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媒观察

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让"发声"更快 让"话筒"更响

2016年07月18日14: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中午,评论君小何开始“上线值班”了。小何去年毕业刚进入人民日报,成为评论部最年轻的评论员之一。这周,是他轮值“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的日子。打开后台,“七一”前公号推出的“我家党员”以及“暖吐槽”征文,扑面而来。瞧这条:“你是劳模,党代表,加班拖班你包了!啥时候能在家里加个班,带带孩子,陪陪老婆呢!”看那条:“我们家是他最舒服的旅馆”……一条条浏览,小何被网友的真情与幽默感动。

一边忙着与网友回复互动,一边挑选当天公号头条的图片素材。7月12日是南海仲裁案出结果的日子,此前,部门已经商议,党报评论君要就此发声,而且还得“第一时间发声”,表明态度。

小何的工作情景,是“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365天里既紧张又平凡的一幕。评论君常笑称,值班的时候“动感”十足:希望“快动”,把代表党报的态度早一点通过公众号发声;想着“互动”,增强网友的黏性。事实上,两年多来,“人民日报评论”经过探索努力,正从报纸评论的“二传手”,逐渐打造成为快速发声、聚力原创、重视互动的微平台。

“小小枝丫”变身“粗壮枝干”

走进人民日报评论部拥挤的办公室,书柜顶上排满了十几座“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奖杯,惹人注目。“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编辑说,“每一座奖杯都在阐释着部门创新求变、勇攀高峰的精神基因。”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基因的赓续,近年来,人民日报评论部始终把提高党报评论的影响力、传播力作为不变的追求,始终对媒体的变化、舆论的格局保持敏锐的观察,对新媒体战场高度重视,继博客、微博之后,积极开辟了进军新媒体的“第三个战场”——移动领域。

2014年1月6日,“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诞生,发刊词《让我们一起出发……》这样写道,“秉承人民日报评论的绵长血脉和丰厚土壤,这是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的小小一枝……”经过两年多发展,曾经的“小小枝丫”已经生长成为人民日报新媒体阵营的“粗壮枝干”,在这个1300多万微信公众号争夺“注意力资源”的时代,该公众号已经拥有60多万粉丝。

源于对媒体融合趋势的深刻认识、对舆论阵地意识的高度敏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卢新宁认为,今天的党报评论,要把“楷体字”写在全媒体的平台上。这不仅是生产方式的革命,更是思想观念的革命;不仅是媒体技术、写作技巧的转型,更是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的提升。因而,她一直鼓励评论员主动拥抱新媒体,并在担任评论部主任时开设了全国党报首个“新媒体评论室”,领风气之先。

平均年龄36岁的评论员们,不仅能够写出被中央领导称赞不已的7000字大型政论“任仲平”,能写1000字的评论员、时评,还能作为“党报评论君”,在微博上写140字的评论,在公众号上捧出最热最鲜活的“锐评”;不仅深受传统门户网站的欢迎,还不断被今日头条、澎湃新闻等新锐平台转载。业内人士认为,“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既是分流器,又是放大器。不仅将人民日报评论传播到更多媒体平台,更壮大了主流舆论的主流声音。

聚力引导释放舆论影响

“越是众说纷纭,越是多元多样,越需要党报评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秉承这样的共识,“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挥着“定音鼓”的作用。

人民日报评论部独家撰写周永康、令计划、郭伯雄案的评论员文章,提前一天在公众号上与读者见面,在舆论场上凸显了一锤定音的“金话筒”分量;在巴黎恐怖袭击、天津爆炸案、长江沉船、黑龙江庆安枪击案等重大舆情事件中,评论部启动快速反应机制,以最优时效在公众号上推出“锐评”抢占第一落点;在全面放开生育二孩、供给侧改革、经济发展前景等重大议题上,公众号抢先与舆情对接、与公众对话……“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以全天候快速反应实现舆论引领,在风云激荡中标定思想坐标。

投身新媒体评论,评论员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反腐大案要案、中央重要会议精神等重磅新闻不少都是晚上6点左右才放出,为抢先一步,评论员们经常加班加点,有的甚至在约会的半道上被叫回。因为他们深知,离热点越近,引导力越大;离受众越近,生命力越强。

正是这股子代代相传的拼劲儿,让“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始终与热点共舞、与时效绑定,换来舆论场上巨大的影响力。

持续创新实现不同凡响

移动互联时代,媒体新形态、新业态不断呈现,评论竞争态势和方式日趋激烈,无论哪家媒体评论,离开了创新之水的时时灌溉,再繁盛的大树也会凋零枯萎。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评论的创新也没有“完成时”,需要深入持久抓下去。没有创新和开拓,人民日报评论就不可能写下崭新篇章,更不可能保持已有优势,赢得更加精彩的明天。

为此,“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突破一些传统的思路、做法和模式,从过去的老一套中解脱出来,改进文风、创新表达,用“不同以往”实现“不同凡响”。

公众号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们在办栏目、写评论过程中都以创新为价值引领、以创新为写作标尺。我们深种了创新的种子,也收获了创新的果实。”

除了栏目与文风的创新之外,“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借助全国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推动党报评论合纵连横,打造主流媒体评论国家队,实现评论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升级;通过改写和翻译原创时事评论,落地海外社交媒体,打通国际舆论场,放大中国声音。

“固守传统只能死水一潭,不断创新才能风生水起。”人民日报评论员们心心念念的一句话,预示着2016年将把自己的战场向着更开阔的水域延伸。(记者 姜 赟)

 

(责编:戴莉莉、程惠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