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6年5月上

两会上的媒体新兵

卢义杰 周国芳 董小红
2016年06月24日10:09 | 来源:青年记者
小字号

主持人:黄馨茹

嘉 宾:卢义杰 中国青年报记者

周国芳 齐鲁晚报记者

董小红 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

主持人的话:参加两会报道,对于很多刚刚入职媒体的新人来说,是一次锻炼与提升的机会,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去往人民大会堂,听取代表委员发言,传递第一手信息,向总理提问……媒体新人可以在两会这一平台上大显身手。而与此相对应的可能是会前对于议政话题的辛苦准备、会议期间的通宵达旦……跑两会的媒体新兵,在两会上有怎样的观察和思考?他们遇到了哪些尴尬和挑战?本期茶座,请媒体新兵畅谈两会采访经历。

多关注两会上不同的声音

卢义杰

参加过两次两会,每次都听到不少代表委员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的,总是那些不同意见。

比如,2015年人大审议立法法修正案,关于“税收法定”原则,二审稿规定税种、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但呈现在代表面前的三审稿,这一表述被简化成了“税种的开征、停征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制度”。

也就是说,“税率法定”的表述消失了。这引起不少担忧:在地方,调整税率后会不会变得随意?我记得很清楚,三审稿公布的会议后,有个同行在场外拦下了一名看上去相熟的代表,代表边走边回头边摆手说“这恐怕是要定下来的事情”,遗憾和无奈一览无余。

但在接下来的四天,越来越多代表、委员开始对这一修改“开炮”。他们在小组会议上发言,在媒体上表达,有的还组织了研讨会,一时间众多不同的声音出现在舆论场。最终,“税率法定”的内容明确写回了立法法。

辩论的胜利再次上了各大门户网站。如果没有不同声音的呼吁,“税率法定”能否明确不得而知,地方政府是否会因此而调整税率,恐怕更是一个依靠觉悟而非制度的事情了。

不同意见的“狙击”不止这一个成功例子。又比如,今年审议慈善法草案,关于“管理成本”的表述等等,同样在代表、委员以及会场之外业内人士的呼吁下改变了一些,尽管最后的修改没有让各方完全满意。

在我看来,不同的声音之所以珍贵,除了在这样的参政议政场合,这些声音可以起到反思、批判、平衡作用以完善公共政策方针的制定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仍有一部分代表委员的发言让旁听者感到无趣,这部分声音或者是根据已有的报告谈心得体会和表态,或者是谈本省或本领域的成绩。早有媒体将后者讽刺为“换个地方开本省两会”,这与那些不同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由于各个代表委员的知识层次、阅历、工作经验以及对话题的判断、观点不同,对于能否提出不同意见,实在不应该苛求。但作为传播资源有限的媒体,应该把目光更多投向敢说、能说不同意见以及能形成意见交锋的代表委员,因为作为代议制的大会,一项重大决策或现象的利弊有必要让各利益相关方充分知晓。

所以,每当听到不同的声音,我常以为这是发现新闻点的好时机。但做了几篇报道之后,慢慢发现,事实上,发出不同的声音,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那么容易。尽管法律规定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但由于个人性格使然,或者所在单位的“敏感”,发言前后有时会有小插曲。

比如,有一次,我旁听一个省的小组审议。我到得较早,看到一名基层代表正在征求其他代表的意见。她的大意是这样:她被评选为道德模范,被树为典型,但她发现自己经常被邀请到这里作报告、那里领奖,还有人请她做广告代言人、送她房子。她庆幸的是,当地妇联在思想上对她关心较多。而一些缺少思想关怀的道德模范则可能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这个话题能不能说?她小心地问其他代表,后来又问了召集人,最后大家都鼓励她 “可以说”。

她终于在会上开口了。说正文之前,她再次强调说这个话题是征求了召集人的意见的。

她的发言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有代表点评说,现在各行业都评比先进英模、典型,开展时都很积极,之后的服务和管理怎么做,相对缺乏。还有人坦言“各行各业表扬,太多,人家记不住,会嫌烦”,还表示“宣传、教育都要搞,但不能过分”。

散会之后,不知是不是因为有这番犀利的讨论,有的工作人员开始私下与在场记者商量发稿前能否给他们看看。不过,工作人员好像没注意到我,也没确切和我交代什么,我离开会场后第二天刊发了报道。

还有一次,我采访了一名律师,他给有关部门提了一条建议。从常理上看,这个建议无可厚非,但我还是辗转知道了他遇到的尴尬:有的单位希望他消除影响,还有人询问他的建议是什么背景。

我知道,其实这个律师也是发言谨慎的人。他曾经告诉我,他在两会上提一个观点之前,会考虑这个问题国家有没有解决的计划和可能性。如果有,就提议案;如果没有,就提建议,因为议案的“规格”更高一些,他说他不想打乱国家的部署。

我和同事在微信里安慰他,说他的尴尬可能是一些单位的误解,解释解释或许有回旋余地。他回答的大意是,这在社会进步过程中难免,但能让大家注意到这个问题就是一件好事。事情后来不了了之,最终也没人真正找他的麻烦。

久而久之我发现,代表委员们不同的声音,其实只是基于专业、中立立场的判断;他们中的不少人,也浸润于中国含蓄、不争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下,不同的声音在发出之前,也往往会经历内心的考量、过滤以及置身组织的权衡。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这些不同声音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某项政策的评论,还在于让一个话题脱敏,让意见表达逐渐被公众所接受,让观点争鸣成为社会进步的健康新常态。媒体最应该传播的,恰恰就是这些。

在两会的议事场里,他们和我们都正去尝试熟悉民主社会的表达之道。尽管有时难免有一些磕绊,但作为记者,我十分期待在两会上看到一个常识正在不断练习:任何国家都需要不同的声音。

(责编:霍昀飞(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