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人民日报·阅评

纸媒报两会 再添“融”气息

——评人民日报“融两会?讲述”专栏

王向令
2017年05月22日15: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小字号

报纸如何在融合中体现“融”?这次两会期间,人民日报“融两会?讲述”专栏作出了积极探索。该栏目自3月3日起在要闻四版推出,版面上有代表委员讲述履职故事的图文报道,并配有二维码,链接动画、视频呈现新闻,报道话题凸显新闻性,呈现形式注重立体化,为两会报道增添了浓浓的“融”气息。

截至3月12日,该专栏共推出8期报道,分别围绕总书记回音、部长通道、清正会风、代表委员履职、创新发展、妇女筑梦、民法总则、生态保护等话题刊发融合报道,突出呈现两会主题,主动回应两会热点,创新表达时代呼声。作为一个融媒体报道专栏,这些报道的最大特点,就是围绕“融”字发力,着力探索生产流程的融合,推进采编力量的整合,依靠网上网下的结合,形成新闻报道的合力。

下页的图表,分别对3月3日和4日“融两会?讲述”报道的纸媒和新媒体产品做了统计。与传统报道相比,“融”的特点就非常突出:两种产品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文字记者除采写文字报道外,还要身兼摄影、摄像,甚至承担现场出镜;融新闻所需要的人员层次和技术力量更加多元,报道不再是单一人员或部门所能完成的工作。

如何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一体发展?需要媒体结合自身优势,在内容、渠道、用户等各个环节发力,最终形成纸媒报道与新媒体产品的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品读“融两会?讲述”的报道,可以从三个方面体会到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融合”。

一是话题选择适合“融”。“融两会?讲述”栏目,重在通过人物讲述,探索两会报道的融新闻表达。“融”的最佳效果,是让读者在阅读过文字报道后,还想通过网端微等渠道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因此,话题的受关注度,是融新闻取得好效果的首要因素。

比如,3月3日推出的《听,总书记基层脚步的回音》,讲述人是六位人大代表,分别来自习总书记从去年全国两会结束以来考察调研的六个省区市。他们聊变化、诉心声,读者关注度自然高,也能够代表全国人民对2017年美好的期待。

又如3月11日的报道《六十多年磨一剑,期待!》。寄托着几代民法学家心愿的民法典是两会上的一个焦点,对这个热度颇高的话题,仅靠文字和图片报道,或许可以做到全面,却很难做到生动。“融两会?讲述”的报道把纸媒无法呈现的内容,借助动画人物“融小闻”之口说出,并配以生动形象的动态图解和立法专家的视频讲述(见下图),就容易把报道做得周全、易懂,民法典编纂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二是报道方式力求“融”。阅读8期报道,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些新闻产品的策采编发,没有一个是依靠单独个体的力量所完成。在融合背景下,“单枪匹马”已成为过去时,“通力合作”才是进行时。

比如,3月7日的报道《创新,让梦想照进现实》(见下图),文字记者刘诗瑶需要在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对科学家王涌天委员进行采访;摄影记者李舸不仅要在会内捕捉委员们参加小组讨论的新闻镜头,还要在会外拍摄刘诗瑶采访王涌天的动态视频。这些素材,最终还要经过报纸编辑和视频动画制作者的精细加工,多工种、多部门、多技术的综合应用和相互配合,才把新闻产品呈现于报网端微。

融媒体报道的这一特点,也说明融合的关键在人,记者需要从原来只做一种报道变为全方位参与融合报道,外因是报道要求和传播方式的转变,内因则是自觉融合、主动融合、积极融合的思想转变。

三是多端发力做好“融”。“融两会?讲述”专栏报道,主题是“讲述”,“讲述”的载体虽多样,却体现了“融”,报网端微一个都不少。

以3月12日《为务林人解忧 保大森林永驻》为例,当日恰逢植树节,由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始终把林区保护作为自己关注重点的柏广新讲述护林话题,时机和采访对象都选得非常好。

先看纸媒报道:主人公结合多年到基层调研的体会和议案,表达了对绿色事业永续发展的期待和担当。配发的图片和图表,展示了他作为人大代表主动履职的场景,也对我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情况做了知识普及。可以说,纸媒“讲述”,是通过文图的综合运用来讲护林故事,传递生态理念。

再来看网站报道:人民电视于3月11日21时25分25秒便推出融新闻《一松一竹真朋友 山鸟山花好弟兄》(见下图),“融小闻”用一分多的时间,以动画、图示等形式,解读生态成就,唱响美丽中国;柏广新代表则通过视频讲述,提出“白雪变白银”“砍树变看树”。由此可见,网站依靠技术和渠道优势,对环保话题做出了形象生动的讲述。

最后再看看客户端的报道:人民日报客户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语音、读者留言等方式,除原文转载纸媒报道外,还通过扫描二维码和点击“延伸阅读”链接这两种方式,方便读者浏览融新闻产品,配合非常及时。客户端所用的,同样有技术和渠道优势,同时还增加了读者留言这一互动方式。这期报道还被搜狐、新浪、网易等众多网站转载,百度搜索的转载量超过260个,也是该报道融合效果的一个体现。

对比后也能发现,“融两会?讲述”的报道,并未在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实现落地,这与该栏目宣传语中“报网端微 有声有色”的说法不甚相符。由此也引出就如何进一步办好融新闻专栏的两点建议。

1.增加“融”元素。融合报道,关键在“融”,报道要形成特色,就要体现“融”元素。一是报道内容的“融”。与其他报道相比,纸媒端的融新闻文风,可向更活泼的方向转变。就“融两会?讲述”这个栏目来说,纸媒端的报道,可以改变记者转述报道的方式,让代表委员用第一人称表达,效果可能会更好。二是报道形式的“融”。前两期“融两会?讲述”,除了在报纸上刊发二维码外,还各自附上两幅视频新闻的截图,既活跃了版面,又能吸引读者关注并扫码,这样的创新若坚持下去,有助于改变二维码图案单一呆板的形式。

2.视频可加长。除首期报道制作近7分钟的视频外,其他7期报道的融新闻视频,长度均不足3分钟,再去掉片头片尾的20多秒,剩下的时长并不多,读者看后感觉很不“解渴”。虽然2分多的视频比较适合读者通过网络快速浏览,但对于“融两会?讲述”这样的栏目来说,时长稍嫌短。让直面镜头讲述的代表委员们把问题讲述得更清楚,是视频策划和拍摄过程中值得考虑的因素。

人民日报推出的融新闻,对读者来说,是一次次新鲜直观、有声有色的阅读体验;就媒体发展来讲,则是策采编发流程改造中实现的一个个“小目标”。“融两会?讲述”的探索,为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提供了样本,也为报社继续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积累了经验。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之年,期待看到更多由人民日报出品的精彩好看、充满“融”气息的融媒体产品。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7年第2期)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