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日历书市场走红:乱花渐欲迷人眼 抓住关键见真章

侯莹
2017年05月08日13:1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乱花渐欲迷人眼 抓住关键见真章

 

近两年来,图书市场中日历书异军突起。据统计,2016年日历书品种从2015年的10余种飙升至60—80种;出版单位从10余家增加至60—70家;日历书覆盖内容广泛,包括传统文化、育儿、养生、宠物、博物、励志等。虽然竞争日益激烈,但目前的日历书市场不搞价格战,着重强调创意与印制工艺水准,因此尚处于一个良性竞争的阶段,而内容及形式上的创新,是未来日历书出版竞争胜出的关键所在。

笔者通过对当当网、京东网、亚马逊三大电商平台的信息收集与整理,特将市场上销售表现较好的日历书品种罗列如下,如《故宫日历》(故宫出版社)、《牡丹亭日历》(中华书局)、《红楼梦日历》(中华书局)、《生肖日历》(商务印书馆)、《古都之美日历》(中华书局)等。

在相同中找到不同

从以上日历书中可大致看出当前日历书的一些共通性特征,也由此发现一些问题与不足。

首先,在开本、题材、定价及装帧等方面有普遍性、雷同性,出版单位如继续做此类选题开发,应尽量避免重复与同质化做法,找到明确的读者群、定位和产品风格特色。

其次,出版单位大多借助自身的出版资源和优势,在其传统图书出版的选题延展和深度开发上,且尽量选取不受时效性限制的题材。如中信出版社的《给孩子的日历》,是将其“给孩子系列”中的《给孩子的古诗词》(叶嘉莹著)、《给孩子的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与《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林西莉著)3部作品进行内容提取与整合而成,这种做法大大缩减了出版时间,同时也降低了版权成本。

再次,日历书异于传统日历与传统图书,正在于其两种形式及功能的交互与融合。而作为本体的“日历”的基础功能,其信息如阳历、农历日期、节气、节日等是固化的存在,准确及实用是根本要求,留给出版单位的加工空间非常有限,仅限于形式上的设计。因而日历书之间的竞争完全在于其作为“书”的附加功能与内容上的竞争,开本及设计形式、内容上的丰富度与独特性,是出版单位主要研究的方向。而限于日历书的实用性图书的定位及普遍的48开小开本设计,其阅读内容完全是碎片化的。笔者认为,《亲爱的日历》与《单向历》,因其主题与文字选取非常符合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及思想共鸣,因而广受读者喜爱。

将“小而美”做精做好

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无论是满足基础功能信息要求还是附加功能信息要求,各种万年历、电子书、艺术教育的APP可以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服务,承载的信息更为丰富,视觉体验更为优越,这种传统的纸质日历的竞争力何在?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礼品功能与意义。伴随当前中国政治生活与环境的变化,这种低成本、有内涵、易实现的产品,可以很好地完成中国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的情感诉求与人情交往的使命。当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日历书都有专门的定制服务说明,甚至在销售平台上直接留有相关电话等联系方式,这种直销形式与定位,可以说是日历书有别于其他图书的重要特点,也是今后出版单位可着重加强与开发的产品功能。

其次,生活美学与态度。“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一度是学界的热点话题,而这个话题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讨论意义。无论是从美学的范围讨论“审美生活化”,即美学的对象从静观的艺术扩大到人类的生活和活动的自然与环境,抑或是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提出的“生活审美化”,即继承与发展教育家蔡元培所主张的“美育”思想,以美学重建人的生活意义价值体系,可以说,艺术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类的精神需求所在。日历书的井喷,与近两年生活美学、博物学、手工技艺等方面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在大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主流语境中,日历书也成为承载这种“小而美”志趣之书的重要形式之一。

再次,家庭教育。以孩子为主攻读者群体的日历书产品,无一例外会强调自身的教育类信息,灌输“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观念,以刺激家长的购买欲望。而纸质的媒介形式,也正符合家长尽量少让孩子接触电子媒体以保护视力的心理。那么,如何使内容和形式更加契合孩童的审美及需求,从“家长主体”转化为“孩童主体”,是出版单位不应忽视的。

(作者单位:群言出版社)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