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出版为人们带来精神食粮 "知行合一"是工匠精神DNA

傅伟中
2016年06月06日10:3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知行合一”: 出版人的DNA

  核心观点:时下各行各业热议的工匠精神,其核心的DNA,从思想史上来溯源,我认为说的还是“知行合一”。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傅伟中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催生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关键词。比如我们言犹在耳的“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在热议的是工匠精神,大众的解读不外乎是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专注极致,追求卓越。而财经学者吴晓波说得更为形象,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粘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人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微信上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似乎都在为工匠精神背书。很多人乐于转发,其实未必真正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其中流传甚广的一例说的是全世界年纪最大的三星主厨,年已86岁的日本人小野二郎,他是师傅中的师傅、达人中的达人,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地位,而“寿司第一人”的美称更是名满东瀛。他的一生中有超过55年的时间在做寿司,他对每一味食材、每一道工序都有明确的标准和流程并且绝不含糊,一名学徒在他的店里甚至可能需要花上10年的时间才能拿捏好拧毛巾的力度与分寸,因此他对寿司所注入的精神,以及技巧堪称世界第一。

  小野二郎孜孜不倦地造物是为人们带来美味的寿司,而对出版而言,我们造物的宗旨是为人们带来精神食粮。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出版人工匠精神的DNA和小野二郎做寿司有什么异同?

  从日本禅宗的渊源和中国心学的融摄来说,工匠精神形而上的解读其实就是“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绝不违背自己内心的标准,并且加以身体力行。江西历史上有一位思想家很了不起,他就是王阳明。自2009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王阳明及其“知行合一”思想。王阳明“心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最终发展成与程朱理学大相径庭的“王学”,并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过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王阳明起初也是程朱学派的虔诚信徒。他曾经多方寻找朱熹的著作研读,并且拜访求教当时程朱学派的大师级人物。但他对程朱理学思想的膜拜因一件事情而彻底改变了。据说,当时他按照程朱理学所强调的“格物致知”,面对窗外的竹子静静地“格”了好些天,光是注重内心的修为而不加以实践,结果不但没有“格”出“知”来,反而病倒了。由此,王阳明开始转向其他的研究方向,最终形成了“心学”思想。他认为,事物之理都在人们的心中,只要人们发现“本心”,自然而然就能够依照伦理道德标准行事,更加注重人们内心的修养,并且付之于实践。因此,时下各行各业热议的工匠精神,其核心的DNA,从思想史上来溯源,我认为说的还是“知行合一”。

  出版虽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但从来就是既可藏之名山,又可传之后世的经世致用的哲学。有些人把出版作为毕生的事业,有的人作为谋生的职业,有的人可能把它作为副业,这其中的差别也就决定了不是任谁都能够成为好出版人的。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很多作家、学者都曾兼职做过编辑,并且颇有建树。邹韬奋、鲁迅、茅盾、巴金、林语堂、叶圣陶、顾颉刚、吴宓等,本身著述甚丰,身怀长技,同时又操弄报刊影响社会,另有夏丏尊、孙伏园、靳以、储安平、李小峰、胡愈之、范用等人,其作为编辑的身份和业绩都十分响亮,称之为“家”,咸所认同。“编辑家”这个词,很难给出完整的定义,但起码应具备一些特质,比如,家国情怀,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民的热爱;专业素养,专业知识精深,视野宽泛博大;是一个出版社、一份报刊或者一个栏目的精神核心,且该出版社、该报刊或者该栏目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人格魅力,周围团结了一批可以形成影响的作者,且与作者有着良好的互动,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即使离开一个地方,换到另外一个地方,作者和读者也都会跟着走,风格能够延续不变。这其实和小野二郎55年持之以恒做寿司有着相同之处。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做寿司还是做书,“知行合一”始终应该是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特质。

  此外,出版人工匠精神的DNA,从微言层面来说,不仅仅是对造物的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专注极致,追求卓越,还应该是对文化的温情与眷恋,对文字的礼敬与尊崇,对知识的沉潜与创新;从道义层面来说,则应该是坚持中国视野,找准出版站位,紧扣时代主题,不忘人民中心,始终葆有对传统的坚持与守望,对思想的建设与创新,对变革的承担与分享。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