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钱江晚报》记者陈伟斌:要把职业当事业

2017年05月16日13:42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要把职业当事业

高大白净是陈伟斌给《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初次见面,很难把他同那个单枪匹马跑尼泊尔大地震,长驱直入天津港大爆炸核心区域的记者联系起来。

作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钱江晚报社国内国际部的一名党媒记者,陈伟斌一直都在采编一线工作。他在工作岗位上的“主攻方向”是,辨别与面对每天大量纷繁复杂的各方信息和变化无常的突发状况。“我热爱这份职业,也希望能持之以恒并做出一番事业。这就好像匠人们做的手艺活儿,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的作品,每一个作品既要坚守我们的新闻底线,也要不断出新前进,这样才会让品质成就影响力。”

努力让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主旨演讲,包括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内的多国政要出席,可见大会规格之高。《钱江晚报》作为此次大会的会刊,为做好大会的报道工作,在大会开幕前两个多月,就组建了一支由经济、科教、媒体融合、文化、国内国际等6部门记者组成的“晚报十二将”特遣队赶赴乌镇,全力奋战“乌镇峰会”,陈伟斌便是其中一员。

考虑到一旦开幕,临时搜寻人物进行采访的可能性极低,所以即便名单尚未确认,大家就都开始分头联系和约访。约访对象都是那些名震世界的互联网巨头,一般情况下,约访这些人可不是光有提前量就能做到的。毕竟,很多采访对象还是老外,这对大部分记者而言语言问题亦是一种挑战。被拒绝、没回复、联系不上……对于整个团队而言都是家常便饭。但“努力+实力+坚持”,成就“一切皆有可能”。拒绝?那我再申请;没回复?那我再催你;联系不上,那我就换着法儿地找你!

在此次采访中,陈伟斌提前两周赶赴乌镇探访踩点,为后期编辑获取了一系列详细数据和信息,习以为常的加班加点和一次次的彻夜难眠,都化在了大伙儿互相开玩笑的话中——“啥是厚脸皮?”

难忘的采访经历不胜枚举,这两年来,陈伟斌不仅参与了“习马会”、全国两会、世界互联网大会、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等重要的大型主题策划报道,还参与了G20杭州峰会的全程准备与报道工作,并被评为浙江省G20杭州峰会工作先进个人。与此同时,在国内国际社会类题材中,陈伟斌还参与了尼泊尔大地震现场报道、四川陈满冤案平反报道、英国脱欧专题策划报道,以及天津港大爆炸现场报道等一系列国内外重特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工作。他采写的《重访莫干山,那场青春飞扬的聚会》获得了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好新闻一等奖;《四个人,这一夜的命运转折》(上海踩踏事件连续报道)获得了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好新闻一等奖。“当记者有时候还真要‘脸皮厚一点’,真诚总能打动人的。”陈伟斌笑着说。

时刻准备说走就走

国内国际层面的新闻报道,许多时候要说走就走。“2013年雅安地震那会儿,我在家接到通知后拎包就上飞机的场景历历在目。后来尼泊尔大地震,恰巧我在报社,这个机会又落在了我的头上,当时采访的相机、镜头、内存卡都是向好友借的。再后来去了天津,自己时刻都是做好了说走就走的准备。”陈伟斌说。

天津港爆炸发生后不久,正准备休息的陈伟斌在刷微信时看到了爆炸的消息与现场视频。他随即开始电话连线采访,并第一时间和《钱江晚报》的值班领导与新媒体各部门取得了联系,开始发布即时消息。熬了一夜连线后,第二天一早,陈伟斌和同事乘坐第一趟航班赶往天津。一路上,他们的脑海中反复思考着各种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并且在与后方取得沟通后,对当天必须采访到的内容作了商议和梳理。

翻越两道围墙,陈伟斌突入现场被清空区域。在逐渐进入爆炸核心区域过程中,狼藉的现场令人仿佛身处战场,刺鼻的化学品气味,让人连连作呕。当时,陈伟斌也知道现场周边弥漫着有毒气体,因为已经有同行在离开现场后就到医院吸氧了。“后方同事一直在提醒我不要靠得太近,但想起当天凌晨,已有《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媒体同行到过现场周边,我就觉得自己不能放弃。”这是陈伟斌当时的想法,“我一路上边拍照边给后方传照片,就像常规新闻的现场采访操作一样,没有想太多,只希望能够尽可能近距离地靠近爆炸核心区域。”

爆炸现场一片狼藉,整个区域好像刚刚被地毯式轰炸过一样。走着走着,一个落满了脏污的黄色消防头盔,吸引了陈伟斌的视线,“我决定把它拍下来,当时想,或许它原先的主人已经牺牲。”这张照片成了次日《钱江晚报》的头版照片,大片的留白。凌晨1点,值班总编临时撤掉了头版广告,这让报社损失了50万元。唯一的照片,就是那个消防头盔。陈伟斌说:“其实我并不赞成这种冒险,从业8年来也从未对自己的那些冒险行为有过丝毫自豪。但每次,总有一种力量在推着我前进,至少现在还有。”

首次“触网”挺折腾

陈伟斌曾做过数次网络直播——在参与一些国内国际重特大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时,根据报道要求与安排,将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内容,通过社交软件传输给后方对应的新媒体编辑团队,再由他们经过细化编辑后,传至官方微博、微信和官网等,从而实现有时间差的有限“直播”。去年记者节期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从旗下各媒体中甄选了17位记者,用为期9小时的不间断直播、以展现记者工作场景的模式,正式推出集团第一批“网红记者”群,陈伟斌也是其中之一。根据后期数据监测,这次尝试的影响力令人振奋:当日观看直播的人次达48万,给浙江新闻客户端带来了总新增用户同比提升56%的成绩。

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属性、直播上线的时间、个人爱好等元素,在正式直播前,为保证直播效果和内容,每位“网红记者”都做了一至两次录播彩排,以及一次直播彩排。因为直播时间恰在中午11点,陈伟斌又爱好烹饪,于是将直播地点摆在了家庭厨房中,一边做饭菜一边叙述自己这些年来采访国内国际新闻的现场经历,在这种特殊环境里介绍他的工作特性,丰富了外界对记者行业的认知。

“虽然提前准备好脚本,但半小时的直播,更多还是需要临场发挥。即便语言表达相对自然,但依旧会断词、结巴、话题前后关联不紧密,在对时间和环境的把控上,也缺乏经验。”一向自我要求很高的陈伟斌谈及这次做直播的经历,总觉得发挥欠佳,“彩排中遇到的情况,我都做了充分梳理和准备,即便如此,正式直播结束后,我还是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不管如何,有了这次经历,陈伟斌也初步拥有了做好一场真正直播的意识和操控能力。

“一名好的‘网红记者’,首先是一名从思想意识到具体行动都能全面统一、经验丰富的好记者。”在陈伟斌的言语中,记者感受到的是他将这一份“职业”当“事业”的热忱和对未来满满的信心。(记者 黄琳 文/摄)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