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出版人的工匠精神乃务本之道 认真把每一本书做好

聂震宁
2016年06月06日10:4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工匠精神乃务本之道

  核心观点:出版人的工匠精神,首要一条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实现社会效益要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核心一条是认真把每一本书做好,坚持不懈地追求完美和极致,让每一个产品都具有高品质;不可缺少的一条是不断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聂震宁

  今年全国两会,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我们感觉耳目一新。两会期间,尤其是两会之后,经济界、企业界乃至社会各界,都在热议工匠精神。从中国工匠传统到德国工匠精神,从把握新发展理念到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工匠精神已然成为社会热词。至于什么是工匠精神,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出来诠释,诸多诠释大体都集中在认真执着的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持续创新、永无止境的态度上,同时也都有与各种行业紧密相关的具体诠释。那么,作为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业,如何来认识我们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应当予以认真思考并切实践行。

  出版人的工匠精神首要一条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这是一切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的出版人必备的精神。早在20世纪初,中华书局陆费逵即在他《书业商之修养》一文中指出:“书商的人格是最高尚最宝贵的……如出的书有价值,使人读了获益匪浅,能贡献于社会,书业商的人格即高尚。”正因为如此,陆费逵才称得上现代教育出版的第一人。20世纪40年代,生活书店原总经理邹韬奋在他《事业性和商业性问题》一文里强调:“如果因为顾到商业性而对于文化食粮的内容不加注意,那也是自杀政策,事业必然一天天衰落,商业也就随之衰落,所谓两败俱伤。”也正因为始终坚持出版业的事业性,妥善处理事业性和商业性的关系,邹韬奋才被誉为“出版事业的楷模”。

  出版人的工匠精神核心一条是认真把每一本书做好,坚持不懈地追求完美和极致,让每一个产品都具有高品质。首先是决不放松内容质量,要做到字斟句酌、如琢如磨。大编辑家叶圣陶指出:“加工之事,良非易为,必反复讽诵,熟谙作者之思路,深味作者之意旨,然后能辨其所长所短,然后能就其所长所短而加工焉。”而且,“一句话一个字都不能放过”。除内容之外,出版人对校对、设计、印装质量也要做到一丝不苟。当年邹韬奋曾发誓,第一不能容忍错字,第二不能容忍脱期。为此,他经常蹲在印刷所和工人一起排版、改错字以致通宵达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范用说过这样感人的话:“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别人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封面也很漂亮。”纵观出版历史,大凡优秀的编辑出版人,无不是既会联系作者,又会设计选题,善于谈稿组稿,长于编辑加工,严于校对整理,精于版式封面乃至认真回复读者来信、到书库打大包……有老编辑家称:出版是个手工活。诚哉斯言!大凡工匠总是从精于手工做起的。

  出版人的工匠精神不可缺少的一条是不断创新。用中国古人提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要求出版创新最为恰当不过。出版机构总要不断地出版新书,从理想的境界来看,每一本新书都应当有其新意所在,否则便可能是低水平重复出版。商务印书馆原董事长张元济在100多年前就说过:“平生宗旨以喜新厌旧为事。”所以才有了20世纪初叶商务印书馆的《新字典》《世界文库》等创举面世。邹韬奋主办“生活”系列周刊和生活书店,最为主张“要有创造的精神”,这才有《生活》周刊每周必有新意,全面抗战爆发后,生活书店好书成阵,门庭若市。也正因为出版人坚持创新,才有了鲁迅提携萧红,郁达夫寻找沈从文,巴金发现曹禺,中国青年出版社扶持《红岩》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扶持《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乃至力推《白鹿原》等不绝如缕的创新故事。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和出版人的工匠精神正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特别是近10多年来,不少出版企业进入产业化发展,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行业环境和从业者的职业心态也在发生变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人们更多关注规模、增速和利润的时候,对于秉承工匠精神专心做书自然就关注不够,许多经济效益不明显但颇具文化价值的出版物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投入和重视。产业加速发展最便捷的路子当然是资本运作和规模扩张,这时候犹如在股市上炒股,再去谈什么工匠精神,当然搞笑。可是,出版业毕竟是出版业,即便是产业化发展,其立身之本也必须是出版物生产,是做书做刊,为此,需要始终如一地提倡出版人的工匠精神,确保全行业健康地行进在务本之道上。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