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经济报道如何做到观点制胜 以软话语阐述硬主题

2016年06月23日15:01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经济报道如何做到观点制胜

在经济报道中,要主动设置议程,将“常规报道策划化、策划报道日常化”。应秉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主动做好热点、敏感问题的引导,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才能有效发声。

评论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度,在语言方面,摒弃“高、大、全”式的政治用语,坚持“官话民说”,从而令读者对评论观点入耳并入心。

经济评论从数量、质量、内容、方式、对象、手段等多个维度做文章,突破以往的单向灌输式报道,针对受众关注点和需求,抓住社会热点,改变话语方式。

在经济报道领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了很多新趋势、新特点、新现象、新挑战,受众急需听到权威的观点和解读。越来越多的经济类媒体意识到,没有独家的事实,就要有独家的评论。与其与新媒体拼速度,不如拼纵深;谈资时代已经过去,论资时代正在来临。高水平的经济评论已经成为经济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正在主导和引导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舆论发展。可以说,经济报道已经进入了观点制胜的阶段。

经济报道应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经济新闻不仅直接影响国计民生,关涉社会稳定,也反映了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形象,因而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对全球影响力的日益上升,尤其是总量居全球第二以来,中国经济更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特别是当下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各种棒杀、唱空、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在这样的国际舆论背景下,经济评论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尽管网络资讯来势汹汹,但高水平、新视角、深度解析的经济评论文章仍然不多见。在众声喧哗的年代,读者已经不满足于枯燥的经济数据,而是希望在遇到重大经济事件时,能够获得更多分析性的文章,从而了解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

作为江西省唯一一份财经综合类日报,《经济晚报》多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报社意识到经济评论在当前舆论环境中的重要性,每期报纸均在2版和3版辟出“观点声音”和“观点纵深”两个版面,专门集纳各种评论和言论,受到读者的好评。同时,在其他版面也注重配发评论和解读。

报社鼓励记者积累专家资源,确保及时发出权威解读以占领舆论高地。在以“读秒”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时代,对热点事件及时点评,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最权威、最准确的观点,是增强言论表达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砝码。

以软话语阐述硬主题

以观点统领经济报道,以软话语阐述硬主题,是《经济晚报》在写作手法上的尝试。对受众而言,特别是对江西省经济整体状况不甚了解的读者,有人物、有情节、有解释性的观点,往往比通篇充斥数字、术语的冷冰冰的八股文更具亲和力与可接受性。那么,如何让观点统领经济报道?《经济晚报》有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注重打造有影响力的评论品牌栏目。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报道江西经济新闻的关键判断从“从哪找新闻”变成了“听谁说新闻”,特别是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一些过去不常见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受众急需听到权威的解读。《经济晚报》致力于成为经济新闻的权威解读者,基于此,报社将经济评论提升至整张报纸最重要的部分,每期均将位置重要的第二版和第三版辟出来做整版的评论集纳,其中2版的“观点声音”主要集纳各种权威的观点和声音,3版的“观点纵深”则主要刊登深度的解读和评论。这种版面安排奠定了整张报纸注重评论的特色和基调,凸显了评论作为整张报纸的灵魂和旗帜的地位。多年来,“观点声音”和“观点纵深”已成为颇受读者欢迎的品牌栏目。

其次,注重用观点诠释事实。《经济晚报》在报道事实时,非常注重对事实本身的解读。“事实+观点”成了许多重大报道的“标配”,或在事实中融入观点,或在事实后配发评论,或辅以专家访谈,来解疑释惑、析事明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经济数据或事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使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2015年《经济晚报》推出的“见证国企改革力量”系列报道,每篇报道之后,都会配发几百字的记者手记,点评每篇报道所折射出的看点和深意。

再次,注重策划,主动设置议题。在全媒体传播时代,能否在第一时间推出有独特视角、独到观点的经济解读稿件,成为影响媒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报道中,报社强调主动设置议程,将“常规报道策划化、策划报道日常化”。在策划过程中,尤其注重评论类和解读类稿件的配发,使其成为重大经济报道“标配”。在操作过程中,格外注意尽可能接近读者的阅读需求,特别是围绕读者最关心的经济问题展开评析,增强评论的针对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有助于实现点滴渗透。

让经济评论更有分量和力量

评论是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实践的媒体“重器”,如何让经济评论更有分量、更有力量,更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具体而言,应着重在时、度、效三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重视时效,第一时间直面热点、敏感问题,解析重大政策事件,抢占舆论先机。在重大经济政策出台、重要经济事件发生后,读者急需获得分析解读,若在其尚处于研判和揣测阶段时发出较高水准的解析性报道,可以在舆论引导上抢占先机。

此外,相较于主动设置外界可能感兴趣的议题,及时回应外界的关切也是取得传播效果的关键一招。在密切跟踪和准确判断舆情的基础上,能否抓住热点问题、敏感问题进行有效引导,关系到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经济报道中,应秉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主动做好热点、敏感问题的引导,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才能有效发声。

其次,要注意评论度的把握,不刻意渲染和拔高。其要点在于:吃透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精神,保证方向上不走偏;密切联系政府相关部门,与专家学者深度交流,了解背景和未来动向;借助舆情收集系统研判外界对中国经济和江西省经济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加以引导。《经济晚报》的不少前瞻预判分析为事实走向所印证,既提升了报道的品牌美誉度,也延伸了舆论引导的流程,让报纸的影响力从引导新闻事件余波到未雨绸缪管控潜在新闻的源头。

再次,要注重评论的效果,从内容、形式、语言多方面追求亲和、入心、入耳的舆论引导实效。评论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度,报社非常注重通过内容的安排、写作形式乃至一字一词的选取来增强文章的亲和力。在语言方面,摒弃“高、大、全”式的政治用语,坚持“官话民说”,从而令读者对评论观点入耳并入心。

在具体的改进创新过程中,应考虑到经济报道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果流于数字堆砌、从概念到概念,则枯燥无味,欠缺可读性和吸引力。因此,《经济晚报》的经济评论从数量、质量、内容、方式、对象、手段等多个维度做文章,突破以往的单向灌输式报道,针对受众关注点和需求,抓住社会热点,改变话语方式,推出一批有分量的评论稿件,在报道的时效性、权威性、预判性、解释性、生动性、丰富性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取得了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最后,在评论的视角上,立足江西省情,融合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形成自身的立论高度。虽然《经济晚报》是省级报纸,但也要有国际视野,首先对全球经济大趋势要了然于胸;其次,在评论的视角上,用全球视野和全国视角来观照经济现象,有时会有不一样的角度和立论高度;再次,要让报道融入既有的全球话语体系,遵循“中国立场,国际表述”,才能保证中国声音传得出去、落得了地。

(周小雅 作者单位:经济晚报社)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