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经济日报:实现全民阅读需“线上占位”

牛 瑾
2016年08月30日07:01 | 来源:中国经济网
小字号
原标题:实现全民阅读需“线上占位”

  戴上VR眼镜,平面读物瞬间立体起来,还有配合的声响,参观者可以“玩”阅读;懒人听书以轻量方式带来海量有声书籍,耳朵取代眼睛,参观者可以“听”阅读……这些都是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发生的场景,这一幕幕要传达的主题便是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不仅如此,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每晚10点准时推送,抑扬顿挫的朗诵佐以悠扬乐声,如同一场心灵SPA;当当读书增加借阅功能,下载一本书免费借读3天,开始一场文化之旅,也都是这一主题的生动诠释。

  或许,正是因为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已经让阅读在“云端”,人们才开始担心行走在“地表”的纸质阅读命运。其实,这有点过于焦虑了。传统纸质阅读和新阅读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并行不悖、融合发展的。人们既需要传统纸质阅读的墨香,也需要在时间日益被碎片化的当下,用移动互联设备挽救阅读空缺。因此,两者之间大可不必“相爱相杀”,携手前行才是正确方式。

  况且,正是互联网弥补了纸质阅读普及的短板,才让全民阅读更有戏。最新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之前的4.77本相比,减少了0.19本;不少家庭的所谓“藏书”数量本来就不多,还都是孩子的旧课本和没来得及处理的旧杂志。与此同时,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比之前增加了0.78本。从“一减一增”中不难看出,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的问题不在于“读不读”,而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阅读。

  既然如此,全民阅读的推广就没有必要抓住纸质阅读不放,刻意追求往往成为奢求,而是要考虑到“互联网+”的影响,做好推广形式和推广内容这两件事。

  先说推广形式。借助类似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这样的平台,拉近受众与国内外优秀图书的距离,是一直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推广手段。除此之外,随着手机移动智能终端成为受众连接互联网的首选,数以亿计的用户每天通过移动互联网发布自己的作品,海量内容借助网络传播、阅读、使用,再衍生出新的作品,出版与阅读、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界限因此变得模糊起来。这就是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全民阅读推广必须适应这种环境,同时有效调整推广手段,比如打造“全民阅读网”、利用微博微信开展“阅读接力”活动、举办网络文学原创大赛等,争取最大的全民阅读普及率。

  当然,我们常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阅读也要从娃娃抓起。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大多是从上学开始养成的,从身心健康角度考虑,针对这一年龄段群体的阅读推广,还是要以纸质阅读为主,切忌移动互联思维的生搬硬套。

  再说推广内容。就像上面提到的,移动互联网每天产生的信息是海量的。打个比方,一家大型微博网站发布的信息,可超越《纽约时报》60年的信息量;全球最大视频网站一天上传的影像,能连续播放近100年。要想让受众快速找到适合阅读又有兴趣阅读的内容,就必须发挥引导机制作用。具体来说,图书博览会或图书节期间可举办作者见面会,当场为读者解读作品,为好作品背书;甚至可以组织作家深入社区,让更多读者爱上好作家、好作品,进而喜欢与书香为伴。除此之外,还可由各行各业权威人士推荐书单,为广大普通读者提供参考。

  其实,海量信息的存在也意味着碎片化阅读增多。碎片化阅读虽是阅读的一种,可提高全民阅读普及率,但功效不及深阅读,影响着全民阅读深入率。要把受众从“微博段子”和“微信朋友圈”的碎片阅读中“抢”回来,出版界就要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手机APP等数字化平台,让更多好作品“线上占位”。

  总之,创新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阅读。做好了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推广,全民阅读才可能成为精彩生活方式。届时,除了怀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大多数人可能会由衷产生“世界那么大,应该多读书”的诉求。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