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北京晚报》"一带一路"报道:有特色 拉近读者距离

郭强
2017年05月23日13:3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特色报道拉近读者距离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场新闻大战也由此展开。《北京晚报》经过精心策划和筹备,推出了一系列有晚报特色的报道,圆满完成了报道任务。

  《北京晚报》关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报道特色大体呈现出“巧策划”“接地气”“样式新”“成规模”等几个特点。

  点面结合解读“五通”

  到底该如何来理解“一带一路”以及本次高峰论坛给世界、给中国、给你我带来的变化呢?《北京晚报》的主创团队经过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探讨后认为,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均超出预期,尤其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方面,探索出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可见“五通”是关键。于是,报道团队决定从“五通”入手,围绕“一带一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大层面向读者做解读。

  如5月9日,《专家解读“五通”之政策沟通 互利共赢 中国朋友圈在扩大》;5月11日,《专家点评“贸易畅通”重要性 贸易是最好突破口》《能源贸易可期待服贸可更深化》;5月13日,《资金融通是“血液”有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等,都是通过专家细致的分析,让读者对“一带一路”有了具象的了解。

  精心融入北京元素

  “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是“五通三同”。政策通,则民意达;设施通,则民生连;贸易通,则民需满;资金通,则民情悦;最终实现民心的联通。

  同样是围绕“五通”展开的报道,但与之前推出的“专家解读‘五通’”有所不同的是,《北京晚报》在5月12日又推出了“一带一路”特别报道——《丝路精神 北京使者》,讲述的是“五通”中的动人故事和忙碌中的北京身影。比如《“足球之都”的北京印记》,讲的是在英国曼彻斯特空港城项目中,来自北京建工集团的工程管理人员的故事。而《巴基斯坦有了北斗系统》说的是北京科技企业参与巴国援建的独特经历与感悟。

  正因为这组报道突出了“北京身影”,一下子拉近了北京与“一带一路”的距离,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独家报道独特视角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规模大、规格高,举世瞩目,面对这道“必答题”,《北京晚报》主创团队想方设法,在新闻大战中拼抢挖掘出独家新闻。

  比如,5月12日上午,《北京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到为了确保论坛活动的顺利举行,北京市已在市容环境、交通保障、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完成了筹备布置工作,一切均已就绪,并于当天推出报道《鲜花绽放 彩旗飘飘 北京欢迎您》。

  5月15日,《北京晚报》刊发的《政要夫人们一下飞机先奔秀水》一文,源于记者无意中探听到秀水市场连日来接待了大批与会嘉宾及其家属的消息后,马上展开采访并写成了该文,这条新闻当天即成为爆款。根据这一稿件制作的文章在晚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推出后,阅读量很快达到10万+。

  5月16日上午,《北京晚报》一位摄影记者得知参与论坛的嘉宾每人获赠一件神秘国礼的消息后,立即对国礼的制作单位——北京工美集团展开采访,并于当天就推出了图片专题报道——《国礼全家福》,而其他报纸大多是第二天才刊发了关于国礼的消息。

  即使同样都在新闻中心采访,采访同样的人和事,《北京晚报》记者也都秉承着“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晚报视角,做出自己的特色。比如,5月16日《探访“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背后的服务团队 仅用2分47秒就完成会议转场》这篇反映志愿服务的报道,无论从内容还是标题,细节突出,有着很强的贴近性和可读性。

  系列报道形成规模

  采访“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北京晚报》共派出9名上会记者,从5月9日—5月17日,《北京晚报》共推出62个版的专题报道。

  规模效应不仅仅体现在版数多,《北京晚报》采编团队对于一些版面打破常规的设计处理手段在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使得报道显得更加庄重大气。

  比如,5月12日《北京晚报》头版的处理,用了一张画面上有“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道旗的大幅照片,配上超大字号的大标题“迎盛会”3个大字,营造出喜庆的氛围。另外,5月14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当天,《北京晚报》更是将头版和第16版打通,使论坛开幕当日的报道显得更加厚重。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