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过度社交令信息碎片化 刷屏成负担有人逃离朋友圈

2017年03月14日07:28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刷屏成负担有人逃离朋友圈

  社交工具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过度社交”造成信息碎片化、社交噪音扰人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最近,一些频繁使用微信朋友圈的人发现,身边流行起一个有趣的现象——“关闭朋友圈”。

  信息碎片引发逃离朋友圈

  半年前大学室友移民去了德国,周末闲来无事,市民刘培云想起了一位半年没联系的旧友。谁知,点击进入对方的微信朋友圈首页后,除了一句“该朋友暂未开启朋友圈”,什么内容也没有。

  “以前还见过她发朋友圈,难道她把我给屏蔽拉黑了吗?”哭笑不得间,刘培云发消息向对方求证。“想多了!只是觉得朋友圈的交流太碎片化,为了节省精力关掉了。以后你想我了,咱们可以单聊。”朋友的这一回答让刘培云打消了担忧。之后,刘培云逐渐发现,她身边的朋友陆续关掉了朋友圈,大约十个朋友里就有一个。

  记者采访了多位关闭朋友圈的用户,大多数人的原因类似:在碎片化的信息中节省精力与时间,从社交噪音中解脱出来。“我有将近3000个好友,平均一分钟有10条朋友圈更新,看看这个人转发的文章、听听那个人分享的音乐,不知不觉半小时就过去了。”“关闭朋友圈以后,每天有大把时间做正事了。”“争取每天在手机上浪费的时间降低到一小时以内!”

  沉迷朋友圈患上依赖症

  “每天朋友圈状态超过5条;总会下意识清除微信的消息提示;看完消息后会下意识转去查看朋友圈状态,无论忙不忙;深夜看朋友圈状态总是习惯刷新到上次浏览的地方;对于所有的状态评论基本上都会回复,否则觉得怠慢了谁;明明可以打电话说清楚的,还用文字和语音一直聊……”在这些症状中,如果你中了5条或者以上,那么你很有可能已经患上了一种“朋友圈强迫症”。

  实际上,“朋友圈强迫症”并非真正的强迫症,而是过度沉迷于微信的朋友圈状态,在重复做无意义的浏览和沟通中产生快感,甚至产生依赖。

  “你都想象不到,我曾经晚上9点就躺床上,刷朋友圈直到半夜1点才睡,瘾就这么大!”市民储女士向记者讲述起她与朋友圈依赖症搏斗的体验来。强制自己关闭朋友圈两个月后,她重启了自己的朋友圈,但却已经不再上瘾。“其实别人每时每刻的新动态也没那么吸引人,还是过好自己的生活更重要。”

  除了努力克服朋友圈依赖症,也有人因不堪承受隐形的社交压力而选择逃离。“被点赞压力绑架的感觉真不好,干脆关掉朋友圈,落个清静。”在一家国企工作的房先生说。“办公室同事、单位领导发了朋友圈,你点赞吧,大家都来点,自己会不停收到同事们的点赞、评论提醒;你不点赞吧,显得自己很不合群、不关心同事领导。”

  过度社交催生反社交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生活在此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显示,近两成青年人认为,微信让生活工作界限不明显、增加了自己的工作负担;73%的青年人通常每隔15分钟至少看一次微信、QQ等社交软件,患上了“社交软件依赖症”。数据背后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同事就坐在离你不到10来米的范围里,你们的交流却是靠微信;曾经关系不错的朋友,最近对他的了解全部来自于他的朋友圈状态……

  去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发现,35.7%的受访者有关闭朋友圈的打算。几乎每个人都意识到,朋友圈的内容要么广告味、营销味、鸡汤味越来越浓,要么是信息爆炸,绑架时间与精力。

  在过度社交给用户带来的压力之下,微信也开始在设置中融入一些反社交元素,如今,你可以在设置中选择朋友圈更新状态不推送提醒,让那个提醒更新的“小红点”隐形;还可以干脆选择关闭朋友圈;不必照单全收所有朋友转发的文章,可通过“朋友圈热文”,选择性阅读。

  面对现代人疲于应对社交噪音的痛点,一些社交平台开始改变“按照时间顺序呈现海量动态”的做法。今年2月起,推特进行调整,在一些活跃度较低的推特用户重返平台时,平台将不会根据时间顺序展示海量帖子,而是根据用户偏好筛选出精彩内容。同时,一股反社交潮流也逐渐兴起,以美国一款带有反社交属性的软件为例,它能够追踪你的所有好友的位置,然后提供避开他们的路线,甚至为你推荐能够一个人好好静静的“最佳安全区域”。(孙奇茹)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