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华西都市报:网络词汇是否纳入词典真没那么重要

2016年07月20日07:45 | 来源:华西都市报
小字号
原标题:网络词汇是否纳入词典真没那么重要

近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对2015年的热词和流行语进行了盘点。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各种新词、流行语在不断产生。日前,一项对200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9.6%的受访者会频繁接触网络用语,62.1%的受访者建议将有意义和创意的词汇收进词典。 (中国青年报)

就在不久前的过去,面对网络词汇和用语的兴起,担心此种新生力量会损坏传统语言纯洁性的声音还占据着上风。但现在看来,这种心态已经大为改观。

超过一半的人要求将有意义和创意的网络词汇收入词典,代表的是对网络词汇的肯定与重视。但在今天,重视网络词汇,是否非得要通过将之纳入词典的方式来表现?毕竟,相较于传统词汇的变化速度和路径,网络词汇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不少网络词汇可能火过一阵就开始被遗忘;比如传统汉语中的新词一般是通过入选词典而被加以确认,从而逐渐被推广、使用,但网络词汇却无需词典这类官方力量的“加冕”,而更多源自自发式生长。因此,纳入词典,已无多少必要。

相较于以纳入词典的方式来体现对网络词汇的重视,更需要的或许是一种观念的开放。应该看到,语言的纯洁性,都是相对的,只要它符合社会的使用需求,契合时代的文化背景,新词即是对原有语言体系的丰富,而非破坏。比如,网络语言的流行除了具体的网络场景外,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表现为高效,而“省力”与“效率”,正是语言规律中的一条强势原则,这应不是以其他标准为转移的。

以信息社会为背景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语言发展的范式正在被重塑。别说是具体某个词汇的变迁,就如语言这一形式本身也拥有了更多的可能。如去年,“笑cry”的表情就被牛津词典评为2015年度“词汇”。就此而言,依靠逐渐兴盛的网络文化而不断加速的网络词汇的更新,或许仅仅只是当前交流形式变迁的一种开始。

除了交流,语言也是思想的外壳。不可否认,当前一些网络词汇,确实给人以浅薄甚至粗鄙的观感。然而,一个词汇的生命力有多长,其语义与现实到底存有多大冲突,或许只能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内才能得到公正的答案。在不远的将来,或许我们就将拥有一个专门的网络词汇词典。但前提是,保障对语言变迁的开放性。至于,要不要将网络词汇纳入词典,确实显得无关紧要了。

本期点评:朱昌俊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