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张立伟:筛选 报纸创新的起点

2016年06月21日08:18 |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小字号

“唱衰报纸”后浪推前浪,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人民日报版面编辑,勉励大家精益求精,把报纸办得更好。几天后,我在几个传媒微信群问:这怎么没人阐释?再关注各地座谈,尤其报人发言,仍少见阐释……

我来当毛遂吧!按现代阐释学,阐释是解释也是应用,也是自我理解,这自我当然指报纸。聚焦讨论一个雷打不动的事实:报纸每天都要筛选,筛选贯穿报纸生产全过程。面对新媒体冲击,报纸创新讨论很多,但似乎普遍忽略了筛选的创新。

一、刷新媒介框架

报纸筛选是通过媒介框架,这由框架理论详细论述:“媒介的框架就是进行选择的原则”,①筛选创新,关键在框架,从宏观到微观,刷新四层媒介框架。

第一层:时代主题框架。发展是第一要务,中国有“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就是中国的时代主题。主流媒体必须与时代主题同步,我多次论述发展报道是中国最重要的主流新闻,其有纵横维度。纵,是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今后5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报道;5年之后,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报道。横,现代化六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人,发展报道也一分为六:经济发展报道、政治发展报道、文化发展报道、社会发展报道、环境发展报道、人的发展报道。②主流媒体首先要及时深入报道“此时此地”决胜全面小康的六大发展,综合性媒体兼顾六大领域,专门化媒体聚焦某个领域或某些方面。什么事在顺利进行,什么事出了问题,懒发展、怠发展甚至不发展,或偏离现代化方向的反发展。2015年9月14日,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与媒体恳谈:希望加强舆论监督。“我到四川4个月了,感觉媒体的思想还不够开放,因为4个月了,批评报道一篇也没见到。”③

第二层:媒介生态框架。新媒体崛起使媒介生态大变,不同媒介各有短长,必须扬长避短。报纸,前两次生态变化都成功应对。1930年代,广播兴起,报纸就不强调独家快讯了,转向深度报道和细节描写。1960年代,电视兴起,报纸从主打硬新闻的“帮忙”,转向增加软新闻的“帮闲”,增加长篇通讯、艺术新闻与评论、闲谈、电视报道以及开设“家庭”“生活”“周末”等专栏。新闻纸也是体验纸,就是让你觉得爽!④可是,新媒体兴起让报纸狼狈万分,经常有人断言报纸必死,附和者如此之多,以至成了陈词滥调。我近几年的工作就是证明他们是错误的,现亟需生态框架创新,竖起扬长避短框架:报纸斗不赢新媒体者要削减过剩产能;发挥去碎片化的块阅读、文笔魅力等优势与新媒体差异化竞争;并在内容生产诸环节与新媒体互补性合作——就能纸媒长青、万壑松风!⑤

第三层:报纸定位框架。报业结构中,“本报”如何定位与筛选?媒体竞争是“三维竞争”,经常要考虑三个维度:如何满足受众;如何胜过竞争对手;如何体现并增强自身实力与特色。受众、对手、自身,三点连成“定位三角”,定位是在三者之间综合平衡,一个成功的定位,就是发挥自身优势,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为受众服务。⑥

定位决定版面。报纸改版,说“整容”“亲和”……没瞄准红心,改版的实质,是呈现或调整定位,哪些内容要增加、减少、删除或培育,从版面设置、版序安排预先筛选。定位或改版,决不能“受众至上”,筛选从根柢上否定“受众至上”,受众喝高了来篇稿件,你登不登?具体到定位,受众至上忽略了竞争,如《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都受众至上,两家会有相同的版面、相同的热点、相同的专题策划……在狭小红海杀得血腥不堪。受众至上也忽略了媒体能力,赵超构不同意《新民晚报》开国际新闻版,理由是晚报没人才优势;而能力的另一面,是媒体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超越受众视野不断创新。梭罗说:“并非所有书籍都如同其读者一样狭隘!”——建议报人把这贴到抽屉里,随时拉开看看。受众、对手、自身,三者都不能至上,要至上,三者平衡的“定位”才至上。由定位而版面,才有本报的独特筛选。

第四层:采编实务框架。以上框架最终落实为从记者到总编的采编实务:选题、写稿、修辞、编排……付印前选定头条,才是一天筛选的结束。

以上四层框架,原框架理论主要研究第四层,人详我略。创新在前三层,让隐含者凸显、由自发而自觉,根据国情(第一层)、新媒体(第二层)、报业结构(第三层)刷新媒介框架,再落实到第四层的操作。四层筛选是办好报纸的起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是创造3种媒体价值:

——节省受众成本。新媒体兴起,大大增加受众成本。节省成本也有,如货币成本降低:好多免费,但稍有生活阅历就知道,免费不便宜。免费就有成本,安德鲁?基恩一针见血:“免费的信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劳而获,最终,我们将为甄别和使用这些信息付出最昂贵的代价——时间。”⑦岂止时间成本呢?还有心智成本(从一大堆相互竞争的信源中过滤信息、辨别真假,在这分工细化的时代,你还得是自己的编辑、自己的把关人、自己的新闻聚合器……累死了!);交易成本(一言不合,网友骂你装,你去回应——互动升级为互撕)……新媒体的“传播成本”至今被忽略,而正是成本大增,使传统媒体的传统功能——筛选——愈发重要,用定时、定量、可信赖的专供信息,帮受众节省时间、心智、交易成本,他会怎样?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说:由于互联网大量充斥劣质信息,精英阶层很可能会更多地依靠成熟的新闻机构来获取新闻。⑧

——纸上信息增值。说报纸是“载体”容易误导,那张纸不是传送带一样的载体,输入与输出的信息大不同。筛选始终伴随专业化的媒体生产,见报,就是从万千信息中选出“这一个”来制作、来凸显。不仅有绝对凸显(相对不见报信息),还有相对凸显(见报的版面、篇幅、标题、图片、修辞、频率等),这双重凸显为信息“增值”,就是传播理论讲的“授予社会地位”。

授予地位,还因纸网对照继续增值。你试试采访一位企业家,告诉他本准备见报的稿子“只”用于本报网媒,看他如何O嘴以对!稍有媒介素养,他会不听你忽悠,他凭常识知道,同一原创稿子,见报与上网大不同。“只”上网,绝大多数是淹没在网络碎片的汪洋大海,少数引起重视,但又被继起网络热点冲淡,只上网的稿子会因如海的噪音污染而“贬值”;而见报,印刷在与海量信息隔离的纸上,却会“增值”,因为排除噪音污染、精确制导给本报读者,这是第三层凸显:定点送达凸显。想不到吧,正是在纸上,在这张目前受到极度诋毁的纸之上——三层凸显的鲜花绽放!

——实施社会管理。罗伯特?帕克说:“日报主要是捕捉和聚焦公众注意的一种设计”,当时,电话和电报把世界变成巨大的“耳语长廊”,但报纸要毙掉数不清的新闻,把选出的条目按相对价值重新排序,正是对报道内容的挑剔,成就了报纸的权威性。⑨

如今,网络和手机把世界变成“喧哗广场”,所谓众声喧哗,凭常识判断是谁也听不见谁,像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凭学理判断是:缺乏共识的“意见自由市场”,只会“真理越辩越昏”!因而亟需传统媒体来聚焦公众注意,把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凸显在探照灯下,把个别人和事通过报道转化成公共资源;而凸显的另一面是矮化:不见报、不炒作。筛选,就是行使凸显和矮化的双重权力,所谓议程设置、舆论导向、凝聚共识等等,都由此而来。

二、迷失“过度互联”

筛选如此重要,但有些报纸别说创新,连坚守都没做到,它们迷失于从互联网筛选。如下场景见怪不怪:记者上网找选题;编辑盯网改稿件;主管安排:网上这很火,你去采访一下;截版时刻,网络热点导致版面调整……⑩这样过度互联可相当危险。

英特尔前高级副总裁威廉姆?戴维德出版专著:《过度互联》,其定义:“当一个系统内外的联系急剧增加时,系统或部分系统难以适应这种增加而产生的后果,这时,整个形势就会失去控制。”他分析诸多过度互联,恰恰说到报纸,“很不幸……直接进入了过度互联”,“从互联到过度互联,纸媒产业一夜之间告别了繁荣,陷入了困境。”⑾

互联网是好东西,吃饭也是,你一顿吃十碗八碗,那是过度吃饭。过度依赖互联网筛选(以下简称“网选”),就有以下迷失。

放大认知弱点。心理学证明,人有本能的认知弱点。罪魁祸首既非互联网,也不完全是人,而是两者的倒霉结合。网络是“热点驱动”,2016年3月14日22时,我进入PC端“百度首页”,看到这些“实时热点”:李晨上演短裙杀/佘诗曼晒剧本/女友卸妆后老8岁/郭碧婷杀马特造型/男孩撞脸小岳岳/小偷入室油炸花生/公交搭讪求婚成功/网友拒还红包捐款/李冰冰晒照遭调侃/我国确诊黄热病/一元纸币退出市场/大叔体内钓出虾/基本工资预涨10%/小卖部拍173万/鹿晗重返歌坛/发动机内现白糖……比较PC,移动端首屏容量小,更必须热点优先。热点何来?来自大众趣味,其中很多娱乐八卦就不奇怪了。

筛选者遇上热点,会放大人的认知弱点。一是易得偏见,容易得到的信息更吸引注意力,对判断有更大影响。轻松易得和突出显示(这又是网媒的长处,用多媒体渲染得重要或恐怖到爆)的信息,容易使判断偏离理性。网上看到飞机相撞,新鲜热辣血淋淋……你甚至退掉机票去坐火车。二是损失厌恶,损失比收益更令人关注。损失一笔钱的痛苦大于获得同样一笔钱的欢乐。⑿网上这很火,担心竞争对手抢先,担心漏掉大新闻,本不想报道也非要去插一脚。

个体弱点倒也罢了,但从记者到总编都重视网选,还会叠加群体弱点:集体思维。个别成员最初有错,但他们彼此反馈,或出于维护团结,不愿指出同事的错误;或担心提出不同意见受孤立,将决定权交给强势领导;于是集体以为自己是正确的。⒀这几种认知弱点交叉感染,症状日趋严重。但报纸版面有限,网选的直接后果,是把四层媒介框架筛选出的内容挤到角落甚至枪毙,因为担心它在网上得不到关注。

报纸产品趋同。更多报纸这样做会怎样呢?就是产品趋同。四层媒介框架是追求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化;齐步进网上自助餐厅,主食必然趋同。以下是2009年的活色生香:

“都市报新闻覆盖的空间前所未有地扩大,各地都市报中最好看、最新奇的故事往往不在有传统优势的本地新闻版,而是在网络帮助下建设的国内新闻版。……

“一些都市报的国内新闻版面成了突发事件和网络消息集散地,某些报纸的娱乐版成了八卦消息‘网扒平台’……越来越多的编辑用百度、谷歌搜索资料,然后以‘新闻链接’的方式放在报道后面……

“过去惯于同城媒体‘对表’的都市报,找到了一个又快又好的新对象:网络新闻热点排行。”⒁

都市报,以前就因同城媒体对表而趋同,现增加网选趋同。两个媒体趋同,必有一个是多余的!较弱的哪个,要作为过剩产能淘汰。时间最幽默,2009年干得欢,2012年拉清单,那年都市报成了下滑最凶的报种!今天的报纸抄袭昨天的网络,既不快活也不不快活,报纸的一生是多么的、多么的长啊……

泛新媒体崇拜。由网选趋同岂止都市报,还有更多报纸网络对表,造成泛新媒体崇拜。崇拜新媒体本来就错,那是“新颖谬误”——新旧非黑即白、凡新必好。泛崇拜,错错错!泛者,肤浅也、泛滥也,就是既浅又滥地崇拜新媒体。如说:传统媒体要转型为新媒体;如说:报纸错失转型网络主战场的机遇……广电如日中天时,好像没人说报纸要转型为广播,或报纸错失电视主战场,这是泛新媒体崇拜才有的怪现象。

媒介生态中,不同媒介唯有扬长避短,才能差异化生存。泛崇拜却一次次向新媒体对表。这两年,一半儿眼红微信一半儿贪、一半儿美国刮风一半儿追,连报纸也要打造“平台型媒体”,据说核心是结合用户参与和专业筛选,有人论证它是未来媒体的发展模式,或融合发展的主流模式。这论证愈严肃就愈滑稽,关键是,传统媒体的筛选与新媒体的参与,是两者的最大区别,它们从根柢上是矛盾的。结合参与和筛选早就有,报社设群工部、登读者来信不就是?!

但真理多跨一步就是笑话,2005年《洛杉矶时报》运行“维基社论”,“联合一个共同体中的读者以追求真理”。涉及伊拉克战争的社论称为“战争与后果”,邀请读者互动。仅仅两天,社论被编辑了150多次,大大增加了长度和范围;第3天,社论加入了色情。只好沮丧地撤掉——“不幸的是……一些读者令这个网站充斥着不恰当的材料……”⒂传统媒体只能在极有限的程度、极有限的范围吸引用户参与,那是媒介能力,是优是劣看你如何用;更重要的,媒介能力有刚性和不可塑性。

我专文论述过媒介能力,⒃现只说大象和跳蚤。跳蚤可以跳到身高200倍的高度,大象充其量跳到身高的0.2倍,大象的弹跳力是跳蚤1‰。有好心人劝告大象:好好努力,争取早日超过跳蚤,你的肌肉比跳蚤更强壮……笨笨的大象失了方寸狂跳不已,一边对表、一边找些神理论给自己打气,像“用户至上”或“受众思维变用户思维”或“像新媒体一样互动”……都是既浅又滥地崇拜新媒体,关键是:你愿不愿在社论中加色情?!

淡化时代主题。新媒体热点优先,热点后浪灭前浪,必然信息碎片化;很多热点又是大众参与……众声喧哗中“歪楼”是常态,话题不断转移,从混凝土聊到山羊,突然来个红包,大家就去“谢谢老板”“谢谢老板”“那个发红包的人真帅!”……人人有麦克风,把信息碎片化推向了极致。

健康社会总是永恒的双向运动:一边多元化,一边中心化,两者永远在同时进行。愈碎片化愈需要聚焦,愈是“去中心化”,愈要“再中心化”。主流媒体着眼时代主题的筛选,正是把受众注意力集中到全面小康、现代化……你跟碎片跑,必然淡化时代主题。我曾论述发展报道蓬勃发展,是中国新闻实践的一大景观。2009年11月,我用百度搜索“发展报道”,出来2000万条;对比前次记录,2007年百度是151万条;仅仅两年,增长13倍多!⒄现在又过了6年,想必会更多吧。2016年3月14日22时,全国“两会”期间,我仍用百度搜索“发展报道”——1280万条。那天全国政协会议闭幕,俞正声强调全面小康等不来,必须咬牙聚力奋力前行,怎么“发展报道”比6年前减少1/3强?这当然不是一天的数据,但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确立“五大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新境界,发展报道也该增多呀,怎么会减少1/3强?——这可是大数据呀!谁来解读?当然不能单一归因,但追风网上热点,淡化时代主题却是重要原因之一。

且看实际调查:“很多一线记者坦言,在日常的新闻采写中,往往由于疲于应对追踪网络热点,并没有太多精力去提升个人的采访技术和写作技巧。……很多记者的日常工作成了对网络热点的‘求证’和‘辟谣’”。⒅——求证和辟谣是核实,核实的前提是筛选,否则,宇宙之大、苍蝇之微,你核实得过来吗?而筛选是一整套新闻专业技能,它也是用进废退的,你在网上求证和辟谣中一惊一乍,让你报道时代主题,你也出不了好作品!这不是互联网+,是互联网枷,古人名言现有了鼎足对:磨墨墨磨、弄猴猴弄、+网网枷!

三、企业文化建强队伍

人加网变成网枷人,网枷人队伍困惑、士气低落,一惑追不赢新媒体,二惑报纸垮塌无可奈何……没想这两者有因果吗?你追新媒体,哪怕成第二个百度,全国“两会”期间也是:女友卸妆后老8岁/小偷入室油炸花生……百度推荐这些没错,毕竟,要有主流媒体聚焦全面小康,也要有其他窗口偷窥女友卸红妆,媒介生态才平衡。而你去追新媒体,媒体趋同,必有多余,你成山寨新媒体,你也多余;而报社的资源(资金、设备、人员、产品设计、客户关系等)总是有限的,狂追新媒体的另一面,必然减少对报纸的投入,报纸怎么不垮?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必须回到根本,从筛选找回报纸的价值起点,前提是退出过度互联。过度互联源于人的本能弱点,而文化能塑造与升华本能。筛选几乎涉及全体员工,那就适用企业文化。它把“我”上升到“我们”层面,建强“整体”队伍——走出困惑重振报人士气,规范本能实施筛选创新。兹讨论三点:价值观念、员工榜样和管理制度。

价值观念:筛选之指南。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它回答本报存在的意义,什么力量把我们团结起来?对外,向社会承诺本报贡献;对内,给员工提供行动指南。《科技日报》出版1万期时大声宣布:“我们一起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我们一起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我们一起唱响产业振兴的旋律……我们一起赞美科技造福民生的力量……”。这4类,就是该报要抓的大新闻,为员工提供目标、方向感和成就标准,并通过员工个人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优秀员工:筛选之榜样。指南落实到操作,要靠人与制度双重保障。人,是塑造、认定和表彰优秀员工,那是筛选指南的人格化。记者分布四面八方,不可能每天言传身教,先在内部树起榜样,人们就会向榜样看齐:他怎样选题、怎样采访或写导语……再对少数榜样作修正,让其符合本报文化。

榜样特征:一是代表性。榜样是价值观的人格化,价值观重于报道轰动也重于利润,只有用本报价值观创造轰动或利润者,才是榜样。奖赏违背价值观的人,嘲讽会纷至沓来,还会助长“成王败寇”的风气,让员工无所适从。二是多样性。单个榜样体现价值观的某一方面,榜样群体多方面体现价值观。多样,当然包括善用新媒体,退出“过度互联”不是退出“互联”,高度互联已成当代特征,认清这现实,探索本报的“适度互联”。适度,包括联/或不联、用/或不用新媒体于采编、印务、发行、广告、活动策划……这所有领域都要有员工英雄。

三是激励性。报纸士气低落,且听一位总编说:某些记者“工作上不再积极创新……敷衍态度和畏难情绪使他们习惯于夸大困难,甚至从‘利己’角度有针对性地挑选容易操作、能拿高分的题材”,“报纸同质化日趋严重,亮点和可读性大打折扣……三年前,自觉申报专题方案的记者层出不穷,如今就算我亲自做好特刊策划,主动请缨者也少之又少,偶尔还会出现任务难以完成的糟糕局面。”⒆——偶尔完不成是糟糕,但不是最糟糕,哪怕偶尔完成,都是好苗头,奖励成功者,使成功有可能性,也有人情味。这人格化榜样对士气的激励,远大于动员、培训或罚款……因为它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标准,还有遇到困难可请教的身边同事。奖励的目的是复制成功,必须设立绩效标准,优异业绩的关键是员工要接受超出其正常工作职责的挑战;必须跟踪绩效表现,员工额外努力要得到赏识,没有人记分,输赢又有什么意义?坚持这两个必须,就会有人复制,再奖励复制者,把士气点点滴滴激励起来。

管理制度:筛选之规范。筛选指南落实的另一保障,是靠制度形成筛选的文化规范。主要有:

——考评制度。网上热点与本报定位无关,写得再好,不让见报或不给高分;乱抓网上热点,缺乏核实出毛病——重罚。当然,更重要是以考评为指挥棒,让四层媒介框架程序化、惯例化。《春城晚报》规定国际国内新闻每天一两个版,老老实实做本土、原创,近年报纸花落一地,人家发行量飕飕上升。

——采编制度。尤其采前会、编前会、专题策划,我论述过“把奥德修斯绑起来”,为了不被海妖歌声迷惑,老奥要求部下将他绑在桅杆上。新浪网时任总编辑陈彤回忆:某次媒介高层聚会,突然手机短信此起彼伏,然后不断有人起身给报社布置如何报道……因为新浪发布了头条新闻。过度互联根植于人的本能弱点,但人也是唯一能警惕本能的动物,通过制度化安排,减少出错概率。网上线索是否有价值,不能由个人决定,要由采前会等判断,未经确认的选题不予采用。⒇你同网红抢什么时效,你想当网红?!

——奖励制度。朝夕选稿改稿,领导习惯说:标题不亮、导语瞎……这当然必要,但建强队伍,同样甚至更加必要是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多欣赏员工的长处,因为人只能从长处发挥,不可能从短处,哪怕是已经弥补的短处发挥。长处成功就给予奖励,给精神、物质多种奖。罗斯福说:“不必在意个人的缺点,先告诉我每个人能做什么”,他因此建立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强的内阁。让员工做适合自己、发挥所长的工作,是报社最稳定、最牢靠的竞争优势之一。

——庆典制度。标志里程碑的文化盛宴。逢五逢十庆祝、读者节、研讨会、广告商联谊会……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扩张影响力。

对内,庆典强调价值观,也是表彰先进的好时机。1991年《新民晚报》复刊10周年,编3本书:《十年拾穗》(新闻作品选)、《蔷薇花三百朵》(新闻小品选)、《我办新民晚报》(业务论文选),总编辑序:“这是大家的得意之作、代表之作,是好中选优的产物……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21)价值观作为筛选指南,贴在墙上挂在嘴上作用不大,效果更大的传播是靠作品、实例、成功采访故事和英雄记者传奇……它是由本报历史决定、竞争者所不具备的“公司记忆”,借助庆典收集整理,用鼓舞人心和理想主义的词汇,说明本报价值与方法的独特之处,其对员工、尤其新员工的影响是长久而深刻的。

对外,庆典强调价值观,也是重申对社会的承诺:本报贡献何在?通过新闻、特刊、广告、展览、参观、咨询、有奖征答、专题画册、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线上线下向公众传播价值信号。用户(读者和广告商)购买报纸基于两种标准:使用标准和信号标准,前者是衡量“使用-满足”;后者是前者的价值信号,承诺“哪些”满足。波特强调企业要同时提供两者,“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只强调使用标准而不满足信号标准。”(22)

君不见、君莫舞,这就是说的报纸啊!近几年,有多少报纸停了读者节、广告商联谊会?有多少报纸搞个年会都小手小脚、小里小气?对庆典不作为要付出代价,你在文化象征如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的年代却蔑视文化粗人一样裸奔……它是有后果的。一边“报纸将死”响遏行云,一边自我矮化不发价值信号,你还想“授予地位”?你的地位都惹人怜:玉颜不及寒鸦色、宫花寂寞红……报纸的使用标准还有特殊性,它很难量化,信号标准就愈发微妙而重要。对新用户,购买本报的唯一判断就是价值信号;对老用户,不管别人如何说三道四,也要向他们重申购买本报是完全正确的决策!

习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勉励报人不忘初衷。对报纸,什么是初衷?400年前报纸产生就要筛选,无日无刻不筛选到如今,就是初衷之一。回到根本,从这最传统的地方创新,从迷失回归正道,以企业文化建强队伍焕发整体活力。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奋力拼搏扭转乾坤,拼搏不是要苟延残喘,而是要在决胜全面小康、中国现代化中作出独特贡献。万一这张报纸因不可抗力意外消失,会给世界带来不可弥补的缺憾,世界会怅然若失!(作者为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原载《新闻战线》2016年第5期

注 释:

①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111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②张立伟:《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第二版),第19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③曹笑:《四川省纪委书记王雁飞:批评报道同样是主旋律》,华西都市报客户端,2015年9月16日。

④同注2,第173页。

⑤张立伟:《从竞合关系看报纸内容生产转型》,《新闻记者》2015年第11期。

⑥同注2,第5页。

⑦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第44页,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

⑧张喆:《谷歌董事长新书谈互联网未来》,《东方早报》2013年2月4日。

⑨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第301、30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⑩参阅调研北京、上海报业,王学峰:《今天的策划环境:报纸新闻流程的“网络冲击波”》,《中国记者》2009年第10期;林颖颖:《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与上海报业集团数位一线新闻从业者的交流》,《中国记者》2016年第1期。

⑾威廉姆?戴维德:《过度互联——互联网的奇迹与威胁》,第Ⅷ、14页,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⑿理查德?H?泰勒、卡斯?R?桑斯坦:《助推——事关健康、财富与快乐的最佳选择》,第26、35页,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⒀伯纳·派顿:《身边的逻辑学》,第194页,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⒁同注10。

⒂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第172~173页,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⒃张立伟:《认识媒介能力 开发报纸生机》,《新闻记者》2014年第10期。

⒄张立伟:《发展报道:新闻现代化的品种创新》,《新闻记者》2010年第2期。

⒅同注10。

⒆刘正红:《关注新媒体冲击下记者的生存困惑与职业态度变化》,《中国记者》2015年第12期。

⒇张立伟:《报网差异化竞争的起点》,《中国记者》2011年第4期。

(21)丁法章:《我的新闻人生》,第14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第146页,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责编:燕帅、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