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纸媒玩直播培育"网红记者" 全媒体时代读者变用户

2016年12月02日07:42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记者当网红 纸媒忙转型

  记者摇身一变成“网红”主播,读者见面会成了“用户节”。最近,多家传统纸媒纷纷试水直播新业务,谋求全媒体转型。穿上“网红”、“直播”等鲜亮外衣的同时,传统媒体如何在个性化、多样化的内容需求中寻得自己不可或缺的品牌价值,成了引人深思的问题。

  纸媒玩直播培育“记者网红”

  帅气小鲜肉吉他独奏,与著名歌王杨宗纬远程连线讨论音乐;成熟型男一边做菜一边讲述自己在地震采访中的感受;网络上小有名气的摄影师首次露脸,直播自己在街头拍下一幕幕动人瞬间的场景;镜头前,“主播”们还为观众送出了提前准备好的互动礼物……你没看错,这不是哪家电视台或者网络媒体的节目现场,而是不久前,浙报集团“网红记者”们的直播景象。

  在为期9个小时的直播里,共计17名“网红记者”通过直播镜头展现了自己的工作场景。

  事实证明,“网红记者”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当日观看直播的人次达48万,也给浙江新闻客户端带来了总新增用户同比提升56%的成绩。

  无独有偶,另一家传统媒体也站到了直播“风口”。今年10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启动了一个名为“南方名记培育工程”的项目,项目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新媒体采编运营能力的全媒型专家型生力军,打造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网红”。

  “如今当记者,不光要拿得起笔杆,还得玩得溜自拍杆,有颜值、有素质、有气质!”有媒体从业者感叹道。

  全媒体时代读者变用户

  其实,在浙报、南方报业之前,已有多家纸媒率先试水直播。

  “与之前任何一次采访都不同,这次去杭州采访G20峰会时,我们一行人的行李中多了一堆摄像器材。要知道,过去60多年来,《中国青年报》可都是一家地地道道的报纸。”这是今年9月,记者刘世昕在杭州采访G20大会时的经历。当月,中国青年报与北京新媒体集团“北京时间”联手组成报道团队,对G20峰会进行了全景直播报道。

  “镜头里那个人,别挡着救援的工作人员啊,好让人着急!”“几十个小时过去了,孩子到底在下面什么情况了,揪心,能不能吊个相机下去?”这些留言,都是在一场关注坠井男童的新闻直播中积极参与的观众所留下的,而这场直播的主角是一家纸媒。今年,新京报与腾讯新闻合作推出一档新闻直播节目《我们》,3万平方米地下建筑消防员灭火救援实战演练、解救保定坠井男童等颇具关注度的新闻事件,都通过视频直播、文字报道多方融合的方式进行了全媒体报道。

  在全媒体的转型中,过去数十间被纸媒称为“读者”的对象,也正在变成“用户”——今年9月,成都商报举办首届全媒体“用户节”,除了报纸及新闻客户端的读者,这数千万“用户”中,有不少来自成都商报旗下财经资讯平台、生活服务社群等多个全媒体平台。生发于互联网产业的“用户”一词,似乎比传统单向传播下“你写我读”的“读者”一词,更能体现受众需求意识。

  个性化新闻呼唤思想“网红”

  不久前,备受关注的直播新政发布,这让传统媒体涉足直播凸显“后发优势”。

  11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中,明确对新闻类直播做出了限制,包括新闻直播需要设立总编辑,对内容进行审核等。最为核心的一点是,“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互联网直播发布者,应当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并在许可范围内提供服务。”

  直播大行其道的同时,也有人对传统媒体借“网红”转型的探索之路表示质疑。

  “离‘网红’越近,离新闻越远。”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说,将著名记者往“网红”方向上培养,可能是转型“转晕了头”。他提出,“网红”是自媒体传播特有的产品和现象,纸媒宣称打造“网红记者”,表明纸媒在自媒体冲击下失去了自己的定力和节奏,进入了追随自媒体的节奏,失去了用优质内容赢得用户的耐心,幻想着像“网红”那样一炮走红一夜成名。

  不过,新闻记者积累个人品牌影响力,不失为应对个性化内容消费趋势的有效方式。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企鹅智酷联合发布的《智媒来临:2016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人们对个性化新闻阅读需求的增长已超过50%。

  “未来,记者卖的不再是作品,而是自己的独到眼光和价值判断,能提供优质内容的思想‘网红’会更具竞争力。”一位资深财经记者说。

  “互联网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依旧存在。要明晰自身定位,从‘信息报’向‘思想报’转型。”谈到党报等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路径时,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建议。(孙奇茹)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