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人民日报·阅评

用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海外版“中国故事工作室”栏目阅评

王向令
2017年01月06日16:3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小字号

“每逢大事讲故事,透过故事看大势”,海外版“中国故事工作室”栏目很有特色。自7月1日推出首期报道《一个95岁政党的初心》以来,该栏目已刊发七期报道,分别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赶考、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周年、人民币正式“入篮”、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神舟十一号飞天等七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凭借准确清晰的栏目定位,运用生动、活泼、贴近海外受众的文风画风,文字、视频与社交平台多管齐下,这一栏目在讲述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上做出了尝试,也给人以启发。

讲什么故事?

——选典型有内涵,大主题小切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作为我国开展外宣工作的重要媒体,海外版承担着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的重要职责。在如今这个变化不居、故事纷呈的时代,用讲故事这个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不失为增强报道吸引力感染力、提升国际传播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精选大事,即时应景。“中国故事工作室”首期编者的话中写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最吸引世界目光的‘中国故事’;‘一带一路’,则是中国与世界共同创作的‘跨国故事’。”选择用讲故事的方式报道当下,想要解决的正是一些报道存在的“讲道理而非故事,重逻辑而非细节”的问题。“中国故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如果把栏目仅仅定位为讲中国故事,显然比较宽泛,“中国故事工作室”讲求时效,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桥梁纽带”大胆探索,在故事选取上,涵盖面虽广,却很有代表性。每一篇都踩着时间的节点,选用最能反映中国底蕴和中国特色的大事,并挖掘背后的相关故事。《一个95岁政党的初心》,刊发于党的生日当天,人物故事和历史故事相互融合,带入感强;《杭州G20 千年等一回》,在G20峰会前推出,用杭州人的G20故事,反映整座城市对峰会的期待;《走这条路,不会错》,在“一带一路”提出三周年之际发表,讲述了中国人在海外用亲身经历的丝路变迁凝聚“一带一路”美好愿景的故事。特别是9月30日推出报道《“入篮”,让世界爱上人民币》,讲述近年来人民币“花”与“收”的故事,报道在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入篮”的前一天推出,不仅关注度高,而且容易被广泛传播。这些精选的大事,避免了故事的平淡化、琐碎化,彰显了栏目品位。

以小见大,事半功倍。“中国故事工作室”关注的都是大事,有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有G20杭州峰会,有长征胜利80周年,但所讲的故事是“中国每一个重要时刻中的那些小故事、小细节”,小切口有效反映了大主题。首期报道《一个95岁政党的初心》,从同样95岁的瞿独伊与中国共产党的不解之缘谈起,把读者带回到中国共产党初创的历史中,又用与“初心”相关的多个感人故事,引导读者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回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迈向民族复兴的征程。文章从头至尾,讲的都是有关初心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却触动了读者心灵。再如,9月7日的《走这条路,不会错》,从中国讲到外国,从历史谈到现实,无论是发生在美丽伟提?海波达提身上的变化,还是本报记者在阿拉木图的见闻;无论是第一次乘坐俄罗斯政府专机的中国人的感受,还是丝绸之路给沿线国家带来的巨大改变,都能看出“走这条路,不会错”的道理,引导人们愿意沿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怎么讲故事?

——“人”乃事之魂,“融”来拓平台

“中国故事工作室”在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上,紧扣“人”字和“融”字,不仅讲好了故事,而且还运用多平台、多渠道进行传播推广,让故事传得更广。

人物贯穿——中国故事在其中。讲故事,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中国故事工作室”特别在人物选择上下功夫。报道的开头,经常选择与大事相关的一个人的故事作为开篇,这个人必定是大多数读者不熟悉的,但是与这个人相关的故事,反映的却一定是一件大事。这样的开篇,给所讲的故事增添神秘色彩,让读者产生更大的好奇心,并通过阅读来了解这个人背后的故事。报道中的各个部分,也是由一个或多个以人物为主体的故事组成。比如,9月1日的《杭州G20 千年等一回》中,“大拇指”“七仙女”“90后”,他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杭州人民对G20峰会的热情和期待,用故事中人物的平凡举动来说事儿,要比单纯罗列枯燥的数据更能感人。

融合传播——中国故事传天下。每期“中国故事工作室”,不仅在海外版头版突出位置刊发,而且还借助网络和海内外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融”字在报纸上的表现,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但是在其背后,融入的则是整个团队的付出。从静态的文字报道写作到动态的视频拍摄剪辑,都倾力而为。比如,视频《长征胜利80周年,理想是走出来的!》,除了以见人见事的动态画面,对文字报道《永恒的长征》中的故事进行佐证以外,还通过同期声、画外音等的巧妙运用,讲述历史,引发共鸣,启迪思考。此外,从近景、远景的切换,到字母、旁白的运用,再到画面的剪辑、合成,文字记者试水监制、导演、摄像、剪辑等工作,表现毫不逊色,视频的拍摄和制作都显示了很高的专业水准。多期视频,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海外社交平台等方式得到广泛传播,每期至少都有几十万次的点击量,其中,《杭州G20,千年等一回》仅在腾讯视频的点击量就已超过460万。

机制如何用?

——团队合作显成效,精雕细琢塑品牌

“中国故事工作室”产品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与其主动适应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密不可分。好的机制,让报道在纸媒端的呈现方式别出心裁,也让报道在新媒体端的表达更加精彩厚重。

好机制出好作品。“中国故事工作室”,既是一个栏目名称,也是海外版为适应移动视频传播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一次机制创新。“工作室”,代表的是一个团队,区别于由某个人主持的专栏,也区别于主要以稿件内容定位的专栏;“工作室”中,不仅有擅长文字报道的好写手,也有负责摄像剪辑的多面手,还有专司图形制作的美工师。据了解,11月18日推出的《大国飞天》,不仅有纸媒端负责讲故事的三位记者参与,更有多人参与视频产品《太空33天:一个字,酷!》的监制、导演、剪辑、配音等工作,保证了报道的精耕细作和内容的多元呈现。

细雕琢突出品牌优势。“中国故事工作室”注重通过强化品牌特征突出品牌优势。七期报道中,有五期报道被安排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刊登,有六期报道都精选贴切的图形素材加以装饰,突出中国味道。《走这条路,不会错》,祥云图案装点上下空间,既有中国风,又有历史感,中国建筑剪影图案既展现了丝绸之路的遥远历史,又凸显了中国发展的蓬勃生机。10月21日的《永恒的长征》,选取国旗飘扬、军号吹响、草地行军等图形素材,毛泽东手写的“长征”二字还用到了主标题中,再加上略显古旧的背景处理,紧扣长征主题,突出记忆色彩。对品牌重视同样体现在栏目标识上,文字和视频中均精心设计了品牌标识,并放置于显著位置,视频的末尾还将海外版的logo突出呈现,体现了较强的品牌优势,凸显了视频的权威性。

人民日报海外版肩负着向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中国在外国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以及学习和掌握中文的外国人等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任,“中国故事工作室”就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的有益尝试。当然,刚办七期,还有值得探讨和改进的空间。一是可保持推送节奏。由于受到选题和制作周期的限制,“中国故事工作室”最多时一月三期,最少时一月一期,建议间隔不要太长,以强化栏目品牌的辨识度。二是精心制作小标题。目前有的报道以数字序号作为小标题,有的则精心提炼了小标题,建议采用更为故事化的处理方式,比如可以参照经典寓言故事的标题,强化故事味儿。三是注意细节真实,规避文字性差错。已刊发的报道中还存在表述不准的地方或文字性差错。比如,《永恒的长征》第一段,“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前来参观名为‘信念?精神?传承’的展览——这是长征主题展”,破折号本身已有指示意义,后面再加上“这是”便是重复。又如,《走这条路,不会错》的第三个小标题下的第二段中,

“无论到多么偏远的地方,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说中文‘你好’。”这样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此外,视频应利用好视觉元素优势,把文字报道做不到的功能更好发挥,适合用图像语言展示的场景尽量减少解说语,故事与故事中间可通过语气延长或增加镜头时长等手法,给观众短暂休息。视频中也存在个别剪辑瑕疵和文字差错,同样需要注意。

瑕不掩瑜,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环境下,在媒体走向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故事工作室”的创办,为中国媒体对外讲述中国增加了新注解。时至年末,“中国故事工作室”已近半岁,我们祝愿它越办越好,也希望中国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6年第34期)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