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网络影评: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

2017年01月18日08:22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网络影评: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网络介质的发展,网络影评在微信上开辟了新平台。各类跟电影相关的公众号繁盛,除了公司或团队经营的资讯类大号,还有诸如“虹膜”“桃桃淘电影”“文慧园路三号”等以电影深度评论和专业知识为主的影评公众号,其文章保持了良好的趣味、丰富的知识、优秀的艺术感受力和极大的阅片量,对引导观影行为、引领社会审美做出贡献。然而,网络影评人原本不能操控媒体、只提供内容,其写作的媒介适应性并不那么强。现在成了自媒体人,媒体经营者的身份要求其必须适应媒介特性,一些微信影评人出现了为取媚用户而改变文风的不良趋势。

让视角多元内容丰富

我把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欧美艺术电影影迷发展而来的一群热爱电影艺术、热衷于写影评的人定义为“迷影群体”。从早年的论坛到博客,再到微博、微信以及专业评分网站,他们一直在网络上进行关于电影的写作,形成了一定可辨识的风貌和稳定的中坚群体。他们创办网站和杂志,举办讲座、展览,积极引导观众的口味与眼界,努力培育丰盈的当代中国电影文化。

网络影评参与者的核心正是这些具有丰富的电影知识、大量观影经验、较好的艺术感受的专业或半专业电影评论者。他们往往拥有稳定的影评平台,持续发布观影评论,虽然在数量上并不一定占优势,但在精神导向和影评质量上占据核心地位。这批人进入微信后,许多成了公众号的主要操作者。在迷影影评外围,则是大量普通观众的偶然发帖、回帖,文字多为短评或观后感类型,也会有情绪发泄式的文字,具有非稳定性和流动性。但这种外围参与者数量上更大,形成网络影评的基本面貌。所以,评价网络影评时,既要看到迷影的高端一脉,也要看到大众的粗砂一脉,两者区别来谈,才不会以一个笼统的判断来平均衡量对象中差异非常大的不同层面。

碎片化难以抵达深刻

迷影影评进入公众号阶段,其本质变化是什么?以往,网站文章作者只是单纯的内容发出者。而微信公众号是媒体产品,公众号主人并非纯粹的内容写作者,也是媒体经营者,肩负着吸引关注用户的职责。这种转变带来了一些潜在危险——公众号文风正在兴起。

微信继承了微文化的“微”传统,篇幅短小,文字有限,便于读者轻松阅读,导致公众号影评长文越来越少,短评越来越多,且资讯性越来越强。短评应是完整评论的精华压缩,然而,现在一些作者徒用犀利之言阐述意见判断,却未必能提供严谨的分析论证。长久写作短评,就调动不起写作者具备的电影史、电影艺术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越写越干瘪。至于资讯性文章,则大多停留在“有趣的介绍”上。若是这样,优秀的作者被长久需求仅生产这样的文章,未必是有益的。微信还前所未有地强调图像化,朋友圈发表默认有图,公众号文章也通常大量配图。为突出可看性,影评文章出现大量无关分析需求的剧照,打断文字阅读,使正在进行的思考分心,成为阻碍文字和论述走向深入的屏障。新媒体时代,人们在看到“碎片化阅读”的隐忧同时,也应意识到“碎片化写作”的危机。短评、小文章、多配图这些微信媒介的特性,对适应于此的写作者的伤害是长久的。微信影评越来越好看,可这种媒介特性根本上会将“深度性”慢慢推远。

娱乐文风回避严肃性

公众号文章形成了娱乐文风。公众号作为自媒体,其文章具有一种鲜明的个人特色,并塑造出一种突出的虚拟人格。大部分文章用“某sir”“某叔”“妹子”等个性称呼取代“我”,以形成与读者之间亲切的个人化交流效果。然而,这种做法也使严肃性降低,使文章呈现一种由浪漫韩剧和鄙俗网络文化共同编织成的语言风格。公号文章中常以聊家常开篇,这种口语化声音传达的效果来自于漫长的网络聊天历史,并在个人化的自媒体这里发扬光大,形成与读者直接对话的效果,俗而亲切,进而有效吸引年轻读者。虚拟人格定调后,文章使用众多网络流行词汇和句式的做法就顺理成章,比如“撕逼大战”“文艺骚年”“接受无能”“配一脸”之类的词汇在公号普遍存在。虽说不同人具有不同的话语风格,但戏谑、贱萌、啰唆、油滑、充满各种网络流行语的文风不只体现在词汇与语句,更反映在腔调里,这容易将对象娱乐化。形式寻求内容,一种语言风格会倾向于讲述某种待定的内容,戏谑化、贱萌化的表达倾向于讨论娱乐性的商业电影,只适合简单确定的判断,无法进行需要多重限定、复杂思辨的批评。每当遇到分析的困难,难以黑白分明之时,评论者往往会以戏谑之言掩盖问题的深入,回避批评的严肃性和难度。

微评论易让批评简单化

公众号写作在某种程度上使电影批评简单化,这是最大的危险。运转良好的公众号需要每日推送,对个人运营者来说压力很大。短、浅和口语化就不可避免,何况这还符合媒介特性,受读者欢迎。由表达的惯性带来思维的惯性,公号影评人也许会越来越难于做思辨的批评。而这一切都是公众号运营者兼写作者积极适应于微信社交媒介特性的结果。优秀影评人注重“独立”二字,强调独立于片方,却很少具有媒介警惕性,无法独立于媒介市场。我们要积极使用媒介、善用媒介,同时高度警惕媒介的偏向,与媒介运营身份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不容易,但应该做到。

当下的电影批评大多停留在单纯的作品评判与审美感受。电影批评必须勾连起电影史、电影艺术知识,甚至更多的人文理论与思想,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成为一门学问。为媒体而写作,这是电影学科的特性,电影学对媒体写作有着大量的需求,但若真满足于此,作为一门学问与知识的影评就永远不会跻身于最高的智慧之列。媒体写作与专业研究应该并行,互相滋养,即使是短平快的批评文章,其背后也应该是深厚的思想和理论的基础,应该能导向更复杂深入的论述。(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唐宏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