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汉听"制作人关正文:本土原创节目需要公平待遇

2016年06月24日11:13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日前,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就加强自主创新、引进模式管理、夜间920时段节目编排等问题向各卫视做了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大力度推广“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创新节目“。

国内一线的本土原创节目制作人,会怎么看待这个通知?为此,我们专访了目前拥有五个原创电视形态著作版权登记作品的知名电视人、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他一手原创设计并制作《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国民文化节目“。

人物简介:关正文,1960年生人,作家,著名电视策划、导演,电视节目制作人。北京实力电传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制作人。1985年进入中国作家协会。1995年开始进入电视领域。先后担任多部纪录片导演、总导演和制作人,作为总体设计参与众多名牌栏目创办,导演、制作了多台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和众多特别节目,是中国电视界活跃的策划人、导演和制作人之一。

信号意义大于实际作用

怎么看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发出这个通知?

答:我比较关注的是大家都在用“限洋令”这个词,而不是“禁洋令”。

品种调节,一直是总局对行业进行政府管理的方式之一。不是禁止,就保留了对外开放的基本生态。保持生物多样性已经是大家的共识,实际上文化产品也同样需要多样性的生态。

“限洋令”目前还只是针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没有涵盖互联网。但去年就有官方数据显示,综艺节目的大部分观众是在互联网上。如今,网络自制已经成了综艺节目生产的主力军。互联网视频传播的特点是观众自主点播,既不受供应总量配比的影响,也不受收看时间的影响。

所以在我看来,总局的这个通知,作为导向的信号意义大于实际的品种限制意义。这个导向的重点在于推动自主创新。在中国,这跟其他行业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

实际绝大多数节目是本土原创

鼓励原创的导向并不新鲜,为什么现在重提?是因为受到引进节目的冲击太大?

答:我们先要回到一个常识:实际上中国绝大多数的电视节目一直都是本土原创的。只是在特定的所谓现象级节目群中,才有引进版占比多少的问题。

客观地说,这些年引进版节目的确占有了相当的市场份额。这些节目品种除了满足观众文化消费的需求之外,还显著地提升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准。

尤其是一线节目、一线制作人,在认真研究外方制作规范,创造性地使用先进的制作技术和管理方式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大众国际化的审美标准。没有这个学习过程,本土原创数量再大,也是脆弱的。

这跟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发展过程是一样的。引进车型和技术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了好的汽车。在这一进程的早期,本土原创的汽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本土汽车品牌的重新崛起。尽管两者之间还有差距,但很少有人会质疑发生在汽车制造业的这一必要过程。

电视节目的自主创新也有上述过程的相似性,但并不完全相同。引进汽车制造中有本土加工的比例要求,但加工不是创作,不是用本土设计进行原部件的替代。

文化产品不一样,所有引进版本都必然伴随着大量本土化创作的努力,本土化做的不好的节目很少有成功的案例。这些与外方合作的经验不仅提升了直接参与人的经验,也提升了中国电视制作人整体的视野和经验。

这对在新的层次上实现本土原创的突破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说要实现高品质的本土创新,已经离不开国际交流,离不开与世界同行共享的经验的积累。

真正的好原创能打过引进版

引进版节目对中国荧屏还带来什么?有让你产生危机感的节目吗?

答:引进模式所引发的思考应该不仅仅是模式的问题。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由于目的不同,出发点不同,其手段和路径是有本质差别的。

如果你眼睛只盯着当下市场,只想着成为商业传奇,那么引进国外成熟模式就是最有效率的途径之一。这两年出现了不少创造了经济神话的文化企业,甚至造就了资本流向文化产业的热潮。从这个角度看,模式只是从投资转化为利润的市场要素,是注意力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内容的解决方案。

节目模式成为全球交易的商品,说明从模式到利润的追求不是中国独有,而是各国都有。

从内容出发去构建恰当的形式,还是从模式出发去找寻利润,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分歧。从内容出发去找形式,与从形式出发然后填充内容,不仅是创作方式不同,也是文化态度不同。实际上单一的模式创新,即使是本土原创的,也同样有可能与内容无关。

我们制作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都是中国母语题材,你不大可能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式。所以对我们来讲,要去努力实现的是为题材找到合适的形式,而不是为了完成一次电视形态的本土原创。

创作任何一档节目,危机感永远都有,因为你必须面对竞争。但模式,从来就不是确保市场成功的万能法宝。即使是那些直接引进的节目,失败的也占多数。优秀节目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无数细节的创新和执行到位上。有的模式在国外从未占据一线,在国内却成了领军,主要是制作和运营之功。有的模式在全球各国都是排名第一,但在国内却屡战屡败,也说明模式并非神器。

在互联网时代,本土原创节目的创新,必须以全球为参照系,在跟强者的竞争中寻求突破。只有充分发育的竞争环境,才能真正催生本土原创的优秀节目。你可以不提收视率、点击率,但你必须追求节目的影响力、追求更大规模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在这一点上,没有竞争,就没有节目的生命。

对于制作人来说,打不过引进版的原创节目,只能是自我宽慰的行业数据,不会是本土原创的真正成功。

原创需要公平待遇

广电总局出台的这个通知,对当下荧屏会带来多大影响?

答:原创也许不需要保护,但需要公平的环境。这些年本土原创的境况,与其说是受到了引进模式的压制,不如说是受到了广告市场、 媒体市场、资本市场综合的整体低估所致。说实话,发育充分的市场是不是认同本土原创,你很难靠干预去影响。但主流媒体在全世界都不可能是纯粹的市场,在其中仍由人为配置资源的部分,是不是对原创节目给予了公平的待遇,这个原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倒还真是个问题。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总局的通知抓住了核心。

鼓励优质原创一直是总局倡导的方向,而且这原本就应该是任何一个国家主流媒体的主流价值观。但是显然,此前这个常识级别的价值观在主流媒体的执行层面并不统一,所以才需要总局特别发文。这个文件中不但有鼓励方向,还有限制和惩戒措施。家长放狠话,是因为孩子不听话。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创意、制作和推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幸运的是这两档节目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中央领导多次表扬,拿到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电视奖项,收视率、点击率数字也很好看。但就是这样的节目,也是不断经历着宏观顺利微观坎坷、领导高度重视执行侧目而视的窘境。

这些节目既是本土原创中最有影响的、又是文化类节目开先河的。对如何改进本土节目创新环境而言,这两个节目真的可以成为观察原创节目、文化节目、社会制作节目三重境遇的样本。

我们不敢奢望享受倾斜性的扶植,有的时候,即使拿到了奖励也改变不了命运。作为本土创新的践行者,我们最希望呼吁的是公平。

主流媒体如果能在知识产权主体地位上平等对待本土原创和模式引进,在政治互信上平等对待国企和民企、在市场地位上平等对待大资本和小微企业,在收益分享上平等对待价值贡献者,社会化本土原创节目的生存环境才能得到本质的改变。

当然,我们不想怨天尤人,坚持原创是我们自己选定的道路,顺利或者不顺,都是自找的。

本土原创也应被尊重并非共识

行政命令能否真正给本土原创节目赢得公平生存空间?

答:这次通知对引进版权可能呈现的多种方式做了清晰的描述。我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我们社会的进步。以前总有人提醒说,咱们国家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条并不保护电视节目形态著作权。按照这个说法,各个节目制作机构模仿抄袭国外节目样式制作节目并不会触犯法律。而花钱购买模式的行为,也可以被看做是在进行着不必要的投资。这让我对所有付费采购了境外版权的机构充满敬意。

现在,法律保护的范围没有改,总局规定的范围却扩大了。通知原文说,“各广播电视机构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遵守法律规定和市场规则,防止抄袭模仿、侵权盗版。”

首先,我觉得这一规定应该同样适用于对本土原创节目的知识产权保护。如果著作权法只保护节目名称而不保护形态独创,那么本土原创除了有兴趣制造标题,谁还愿意研发节目呢?

其次,上述通知中“市场规则”这四个字应该是想囊括现行著作权保护范围之外公认的抄袭行为,但界定的模糊仍让人有点提心吊胆。我们知道,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时也是国家对著作权的管理部门。在我们看来,把电视形态纳入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对本土原创电视节目的创新驱动,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

当然,推动本土原创节目发展,还有很多体制、机制和意识上的问题需要面对。

尊重知识产权,不仅包含了对著作权人的尊重,也包含了对原著本身的尊重。对电视节目而言,不仅包含了对形态权属的尊重,也包括了对原创形态在使用、执行上的尊重。

这一点在引进版权时,国外版权方往往看护得很紧,除了内容在中国的合法合规外,不允许轻易改变。主流媒体对此也很认同。

但对本土原创节目而言,原创形态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被尊重,就很难说是主流媒体的共识。这甚至是一种默契:如果你是老外,你就可以坚持。如果你不是老外,你坚持个试试?同样是主流媒体官本位的行政序列管理,引进模式与本土原创模式,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力却并不平等。这就不是体制问题,而是意识问题了。

本土原创文化节目凭优质内容突围

“限洋令“之后,本土原创节目该如何顶上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这样的本土文化类节目是不是一个大的出路?

答:首先,节目形态的引进与原创并不与内容直接相关,这是一条从形式通往利润的道路。而本土文化节目是内容导向节目,其竞争对象是所有综艺娱乐节目。对创新使用的本土文化资源来说,节目形态只是解决大众沟通的方式设计,影响大众的核心,还是内容本身的价值。

我们赞成节目内容、样式的多样性生态,包括对人民大众各种娱乐需求的满足。但我们自己会选择那些有更多学习利益的内容进行制作。不仅是文化,我们还要推出科普类、创新类的大型节目。在我们看来,这些构成民族基本素质的题材,符合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也注定了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坚持做有营养的节目,也让我们的团队事业获得了很好的成长。

关于节目类型的宏观调控,总局是在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干预,其实市场也在用看不见的手进行着干预。无论市场总供应量如何,被最广大观众追看的节目永远都是少数的几个。很多失败的引进节目不用限制,就因为入不敷出自动消失了。无论引进版权的数量如何减少,本土原创节目的数量如何增加,最终还是要看谁站在金字塔尖上。对手永远有。而且,如果没有了强大的对手,也就永远没有了本土原创的成熟。

我们今年会大力发展网生节目,大力发展互联网协同制作的创新型节目。毕竟,互联网拥有着数量急剧增长的观众,他们同样需要更多有益、有趣的内容供给。事实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爆发,均来自互联网强大的人际传播效应。对原创节目而言,互联网有着竞争发育更充分的市场活力、有着原创表达更个性的想象空间。主动点播替代被动收看,让文化产品的消费更加便利,让公共文化服务更能满足人民需要,这些文明的进程是不可逆的趋势。只有以优质的内容同时赢得互联网和电视受众,本土原创节目才有资格自证存在的价值。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