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饶曙光:好莱坞不是"纸老虎" 我们"武松"也不多

2017年03月29日07:16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好莱坞不是纸老虎,我们“武松”也不多

  《金刚狼3:殊死一战》《金刚:骷髅岛》《乐高蝙蝠侠大电影》《美女与野兽》(如右图海报)……近两个月来进口大片轮番登场,抢占档期国内电影票房的头把交椅。对国产电影而言,2017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2016年国内电影票房增速放缓的影响仍未消退,进口影片份额或将放开的消息不胫而走。

  面对“内忧外患”,如何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跨越?不仅是电影,文艺创作如何走上国际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都值得探讨。21日至24日,广东省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联合举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为文艺创作通往“高峰”聚合力、寻出路。与会期间,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接受了南方日报独家专访,畅谈中国电影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谈挑战

  票房增速放缓非坏事

  南方日报: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速放缓,而这一现象到了今年初仍未扭转;2017年进口片配额又有望放开,不少人对国产电影的未来表示担忧,您怎么看?

  饶曙光:去年开始,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些增速放缓的情况,我认为这并不一定是坏事。中国电影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复合增长都在30%以上,如今需要放缓调整。中国电影未来走势可能呈“倒L型”,或者叫“厂字型”,目前进入了一个比较艰难的调整期,相信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各方面的基础不断加强和夯实以后,还会产生较高的增长。

  2017年是中美双方重新谈判引进片配额的关键之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中美电影的PK。如何应对好莱坞的冲击,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从前几年好莱坞电影的情况来看,更多的是所谓的高概念电影,即集中在科幻片、动作片、魔幻片、动画片等领域。好莱坞要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背景实现全球化传播,会呈现扁平化。我们也发现,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不过最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和研究。比如近期上映的美国歌舞片《爱乐之城》、以动物为主角的《一条狗的使命》,这些电影的出现可能对我们国产片,尤其是文艺片市场会产生冲击。因此,中国电影面对好莱坞的挑战,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应对。有一句话我一直不断重复和强调:好莱坞不是纸老虎。

  事实上,电影最终还是一个创意产业。创意与工匠精神的匹配和结合才能推动中国电影实现更持续的发展。这十几年,中国电影在面对好莱坞大片以及观众的需求变化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尽管存在着很多难题和挑战,中国电影未来还是可以有一个可持续的繁荣发展,不仅在市场层面我们能够有效守住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份额,在思想层面精神文化层面也能够有所提升,这也是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所要求的。

  谈改革

  要逐步实现规模化

  南方日报:在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到“电影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今国内电影产量很高,但质量下滑的争议声也不少,面对市场的新变化,您认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如何着手?

  饶曙光:去年春节,我就提出电影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过去电影的发展是规模化,以数量取胜,有很多电影其实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效供给。那如何增加有效供给,通过提升电影的质量来实现电影内涵式的发展,或者说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首先工业化的系统匹配要增强提高。中国电影升级换代需要电影工业层面的提升,现在电影的数量为什么那么多?因为国内电影生产单位有2000多家。我认为需要整合,那种拍一部片换一个地方的公司,无法形成相对稳定的生产局面。我们现在有华谊、万达、博纳、乐视、光线等较具规模的电影公司,未来几年可能会涌现出更多有相当竞争力和实力的公司,逐步实现规模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影生产体系,提供更多具有保障性的电影作品。

  同时,我们需要电影的新力量。中国电影发展的速度太快,专业人才支撑体系出现了供给不足。专业人才不仅仅是编剧导演摄影,还包括整个电影的所有环节,如灯光、特效制作等。比如,我们的特效硬件设备是一流的,但还得请外援团队来制作,人才短板直接影响了电影创作质量的提升。

  此外,我们还需要推进差异化的电影市场体系建设,让不同类型的电影都能找到出口,包括一些文艺片。要让我们电影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让不同类型的电影都能有效对接自己的目标观众群体。

  谈创作

  重塑经典不能照搬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体到电影创作,如何结合影视制作的特点,讲好中国故事?

  饶曙光:对于电影来讲我认为涉及几个层面:首先还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现实出发。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要从中找到更多有中国精神和中国内涵的故事。但光有这些故事还不行,我们会用电影化的手段来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有效地吸引和感染观众,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电影化表达;如果要想进一步做大国际传播,还需要国际化表达。我们现在很多电影缺乏电影叙事的方式,缺乏讲故事的智慧和现代电影品质。

  此外,我们还要适应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中国电影市场现在更多的是“80后”、“90后”甚至“00后”观众,如何去吸引这一部分观众,如何跟他们形成有效的互动,这都需要研究。电影不能完全是一种娱乐,它还要能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还要参与中国文明的现代化建设,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南方日报:您刚才提到电影创作要更多地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在电影中更好地“活化”呈现,您有哪些建议?如何把握好还原和创新之间的度?

  饶曙光:首先,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理清。继承传统不能照搬,不能复古拟古,还是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比如电影《鸿门宴》,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史记》里的经典,原本是一个饭局,电影里变成了一个棋局,这也未尝不可。我认为,只要能把那段历史、人物的关系真实地再现出来,都可以探索。以往有很多经典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产生过程跟历史不能画等号,我们应该有一定的创作空间和想象空间。“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重要的是我们立足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做出新的贡献。作为当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需要为历史创造出新的东西,为后代提供更多丰富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

  总的来说,重塑经典,关键要有史实、史材、史德。首先对大量的史实资料,对经典和历史都要有个全面的认识;有史才,对历史和经典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有现代化的思考,才能将其重新整合为一个现代的作品;有史德,传播内容要与现代化文明进程相适应。(记者 毕嘉琪 实习生 奚慧颖)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