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外文局创新表达提升发声能力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2016年09月07日08:02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中国外文局:创新表达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20年前,二十国集团(G20)的前身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创立之时,中国还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大门外徘徊;2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G20的主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和秩序重建中发挥着引导作用。那么,作为G20的主席国和G20峰会的东道主,中国能发挥哪些特殊的作用呢……”

▲《中国三分钟》推出的《南海更路经》展示中国南海渔民手抄的《更路簿》。

8月30日,由中国外文局依托中国网打造的《CHINA MOSAIC》(中国三分钟)以《中国能给G20带来什么?》为题推出视频评论节目。作为一档英文短视频评论节目,《中国三分钟》自2015年5月上线以来,在脸谱上阅读量过亿,最高单期阅读量超过502万次。新颖的节目形态成为外文局创新传播、提高国际传播力的一个缩影。

创新表达提升发声能力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从事对外传播时间最长的专业对外传播机构,外文局在信息传播的新闻资源方面却没有优势。面对传播移动化、社交化以及可视化趋势,中国外文局聚焦品牌创新,着力解决外宣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不断增强对外发声能力。为此,外文局依托目前30多本外文期刊的基础,将工作重心放到中国观点、中国评论能力建设上。

全球新闻时事中英文评论节目《中国三分钟》就是代表之一。

《中国三分钟》的英文名字叫CHINA MOSAIC,意思是“中国马赛克”。节目希望用一个个马赛克,一个个小故事、短评论,拼接出完整的中国形象。该节目主要围绕国内外热点,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等进行议题设置和内容生产,以适应海外不同层次受众对中国资讯的不同需求。由于每期节目只有三分钟,如果前30秒抓不住受众的“眼球”,就基本没有传播的机会。因此,节目或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或用雷霆万钧、措手不及的方式,以小见大,以此来吸引人和影响人。

此外,由外文局制作的《中国关键词》等微动画、微视频用多种语言向国际社会解读、阐释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等核心话语,掌握了外宣词汇解读的主动权,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

创新平台提升传播效果

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机制创新成为关键要素。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聚焦机制创新,2015年,外文局组建成立融媒体中心,并启动外宣媒体“中央厨房”平台建设,形成以“外宣中央厨房”为龙头的新型工作机制,以多语种、外向型、多维度整体优势,再造新闻生产和传播流程,做到新闻信息内容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从而在机制上优化了外宣媒体终端建设布局,强化了外宣媒体终端的特色化、品牌化、区域化发展,有效提高了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

比如,“中央厨房”通过微动漫《碰瓷儿》来解读中国关键词,通过拍摄微纪录片讲述中国人的故事,通过设计发布视觉符号传播和展示中国形象等,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也为创新对外宣传的理念、内容、题材、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对外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精准性和影响力积累了经验。

用“微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为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外文局以海外微传播为突破口,聚焦传播手段和方式创新,大力实施“中国主题信息国际微传播工程”,利用境外社交媒体开展中国主题信息传播。

一方面,发挥中国网龙头作用,建设多语种账号群,在脸谱、推特等境外主流社交网络开设涵盖英语、法语、日语、西语等多个语种的公众号,针对不同时期重点内容,及时在移动新闻客户端推出“图片中国”“视频中国”“视讯中国”等移动内容产品,把中国新闻实时推送到受众的“指尖”上。另一方面,刊网紧密协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等重要活动策划专题,针对海外受众关注,主动回应国际关切,开展差异化传播。如:中国网以旅游为主题的公众号“探索中国”(Discover China)的粉丝和互动率均超BBC旅游频道等国际知名媒体,成为脸谱第一大旅游账号。(记者 赵新乐)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