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从突发事件报道看应急广播的责任与担当

2016年07月18日13:1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从突发事件报道看应急广播的责任与担当

国家应急广播是指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以广播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动员指挥、协调救援、信息服务、灾备预防的一种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应急手段。“十二五”期间,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开始搭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国家应急广播中心,专门从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工作,全国已有10多个省、市广播电台挂牌成立了应急广播频率。目前,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6]20号)等国家重要规划和文件中。全国的应急广播建设正在全面铺开、有序推进。

我国应急广播建设现状

广播具有覆盖面广、方便快捷、抗损毁能力强等优势,在应急信息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凭借强大的信息汇集能力、快速的信息传播能力、接收终端收音机的便携性,广播深度介入灾后救援流程,成为救灾的重要生产力。

从2008年开始,在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4·14”玉树地震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中,从中央广播到地方广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应急广播”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被鲜活地诠释。

以下仅以国家应急广播为例。2013年4月22日,国家应急广播在四川芦山地震震中开播定向应急广播。这是继中央电台中国之声“4·20”芦山地震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广播报道程序之后,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在突发灾难事件中对灾区民众定向播出的应急频率。在首次实践中,国家应急广播贴身、贴心的信息服务对促进问题的解决、稳定灾区的局面、平复民众的情绪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应急广播快速播发的要求,中央电台启动了应急广播智能语音库建设,可实现将应急信息的文字自动生成应急信息音频文件向公众播发。该智能语音库采用中央电台播音员声音,能够自动匹配汉、藏、维等语言。系统建成后将支持各地远程调用,为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广播信息发布的“快捷”及“自动”奠定基础。

我国的应急科普教育体系尚不健全,民众的应急科普意识普遍欠缺,应急自救技能不高。国家应急广播承担起这项使命,开展国家应急广播科普库建设,集纳应急科普音频、视频、图文等诸多形式,涵盖应急科普所有内容,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传播。

新媒体时代,应急广播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让应急广播的触角延伸到各个新媒体终端。为此,中央电台搭建了国家应急广播网、手机应急网、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国家应急广播手机客户端等五大新媒体平台,以“新闻+科普”模式,不间断为受众提供应急信息与服务。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交互特性,为有需要的用户提供点对点帮助。

应急广播功能及作用

应急广播让应急信息权威、畅通、准确、高效传播,解疑释惑,传递希望。

应急广播依靠自身优势,及时、权威、客观、准确地报道灾情,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给公众,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公众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以江苏盐城龙卷风灾害报道为例。2016年6月23日,江苏盐城市阜宁县、射阳县部分地区突发龙卷风冰雹严重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大量民房、厂房、学校教室倒塌,部分道路交通受阻。中央电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中国之声重点节目多角度报道了救援最新进展,邀请专家权威解读极端天气。当日《央广夜新闻》持续连线前方记者,密集关注灾情及救援进展。记者从受灾核心地区阜宁县板湖镇、阜宁县人民医院等核心现场发回报道,迅速得到受众关注。同时,《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等重点节目连夜组织报道,为灾害救援提供畅通的信息流,为公众知情提供权威的信息平台。6月24日清晨播出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和《新闻纵横》节目以超大容量聚焦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灾害。第一时间报道“习近平对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组织抢救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李克强就抢险救灾和灾害防范工作作出批示。”并以近3分钟的录音报道综合报道了灾害应急救援的最新进展。《新闻纵横》在第一小时“问今晨”板块呈现了“多路记者直击苏北紧急救援”。

再以“东方之星”号客轮沉没报道为例。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号客轮沉没。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邀请海事、船舶、打捞救援等领域权威专家展开解读。前方记者同步现场直播国务院前方指挥部新闻中心14场发布会。中国之声新媒体首次启用手机在线直播平台,以动态直播专题方式追踪事件最新进展。

国家应急广播网第一时间推出专题,全天候、不间断对事故灾情及救援情况进行追踪报道。充分利用PC端、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网站五大平台,联动互通,将前方记者获取的第一手信息,通过图文稿件、高清图集、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立体报道。微信平台聚焦抢救沉船乘客生命,微博平台实时跟进事故救援最新进展,并与中国高速公路广播实时互动。

应急广播与社交媒体及权威动态数据充分融合,传播应急及科普信息,回应受众关切。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下,应急广播可以利用权威部门先进的数据抓取技术,加强应急信息的高效精准投放;利用社交媒体双向交互功能,实现应急广播预警信息的有效到达,对受众提供切实帮助。

以尼泊尔地震报道为例。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地震波及我国西藏自治区,损失严重。国家应急广播五大新媒体平台在全面报道地震灾情的同时,结合新闻内容,在显著位置配发有关地震以及地震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雪崩等应急逃生的科普稿件和视频,各大平台均呈现“新闻+科普”特点。移动端和网站端的值班编辑对地震最新进展实时监控,每隔5分钟进行一次信息交换,确保消息发布联动及时。

国家应急广播PC端第一时间推出地震专题,使用瀑布流形式,实时发布动态数据,编发多组航拍图集,并将专题同步呈现在央广网要闻区。国家应急广播APP平台实现极光推送三次,直接在用户手机端弹窗推出地震消息。国家应急广播微博平台打通与CMS后台的链接,通过抓取系统定时扫描FTP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目录,从中提取信息并加以验证,实现地震信息自动发布。国家应急广播微信平台推出亲历类、特写式报道,及时回复网友求助信息。

中国之声在地震10分钟后立即启动特别直播,前方记者实时连线插播,后方编辑汇总最新消息,地震专家解读地震成因,及时传播救灾信息。

受强震波及,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吉隆县等地受灾严重。中央电台藏语广播及时报道灾情和救援进展,开设《抗震救灾常识》等栏目。藏语广播在尼泊尔加德满都都市调频台(FM92.4)和博卡拉萨朗吉调频台(FM93.8)均有一小时落地节目播出,藏语广播在震后第二天,制作了一档20分钟的藏语节目《抗震救灾知识对话》。

应急广播第一时间传播真相,不缺位、不失语,用事实除谣言、正视听。

突发公共事件真相不明时,往往会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容易引发社会混乱。唯有抢占先机,方能赢得主动。只有在关键时刻不缺位、不失语,才不会给谣言留下传播空间。

以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报道为例。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之声在爆炸发生10分钟内,启动应急报道机制,驻站及北京本部多路记者赶赴现场,连夜采访播报。

8月13日6:30起,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全天各档节目接力播出,围绕中央领导重要指示批示、抢险救援、伤员救治等展开报道,并及时采访环保、卫生等领域专家,引导舆论,解疑释惑。针对网友质疑进行知识性普及,第一时间消除谣言和恐慌情绪,以有效信息正视听。

应急广播以服务防灾减灾为宗旨,传播有温度的信息,营造可靠积极的媒介环境。

媒介研究学者陈力丹指出,媒介不仅仅是在两个或更多的环境之间传递信息的通道,而且是新的社会环境本身的构成者。媒介以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重大突发事件打破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在灾后非正常的状态下,应急广播所营造的媒介环境对于人们对灾害的认知、对救灾行动的了解、对自身心态的调控、对未来发展的思考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前所述,应急广播第一时间发声,发出权威之声,避免灾区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发出服务之声,为灾区民众恢复生产生活提供实用信息;发出温暖之声,安抚心灵、燃起希望……营造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不畏艰难、积极应对的社会氛围。尤其当灾区成为信息孤岛,只有应急广播可以抵达之时,应急广播所打造的媒介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灾区的社会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应急广播以无形的声音推动着灾后重建的有形开展。

中国应急广播发展的思考

应急广播要在打通信息渠道、避免信息阻塞、减少信息损耗方面竭尽全力,充分发挥沟通政府与民众的信息桥梁作用。要将政府声音准确、快速、无障碍地送达民众,增进百姓对政府方针的认同,稳定人心;要将百姓诉求及时、完整表达,增强彼此间的信任与共识。

应急广播要以“尊重人的价值”为传播理念,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中体现深层次的人文关怀。要重视受灾人群和施救人群的生命安危,重视防灾减灾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教授,重视多数人的需要,尊重民众的生存权、发展权、隐私权。把以人为本的应急理念化作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应急广播要建立科学有序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效率。应急广播要在系统外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确保第一时间获取权威信息;在系统内部建立流转机制,确保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应急广播要形成众志成城的舆论氛围,营造和谐的媒介环境。应急广播要通过点滴传播,让人温暖,让人感动,唤醒家国情怀,焕发不畏艰险、共克时艰的同心力,构建灾后非常态情境下的和谐社会。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病毒式传递助长了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并带来信息鱼龙混杂的局面。这些为应急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让应急广播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巨大的挑战。建设中国的应急广播,是国家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这就要求应急广播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的媒体精神,在突发事件中,体现大义担当,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服务。

(石勤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