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网媒记者,是职业更是响当当的身份

崔广琪
2016年11月08日16:5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去年的11月6日对于大多数在北京奋斗的年轻人来说,也许只是冬日里干冷的又一天。位于朝阳门内大街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楼前的马路上,车辆默然驶过,将道边的枯叶卷落到一批年轻人的脚边。女孩们哈着气,男孩们搓着手,他们都在焦急等待着。此刻的他们还是一群“未持证上岗”的新闻工作者,一小时后,当他们再次从中央网信办的大楼走出时,他们的步伐将更坚定,底气将更足。因为,他们代表来自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的首批594名获得网络媒体记者证的名正言顺的记者。“半路出家”的我,有幸成为这个新群体中的一员,这一新的标签为我增添了一份使命感,又让我感受到莫名的压力。

说实话,新闻工作曾一度让我产生恐惧感。我想,这也许和我非新闻科班出身的身份有很大关系。有专业则无惧怕,我比较坚信这一点,而恰恰是这份对专业的过度依赖,曾让我以为外语出身的我,即使怀抱那么一份新闻理想,也永远无法“逆袭”成为一名记者。

我于2012年8月加入人民网,成为一名外语编辑,向法语国家传递、讲述中国故事。为党的媒体效力,做外宣,我一头雾水,错误地以为将我党想让人家听的故事译成外语,发布出去便万事大吉。我花了近两年的时间重复这一动作,虽有改进,但前进带来的喜悦始终大不过现实给予的冲击。这里当然存在由中西方、中非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媒体业态发展不同、传播渠道差别等因素所造成的技术性困难。但我最大的困惑仍在于,我是谁?我是记者吗?记者是什么?网媒记者又是什么?早年的粉丝上百万的博客主可以算作记者吗?后起勃发的微信公众号大V是记者吗?到如今,手持自拍杆,在大大小小的发布会上闪亮现身的直播“网红”,也是记者吗?我渴望拥有官方的、权威的身份认同。而中央网信办为规范提升网络媒体采编队伍,壮大网上主流声音,清朗网络空间而举办的首届中央重点新闻媒体记者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让我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经过参加培训、通过考试,我成为一名有正式采编资格的网络媒体记者。作为新闻工作者,我收获的不仅是一份福利,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职场上常流行说:“平台优势不是个人优势。”而持证上岗后的我,似乎可以慢慢尝试将两种优势结合起来。在我的对外宣传工作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抛开短期内难以拉平的意识形态差异,很多时候,以企业化模式运营的新闻媒体在承担国家外宣任务时,往往可以通过更多灵活的方式与海外媒体、企业等组织互换资源。而在此一系列的运作中,我身为中法双语记者,最能发力的环节便是作为双方的桥梁,在政治过硬的前提下,将各方渴望在对象国传播的信息,以对象国的语言采写、编发出来。这一年来,我带着这一目标,借助人民网中文国际频道及多语种平台,加大中法文稿件的采写的量和质,并结合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稿件在国内、海外社交媒体推广,并邀请相关权威人士帮助转发,传播效果略有提高。

一年的时间虽不短,但相比外宣这场持久战,它微乎甚微,我的努力最终是否会取得显著成果还有待考量。但让我欣慰是,“网媒记者”这一响当当的身份让我至少找到了一个方向,也让我明白,拥有响当当的职业身份,站在一个响当当的权威平台上,在键盘上敲出的便是响当当的影响力。咱网媒记者,不差啥!

(责编:燕帅、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