:高端权威独家披露

这一系列最大的看点是权威与独家。9月初,考虑到去年7月启动的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要在今年底“收官”,要闻四版提前4个月着手策划准备“车改一周年”报道,联系采访中央车改办、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获取了独家采访权,并拿到了大量权威数据及相关权威信息。经过长达近4个月的采写、打磨、修改、编辑,六易其稿,字斟句酌,最后结合近期改革最新进展,分三篇稿件见报。

从具体报道来看,第一篇《中央车改办详解车改进展》,聚焦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的车改,权威盘点改革成果,针对怎么理解“全面完成”的含义、改革后如何公务出行、如何巩固车改效果等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回应;第二篇《地方车改:每人每车都要统计到》,重点着眼于地方车改的进展;第三篇《中央车改办答疑地方车改》,重点关注地方车改中争议最大的“补贴”问题。三篇报道中很多数据均为首次公布,并在全国媒体中首次披露备受关注的“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方案年内公布”这一权威信息,报道29个省份的改革进展,引发线上线下的极大关注。

看点二:解疑释惑回应关切

三篇报道紧扣基层公务员和广大读者的疑问来设问作答,例如“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车改改了多少”“地方车改推进情况如何”“能否做到真正节支”“补贴会否成为新福利”“如何避免车补公车‘两头占’”等问题,不仅是车改政策的难点所在,而且契合社会关注,为公车改革落到实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篇报道形式一致、结构相仿,小标题都是“问题+回应”的主副题结构,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到关键性回应。三篇报道的内容,紧扣读者最关注的问题来推进,前两篇呈现进展,最后一篇解答疑问。这种设计和编辑思路,充分考虑受众需求,体现了编辑在处理新闻时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贴近性。

纵观这三篇报道,不仅谋篇布局高出一筹,同时也体现出很强的思想性。文后配发的短评《直面复杂 改成改好》《直面关注

转变思维》,把车改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今后改革的方向点明点透,不仅让人看得明白,也让人认同为什么这样做。这种言简意赅地传播独家观点、表达党报立场的做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体现了“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的高度,又具有了“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的亲和力。

看点三:多种形态扩大传播

为了让文字稿活起来,要闻四版的编辑们下了功夫——版面设计大气清新,精心运用多种版面要素,在要闻版寸土寸金之地拿出三分之一的版面,涵盖大标题区的引题和主题、正文和梳朗的小标题、编者的话、短评、图表、二维码和网友热议以及“深阅读”的栏头,组合式的编排内容丰富,效果突出。

比如,根据稿件核心内容,精心设计中央和地方两个“车改时间轴”图表,清晰地呈现出改革进展和改革成果,文图结合,相得益彰。各大主流网站、客户端次日转载文章时纷纷配发本报制图,让车改过程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本报稿件在新媒体的传播效果。

再如,本次系列报道策划特别注重报网互动、编读互动。在每篇报道文尾刊载征求群众意见的二维码,让读者通过栏目微信“扫一扫”,即可表达对车改的意见建议;要闻四版通过版面官方微信公众号、电子邮件等形式收到近百条群众意见,利用新媒体与读者进行互动讨论,并于第三篇报道见报时以《公车改革补贴,多向基层倾斜》为题,将“网友热议”择要刊发。版面通过主动作为,有效扩大了报道影响力,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这一系列三篇报道以问题为主线,展示前阶段成果、明晰下一步举措,用权威事实和权威声音直面改革的热点与难点,积极回应基层公务员和社会舆论对公车改革的重大关切,基调客观、内容充实,体现了本报高出一筹的策划水平和设置议题的主动意识,值得充分肯定。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5年第41期)

 

 

(责编:戴莉莉、程惠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